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结节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3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15 d”入院。乳腺彩超检查示:左乳4点钟方向见1个1.7 cm×0.9 cm×0.7 cm结节,不规则形,长轴与皮肤平行,边缘不光整,周围结构扭曲,内为低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未见血流信号,符合BI-RADS 4B类(图1)。病理检查:(左乳肿物)灰白碎组织一堆,总体积1.8 cm×1.0 cm×0.8 cm,切面色灰白呈质韧,局部似见囊腔。光镜下所见:肿瘤组织边界不清,由增生的梭形或胖梭形细胞呈短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瘤细胞增生活跃,核肥胖淡染,可见明显的小核仁,核分裂像易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像,间质疏松、黏液样,伴红细胞外渗和淋巴细胞浸润(图2),未见分叶状结构及上皮样裂隙。免疫组化检查结果:SMA(+)、Vimentin(+)、Desmin(部分+)、Beta-catenin(胞质+)、CD34(血管+)、CK广(-)、ER(-)、PR(-)、P63(-)、Ki-67指数(5%)。FISH检测结果:提示USP6发生断裂。诊断:(左乳肿物)结节性筋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巨大叶状肿瘤合并破溃出血行全乳切除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8年间诊断的MBC 49例,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CK5/6、CK、P63、ER、HER2、Ki67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类型MBC中的表达。结果:M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55岁,肿物最大径0.6~19 cm,中位数为2.5 cm。MBC伴异源性间叶成分15例(产生基质的癌8例),梭形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7例,混合性化生性癌11例,其他类型4例。MBC组的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1%,低于IDC组的7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BC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ER、PR、HER2表达率均低于I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BC组的三阴性病例(82%)多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244, P=0.000)。两组的Ki67增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4, P=0.011)。 结论:MBC在临床少见,通常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少、Ki67增生指数较高、多为三阴性。淋巴结转移、Ki67增生指数高、三阴性是MBC预后不良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的5例病例(2例本院,3例会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病例,分析6例肌上皮缺失的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61岁(中位年龄46岁)。左、右侧乳腺各3例,均有乳腺肿物。镜下观察,6例在乳腺增生病的背景病变内均可见良性大汗腺囊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大汗腺细胞的微乳头、乳头状增生;其中1例伴有经典型小叶原位癌,另有1例伴有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及腺病腺管内播散。细胞角蛋白5/6、p63、平滑肌肌动蛋白、人肌球蛋白重链(SMMHC)、Calponin、CD1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呈良性形态的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腺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结论: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可发生异常性改变,部分甚至完全缺失。诊断时应充分结合细胞形态学(异型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综合考虑,以免过度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MRI及乳腺X射线摄影特征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MRI及乳腺X射线摄影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21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年龄(47.6±9.3)岁。根据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为4组:Luminal A型31例,年龄(49.2±10.8)岁;Luminal B型104例,年龄(46.1±8.9)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45例,年龄(49.6±10.1)岁;三阴性乳腺癌(TNBC)32例,年龄(48.5±8.5)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MRI及乳腺X射线摄影的影像特征。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曲线下面积(AUC)对诊断效能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结果:在临床特征中,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绝经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45、10.026, P=0.016、0.018)。超声检查结果显示,Luminal A型乳腺癌肿瘤边缘多表现为模糊,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肿瘤边缘多表现为成角或毛刺,TNBC肿瘤边缘多为分叶状;四者肿瘤内部回声多为不均匀回声,更多见于Luminal B型;Luminal A型和TNBC肿瘤内血流Alder分级多为0或Ⅰ级血流信号,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肿瘤内血流Alder分级多为Ⅱ或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3.542、12.283、10.699,均 P<0.05)。MRI检查结果显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肿瘤强化特征以不均匀强化为主,TNBC肿瘤环形强化的占比高于其他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142, P<0.001)。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结果显示,Luminal B型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肿瘤内多伴有钙化,Luminal A型及TNBC肿瘤内多无钙化;Luminal A型与Luminal B型乳腺癌肿瘤内钙化形态以点状钙化为主,HER-2过表达型及TNBC肿瘤内钙化形态以多形性或线样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627、11.792,均 P<0.05)。乳腺癌患者绝经情况与肿瘤边缘可作为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独立预测因子( B=0.729、0.775, OR=7.053、23.696,95% CI:0.193~1.267、0.463~1.087,均 P<0.05),AUC为0.635(95% CI:0.528~0.742)。 结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MRI及乳腺X射线摄影特征存在差异,均对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阴良性叶状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外阴叶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国内外报道不足20例,其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外阴叶状肿瘤的来源有两种假说,一是起源于外阴异位乳腺组织,即“乳房线”学说;二是来源于肛门-生殖器乳腺样腺体,可分泌雌、孕激素,具有分化成良、恶性肿瘤的潜力。