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前血清PCSK9检测联合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检测联合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并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2 例,行手术切除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76 例,健康体检者 105 例,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利用ROC曲线确定血清PCSK9、TyG及TG/HDL-c的最佳临界值,并分析其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PCSK9、TyG及TG/HDL-c水平低于乳腺癌组(P<0.05);矫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yG(OR=2.766,95%CI:1.449~5.278)、TG/HDL-c(OR=28.624,95%CI:5.055~162.094)及PCSK9(OR=1.082,95%CI:1.060~1.105)水平升高均为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评估显示,血清PCSK9、TyG和TG/HDL-c联合分析(AUC=0.905)诊断效能高于TyG(AUC=0.797)和TG/HDL-c(AUC=0.713),P<0.01.结论:血清PCSK9、TyG和TG/HDL-c可作为乳腺癌患者辅助性诊断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X线和MRI参数联合外周血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X线和MRI参数联合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淋巴细胞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lymphocyte ratio,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术的10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对每位受试者使用韩国GENORAY MX300乳腺数字化摄影钼靶机进行检查,记录原发肿瘤病灶的X线征象,包括最大直径、乳腺密度、钙化、肿块形态、血管征象和肿瘤边缘。使用飞利浦Achieva磁共振成像仪和专用乳腺检查线圈对肿瘤原发灶进行MRI评估,测量并自动计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记录RLR。结果:术后复发转移者31例,未复发转移者73例。术后复发转移组中腋窝淋巴结转移和Ki67>14%者的比例相较于未复发转移患者显著升高。术后复发转移组中出现钙化、血管增粗、增多、肿块边缘毛刺者的比例相较于未复发转移患者显著升高。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ADC值为0.93±0.12,未复发转移患者的ADC值为1.08±0.1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4, P<0.001)。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外周血RLR为21.36±2.39,未复发转移患者外周血RLR为19.93±2.1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67高表达、血管增多、增粗、肿块边缘毛刺、较小的ADC值、较大的外周血RLR是乳腺癌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0.798~0.921),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81.8%。 结论:乳腺X线、MRI参数联合外周血RLR水平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及分布的影像学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资料,描述和评估受检者女性不同年龄段乳腺体积密度(VBD)的分布规律。方法:基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1 140人次乳腺X射线摄影图像,使用Volpara 1.5.1评估女性的VBD。根据美国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VBD进行分级,将样本群体年龄根据中位数分成两组,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为进一步分析年龄因素的影响,将年龄细化分为4组(< 40岁、40~49岁、50~59岁、≥60岁),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分别评估不同年龄组受检者的乳房压迫厚度(CBT)、乳房体积(BV)、腺体体积(GV)和VBD。 结果:年龄中位数为50岁,50岁及以上受检者的CBT和BV明显>50以下受检者( t=-8.99、-7.92, P<0.001),而GV和VBD明显<50以下受检者( t=8.11、18.49, P<0.001)。CBT、BV、GV和VBD各指标在4个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7.10、22.34、25.70、122.03, P<0.001)。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受检者的VBD最低( t=-12.56、-15.27、-4.57, P<0.001),VBD与年龄呈负相关( r=0.47, P<0.001)。 结论:受检者CBT和BV与年龄呈正相关,GV和VBD与年龄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代谢综合征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关联。方法:基于“开滦女性动态队列”,于2006年5月至2015年12月,纳入25 618名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女性职工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访。采用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收集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及肿瘤发病结局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及其组分(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25 61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47.65±12.0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8.78年;乳腺癌新发病例为235例,发病密度为113.19/10万人年。调整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吸烟状态、饮酒状态等因素后,与体重指数正常者相比,超重或肥胖者的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 HR(95% CI)值为1.47(1.12~1.93);与无MS异常组分相比,具有2个MS异常组分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HR=1.70,95% CI:1.16~2.50);随着MS异常组分个数的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P趋势<0.05)。 