-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145例,均行X线摄影检查、超声检查、病理学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超声阳性组和超声阴性组,对超声诊断微钙化乳腺癌的敏感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该组145例微钙化乳腺癌患者中,导管原位癌80例(55.17%),浸润性癌65例(44.83%);组织学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及未知分级分别为14例(9.66%)、91例(62.76%)、37例(25.52%)、3例(2.07%)。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乳腺癌诊断敏感性为81.3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微钙化大小 > 2 cm、微钙化形态为多形性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乳腺癌诊断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病理学、X线摄影、超声测量肿瘤大小分别为(2.02±0.45)cm、(2.45±0.36)cm、(2.14±0.38)cm,X线摄影、超声测量结果与病理学测定的肿瘤大小间均存在相关性( r=0.58、0.73,均 P < 0.05),超声测定肿瘤大小更接近于病理学测定的肿瘤大小。 结论:对微钙化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受肿瘤的病理类型、微钙化形态及微钙化大小影响较大,其与X线摄影对肿瘤大小的测定值均略大于病理学测定,但更接近病理肿瘤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X线和MRI参数联合外周血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X线和MRI参数联合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淋巴细胞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lymphocyte ratio,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术的10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对每位受试者使用韩国GENORAY MX300乳腺数字化摄影钼靶机进行检查,记录原发肿瘤病灶的X线征象,包括最大直径、乳腺密度、钙化、肿块形态、血管征象和肿瘤边缘。使用飞利浦Achieva磁共振成像仪和专用乳腺检查线圈对肿瘤原发灶进行MRI评估,测量并自动计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记录RLR。结果:术后复发转移者31例,未复发转移者73例。术后复发转移组中腋窝淋巴结转移和Ki67>14%者的比例相较于未复发转移患者显著升高。术后复发转移组中出现钙化、血管增粗、增多、肿块边缘毛刺者的比例相较于未复发转移患者显著升高。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ADC值为0.93±0.12,未复发转移患者的ADC值为1.08±0.1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4, P<0.001)。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外周血RLR为21.36±2.39,未复发转移患者外周血RLR为19.93±2.1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67高表达、血管增多、增粗、肿块边缘毛刺、较小的ADC值、较大的外周血RLR是乳腺癌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0.798~0.921),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81.8%。 结论:乳腺X线、MRI参数联合外周血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及分布的影像学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资料,描述和评估受检者女性不同年龄段乳腺体积密度(VBD)的分布规律。方法:基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1 140人次乳腺X射线摄影图像,使用Volpara 1.5.1评估女性的VBD。根据美国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VBD进行分级,将样本群体年龄根据中位数分成两组,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为进一步分析年龄因素的影响,将年龄细化分为4组(< 40岁、40~49岁、50~59岁、≥60岁),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分别评估不同年龄组受检者的乳房压迫厚度(CBT)、乳房体积(BV)、腺体体积(GV)和VBD。 结果:年龄中位数为50岁,50岁及以上受检者的CBT和BV明显>50以下受检者( t=-8.99、-7.92, P<0.001),而GV和VBD明显<50以下受检者( t=8.11、18.49, P<0.001)。CBT、BV、GV和VBD各指标在4个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7.10、22.34、25.70、122.03, P<0.001)。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受检者的VBD最低( t=-12.56、-15.27、-4.57, P<0.001),VBD与年龄呈负相关( r=0.47, P<0.001)。 结论:受检者CBT和BV与年龄呈正相关,GV和VBD与年龄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数字乳腺断层摄影、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三维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X线摄影(DM)、超声检查(US)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疑似致密型乳腺肿块患者,均进行DBT、DM、US以及病理活检,其中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有121例,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并用ROC曲线分析各项诊断方式的预测效能。结果:DM诊断准确率为72.30%(107/148),在良恶性肿块分辨中诊断正确率为74.38%(90/121);US诊断准确率为78.38%(116/148),在良恶性肿块分辨中诊断正确率为79.34%(96/121);DBT诊断准确率为83.78%(124/148),在良恶性肿块分辨中诊断正确率为84.30%(102/121);三项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8.65%,在良恶性肿块分辨中诊断正确率为99.17%。DM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为0.687,灵敏度为74.4%,特异度为63.0%;US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为0.767,灵敏度为79.3%,特异度为74.1%;DBT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为0.829,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1.5%;三项联合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为0.977,灵敏度为99.2%,特异度为96.3%。