本文报道1例16岁青春期女性原发性外阴叶状肿瘤,单侧发病,肿瘤切面为典型叶状肿瘤外观,行外阴肿物剥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肿瘤表面被覆腺上皮和肌上皮,梭形间质细胞丰富,管内生长呈叶状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腺上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3(GATA3)表达阳性,肌上皮细胞中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表达阳性,符合良性叶状肿瘤的诊断。通过总结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形态、病理检查等情况,以期对外阴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7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临床病理学资料。入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5±11.3)岁(范围:11~76岁),肿瘤最大径为35(28)mm[ M( Q R)]。276例患者均接受开放手术,包括乳房全切除术17例,肿物切除术259例。随访截至2020年9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类叶状肿瘤的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 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叶状肿瘤191例,交界性67例,恶性18例。249例患者获得>6个月的随访,局部复发率为14.1%(35/249),复发间期为(28.6±22.2)个月(范围:2~96个月),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29.1±18.1)个月(范围:2~80个月)、(32.1±30.1)个月(范围:5~96个月)、(12.0±6.9)个月(范围:8~20个月)。肿瘤最大径(≥100 mm比<50 mm, HR=3.968,95% CI:1.550~10.158, P=0.004)、肉瘤类异质性分化(有比无, HR=26.933,95% CI:3.105~233.600, P=0.003)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恶性叶状肿瘤远处转移导致死亡1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2%、81.7%、81.4%( P=0.300)。 结论:叶状肿瘤有一定的局部复发率,肿瘤最大径、肉瘤类异质性分化可能与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叶酸修饰脂质体槲皮素对三阴性乳腺癌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叶酸修饰脂质体槲皮素(FLQ)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模型小鼠的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用60只5周龄BALB/c雌性小鼠,使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FLQ组(50 mg/kg),每组各20只。构建小鼠乳腺原位TNBC模型,干预2周后观察小鼠生存状态并测量肿瘤大小,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计算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IL-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两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FLQ组小鼠肿瘤生长趋势变缓,肿瘤体积小于模型组( P<0.05);FLQ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6.72±0.57比3.25±0.31, t=12.923, P<0.05;2.08±0.23比1.34±0.12, t=5.569, P<0.05);FLQ组小鼠血清IL-2、TNF-α和IFN-γ水平均高于模型组[(221.37±10.51) pg/ml比(136.45±8.72) pg/ml, t=6.726, P<0.05;(75.24±5.18) pg/ml比(48.32±4.37) pg/ml, t=6.875, P<0.05;(293.55±11.83) pg/ml比(204.39±13.04) pg/ml, t=8.042, P<0.05],IL-4、IL-10和TGF-β水平均低于模型组[(118.29±6.22) pg/ml比(167.12±8.35) pg/ml, t=4.350, P<0.05;(205.64±18.59) pg/ml比(273.48±17.62) pg/ml, t=4.505, P<0.05;(193.45±9.42) pg/ml比(252.46±12.58) pg/ml, t=3.550, P<0.05];FLQ组小鼠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模型组[(48.53±4.86)%比(35.26±2.41)%, t=5.127, P<0.05],CD8 +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模型组[(10.14%±2.03)%比(17.45%±1.78)%, t=3.938, P<0.05],CD4 +/CD8 +比例高于模型组(4.12±0.27比2.34±0.15, t=5.099, P<0.05)。FLQ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8.52±2.54)%比(78.29±4.01)%, t=9.900, P<0.05],细胞活力随着时间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FLQ可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良性叶状肿瘤真空辅助旋切与开放手术对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真空辅助旋切(VAE)与开放手术对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8例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为(37.7±9.1)岁(范围:16~56岁)。8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VAE(微创组),48例接受开放手术(开放组)。采用 t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 结果:微创组肿瘤最大径小于开放组[(20.6±7.4)mm比(42.0±2.0)mm, t=-7.173, P=0.000]。随访时间为(36.4±1.8)个月(范围:12~71个月),7例发生局部复发,微创组和开放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0%(4/80)和6.3%(3/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5 mm是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 OR=0.122,95 %CI:0.016~0.901, P=0.039),手术方式、年龄、绝经状态及同侧乳房曾患纤维腺瘤病史不是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微创组肿瘤最大径<25 mm和≥25 mm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9%(2/69)和2/11。 结论: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对于肿瘤最大径<25 mm者,VAE术后局部复发率低,术中应保证切除范围以避免局部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乳腺转移性小叶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乳腺转移性小叶癌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22年8月收治的1例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乳腺转移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81岁女性,因排便习惯改变3年余,腹痛伴腹胀、呕吐、大便未解4 d入院就诊。经CT、内镜检查为升结肠肝区占位,肠镜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可疑低分化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乳腺经典型小叶癌转移。术后复查超声提示右乳低回声伴钙化,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a-4b类,行右乳象限切除术及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术后出院随访11个月,身体状况尚可。结论:胃肠道乳腺转移性小叶癌罕见且容易误诊,日常乳腺癌筛查、乳腺癌病史及基于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病理学检查对此类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