结论:超重/肥胖、MS异常组分的个数均可增加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视野数字乳腺摄影结合乳腺数字体层合成摄影的辐射剂量与压迫厚度及乳房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数字体层摄影及全数字乳腺摄影(DBT/FFDM)模式平均腺体剂量(AGD)与乳房密度、压迫厚度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厚度和密度)乳房在具体情况下摄影方式的优化选择与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9例乳房Combo(DBT+FFDM)临床资料,分别收集记录双乳正位(CC)及内外斜位(MLO)压迫厚度、AGD、kVp和乳房量化密度(Q_abd)类型,分析DBT/FFDM模式下压迫厚度、密度与AGD之间的关系。结果:DBT/FFDM模式AGD与压迫厚度(CC位: r=0.55、0.53, P<0.001;MLO位: r=0.62、0.48, P<0.001)、乳房密度(CC位: r=0.36、0.39, P<0.001;MLO位: r=0.16、0.30, P<0.001)正相关;DBT模式AGD组间差异小,FFDM模式AGD组间差异大(厚度分组CC位: F=35.29、31.32, P<0.005; MLO位: F=44.83、27.02, P<0.005;Q_abd分类CC位: F=18.68、19.76, P<0.005;MLO位: F=4.58、10.52, P<0.005);Q_abd分类高的乳房平均压迫厚度较低(CC位: F=16.28, P<0.005;MLO位: F=17.81, P<0.005);同时考虑压迫厚度与乳房密度交互作用影响,仅在MLO位DM模式对AGD有交互作用( F=3.16, P=0.005)。 结论:DBT/FFDM两种模式剂量累积可能增加辐射风险;乳腺摄影优先采用单视图CC/MLO-DBT或CC/MLO-(DBT+FFDM)+单视图MLO/CC-FFDM模式,在减低辐射剂量风险方面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后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患者脂肪肝发生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后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患者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0例术后经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另选同期120例术后未经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是否经内分泌治疗患者间预后差异。术后经内分泌治疗患者根据发生脂肪肝情况,分为发生脂肪肝组(63例)和未发生脂肪肝组(5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内分泌治疗后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采用R 3.3.2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Harrell一致性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影像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模型预测脂肪肝发生的效果,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预测与实际的一致性。结果: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复发转移率、死亡率均低于未经内分泌治疗的患者,而3年及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高于未经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均 P<0.05)。与未发生脂肪肝组比较,发生脂肪肝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体质量指数(BMI)的水平均升高(均 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 OR=4.680(95% CI 3.621~5.738)]、AST[ OR=4.862(95% CI 3.809~5.914)]、TBIL[ OR=3.808(95% CI 2.754~4.861)]、TC[ OR=4.294(95% CI 3.320~5.267)]、TG[ OR=3.401(95% CI 2.442~4.359)]、LDL-C[ OR=2.976(95% CI 2.037~3.916)]、BMI[ OR=4.082(95% CI 3.118~5.045)]升高以及HDL-C降低[ OR=0.930(95% CI 0.876~0.983)]均为内分泌治疗后发生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792(95% CI 0.721~0.863),列线图模型判断脂肪肝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 CI 0.734~0.886),表明模型对是否发生脂肪肝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价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脂肪肝发生与实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ALT、AST、TBIL、TC、TG、LDL-C、BMI升高以及HDL-C降低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内分泌治疗后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脂肪肝发生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差异及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从国际乳腺癌协会分子分类(METABRIC)数据库中提取9例T1N3期和11例T3N0期乳腺癌患者的RNA-Seq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采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计算乳腺癌组织中22种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占比,比较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差异。收集2011—2022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标本,T1N3期77例,T3N0期58例,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细胞密度,以验证基于METABRIC数据库资料的分析结果。结果:对METABRIC数据库资料的分析显示,在T1N3期乳腺癌组织中占比最高的浸润性免疫细胞为M1巨噬细胞,占15.85%;在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占比最高的浸润性免疫细胞为M2巨噬细胞,占13.07%。