结论:DBT、DM、US联合诊断能够提高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关系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摄影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5例DCIS患者共514个病灶的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全部DCIS病灶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型(215个病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282个病灶)和三阴性型(17个病灶)。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如病变类型,钙化性病变的钙化形态、分布,乳腺构成及BI-RADS分类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影像表现分布的差异,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ER阳性型44.7%(96/215)表现为阴性或非钙化性病变;HER2阳性型41.1%(116/282)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三阴性型82.4%(14/17)为钙化性病变,包括单纯钙化(7/17)和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7/17)。DCIS HER2阳性型与ER阳性型在病变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7, P=0.003)。细线样/细小分支状钙化(34/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无定形钙化(67/119)多见于ER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98, P<0.001)。团簇状分布钙化(59/119)多见于ER阳性型,线样/段样分布(76/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3, P=0.004)。 结论:DCIS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学免疫组化不同分型有一定关系,认识其X线表现有助于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动乳腺超声系统在乳腺非肿块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超声系统(ABUS)在乳腺非肿块病变(NM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108例NML患者(共114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均为女性。以术后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ABUS、常规超声及乳腺X线摄影检查对NML的诊断效能,同时分析ABUS与常规超声、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一致性。结果:114个NML病灶中,病理确诊为良性病灶65个,恶性病灶49个。ABUS诊断NML的灵敏度为77.55%,特异度为81.54%,诊断符合率为80.70%。三种检查方法诊断NML的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均为常规超声>ABUS>乳腺X线摄影,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BUS检查及常规超声检查对NML的BI-RADS分类诊断的Kappa系数值为0.71,一致性较强。 结论:ABUS是诊断NML的有效工具。使用ABUS对NML进行BI-RADS分类管理,可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MRI及乳腺X射线摄影特征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MRI及乳腺X射线摄影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21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年龄(47.6±9.3)岁。根据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为4组:Luminal A型31例,年龄(49.2±10.8)岁;Luminal B型104例,年龄(46.1±8.9)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45例,年龄(49.6±10.1)岁;三阴性乳腺癌(TNBC)32例,年龄(48.5±8.5)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MRI及乳腺X射线摄影的影像特征。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曲线下面积(AUC)对诊断效能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结果:在临床特征中,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绝经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45、10.026, P=0.016、0.018)。超声检查结果显示,Luminal A型乳腺癌肿瘤边缘多表现为模糊,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肿瘤边缘多表现为成角或毛刺,TNBC肿瘤边缘多为分叶状;四者肿瘤内部回声多为不均匀回声,更多见于Luminal B型;Luminal A型和TNBC肿瘤内血流Alder分级多为0或Ⅰ级血流信号,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肿瘤内血流Alder分级多为Ⅱ或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3.542、12.283、10.699,均 P<0.05)。MRI检查结果显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肿瘤强化特征以不均匀强化为主,TNBC肿瘤环形强化的占比高于其他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142, P<0.001)。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结果显示,Luminal B型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肿瘤内多伴有钙化,Luminal A型及TNBC肿瘤内多无钙化;Luminal A型与Luminal B型乳腺癌肿瘤内钙化形态以点状钙化为主,HER-2过表达型及TNBC肿瘤内钙化形态以多形性或线样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627、11.792,均 P<0.05)。乳腺癌患者绝经情况与肿瘤边缘可作为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独立预测因子( B=0.729、0.775, OR=7.053、23.696,95% CI:0.193~1.267、0.463~1.087,均 P<0.05),AUC为0.635(95% CI:0.528~0.742)。 结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MRI及乳腺X射线摄影特征存在差异,均对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狼疮性乳腺炎影像学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告1例狼疮性乳腺炎的影像学表现,患者女,38岁,20余年前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2014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左乳皮肤出现片状红斑,伴皮肤破溃,治疗后左侧乳房皮肤残留暗红色皮疹。2022年4月乳腺X线表现为左侧乳腺萎缩伴营养不良钙化,皮肤增厚,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MRI检查显示为不均匀强化肿块;左侧乳腺肿物穿刺标本病理提示狼疮性乳腺炎。狼疮性乳腺炎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特别是慢性期狼疮性乳腺炎,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精确的分析,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或组织活检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联合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不同X线表型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联合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鉴别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3年5月至2020年8月接受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 055例女性患者。根据BI-RADS分类第5版将病灶分为肿块型及非肿块型,肿块型又分为小肿块(最大径≤2 cm)、大肿块(最大径>2 cm),非肿块型又分为非对称、钙化及结构扭曲。通过手动分割病灶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BI-RADS分类、影像组学及两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良性与恶性病变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3种模型的AUC。结果:BI-RADS分类、影像组学模型及BI-RADS分类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诊断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AUC值分别为0.924±0.006、0.827±0.009及0.947±0.005;与BI-RADS分类、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模型的诊断的AUC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9.29、14.94, P<0.001)。联合模型鉴别大肿块、小肿块及非肿块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分别为0.958±0.007、0.933±0.013、0.939±0.008)均高于BI-RADS分类(AUC分别为0.937±0.010、0.896±0.020、0.916±0.011, Z值分别为5.32、3.90、5.08, P<0.001)、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72±0.012、0.851±0.021、0.758±0.016, Z值分别为7.86、4.53、12.13, P<0.001)。联合模型诊断非对称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0.897±0.017)高于BI-RADS分类(AUC为0.866±0.020, Z=4.27, P<0.001)、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633±0.029, Z=7.44, P<0.001);而联合模型诊断诊断钙化和结构扭曲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分别为0.971±0.010、0.811±0.057)仅高于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27±0.021、0.586±0.075, Z值分别为7.40、3.15, P<0.001),与B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分别为0.959±0.012、0.800±0.061, Z分别为1.87、0.39, P>0.05)。 结论:BI-RADS分类结合影像组学模型预测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效能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FDG全身PET/CT动态显像评价MDA-MB-231乳腺癌裸鼠模型放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8F-FDG全身PET/CT动态显像评价MDA-MB-231乳腺癌裸鼠模型早期放疗效果的价值。 方法:建立MDA-MB-231乳腺癌裸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放疗组(每组10只),分别于放疗前和放疗完成后对裸鼠行全身 18F-FDG PET/CT动态显像,比较2组肿瘤SUV max、最大示踪剂净流入速率常数( Kimax)的变化,计算靶本比(TBR),并记录肿瘤体积变化情况。以病理结果为参照,评估 18F-FDG全身PET/CT动态显像在评价裸鼠MDA-MB-231乳腺癌放疗效果中的价值。数据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放疗后,放疗组SUV max和 Kimax分别为4.66±0.46和0.14±0.03,均较放疗前降低(5.30±0.52和0.19±0.03; t值:4.61、8.31, P值:0.001、<0.001),对照组SUV max和 Kimax(5.94±0.74、0.23±0.03)则较放疗前增加(5.24±0.50、0.19±0.02; t值:4.77、6.87, P值:0.001、<0.001)。2组所有扫描图像中TBR Ki明显大于TBR suv(14.11±5.58和5.91±1.60; t=8.92, P<0.001)。放疗组肿瘤体积较放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4±0.12)与(0.81±0.08) cm 3; t=2.24, P=0.05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在肿瘤中高表达,放疗后放疗组Glut1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8.30±6.18)%和(69.78±5.37)%; t=12.17, P<0.001]。Glut1表达与SUV max、 Kimax均呈正相关(对照组: rsuv=0.75, P=0.012; rKi=0.77, P=0.010;放疗组: rsuv=0.67, P=0.035; rKi=0.77, P=0.010)。放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24.15±4.00)%和(10.15±3.05)%; t=8.85, P<0.001]。 结论:18F-FDG全身PET/CT动态显像可以敏感地监测裸鼠MDA-MB-231乳腺癌早期放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