T1N3期和T3N0期样本中M1巨噬细胞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乳腺癌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双染检测结果显示,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中位细胞密度分别为62.0和38.0个/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结论:M1型巨噬细胞在T1N3期乳腺癌患者中密度升高,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诊断乳腺放射状病变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数字乳腺X线摄影(DM)对放射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在DBT上表现为放射状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6例患者(共78个病灶)的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78个病变分为良性放射状病变(46个)和恶性放射状病变(32个),对其DBT表现特征进行对比。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在DBT上对两组放射状病变轮辐状结构、中心密度、整体大小、中心大小及周围毛刺长度方面进行对比。结果:DM、DBT对78个放射状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9.0%(46/78)、100%(78/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诊断准确度分别为65.2%(30/46)、74.4%(5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M、DBT诊断恶性放射状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64.3%(18/28)、84.4%(27/32);特异度分别为66.7%(12/18)、67.4%(31/46);误诊率分别为33.3%(6/18)、32.6%(15/46),漏诊率分别为35.7%(10/28)、15.6%(5/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BT上良恶性放射状病变的病灶整体大小[分别为18.0(14.9,29.2)mm、26.5(20.2,34.9)mm]、中心大小[分别为(3.5(2.5,4.5)mm、4.5(3.5,5.5)mm)及周围毛刺长度[分别为(11±6)mm、(1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病灶中心大小5 mm为截点,良恶性放射状病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病灶整体大小2 cm为截点,良恶性放射状病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BT能提高放射状病变的检出及诊断准确度,为临床医师手术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集成磁共振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因乳腺肿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的患者43例,除常规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和增强扫描外,增强前后均行syMRI序列扫描。使用GE AW4.7工作站生成syMRI T1图、T2图和质子密度(PD)图,使用ITK-SNAP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得出增强前后T1、T2和PD值,并计算各参数增强前后的变化值ΔT1、ΔT2和ΔPD,同时得到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比较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43例患者中,良性组13例,恶性组30例。syMRI参数中,良性组的增强前参数T1pre(中位数为1 663.07 ms)、T2pre(中位数为103.33 ms)、增强后参数ΔT1(中位数为1 022.68 ms)、ΔT2(中位数为27.67 ms)均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分别为1 141.74、92.53、664.95和16.19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良性组ADC值(中位数为1.66×10 -3mm 2/s)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1.00×10 -3mm 2/s, P<0.05);良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2例,恶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2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增强前T1pr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高于ADC(AUC=0.806)和TIC曲线类型(AUC=0.697),诊断效能最高。当T1pre取最佳界值为1 282.94 ms时,诊断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3.3%,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AUC=0.908)。 结论:syMRI定量参数中T1pre、T2pre、ΔT1和ΔT2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T1pre诊断效能最佳,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调节密度曝光档位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调节密度曝光档位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的自动曝光控制(AEC)模式,在RMI-156模体下附加0、1、2、3、4块PMMA有机玻璃板模拟4.3、5.3、6.3、7.3、8.3 cm共5种不同的腺体厚度,每种厚度下分别调节密度曝光档位为-3、-2、-1、0、1、2、3、4档,记录每个档位及厚度下的靶/滤过组合、管电压、管电流量、入射体表剂量(ESD)、入射表面空气比释动能(ESAK)、半值层(HVL)和设备显示的平均腺体剂量(显示AG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品质因子(FOM)和经计算所得的平均腺体剂量(计算AGD),对模体内模拟纤维、模拟钙化和模拟肿块的显示效果进行主观评分,分析不同档位下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变化,比较ESD与ESAK、显示AGD与计算AGD、显示AGD/ESD与计算AGD/ESAK的关系。对档位与SNR、CNR、FOM采用线性拟合,档位与mAs、ESAK、计算AGD采用指数型函数曲线拟合,对于ESD与ESAK、显示AGD与计算AGD、显示AGD/ESD与计算AGD/ESAK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分析。 结果:每增减1个档位,图像CNR与SNR升降约8%。图像模拟纤维、模拟钙化、模拟肿块的评分随档位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升高档位评分却下降的情况。FOM在各档位下变化幅度为97%~104%,差异性小。衡量辐射剂量的ESD、ESAK、显示AGD、计算AGD随档位均呈增幅越来越快的指数型函数增长趋势,变化幅度为63%~165%。ESD、ESAK分别为15.14±10.08、16.66±11.0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61, P=0.001)。显示AGD与计算AGD分别为3.66±2.18、3.61±1.9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0, P=0.240)。 结论:调节密度曝光档位能使图像质量呈线性改变,使辐射剂量呈增幅越来越快的指数型函数改变,调节方式和幅度恰当稳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