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市城区便秘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城区便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了解近年该地区便秘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杭州市区望江、四季青、浦沿、长河、紫阳、萧山城厢、转塘和半山8个街道的43个社区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由社区医生面对面填写书面调查问卷。以Bristol粪便分型结合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调查居民便秘的患病率,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便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有10 479名居民接受调查,男性5 551例(53.0%),女性4 928例(47.0%)。总体便秘患病率为10.6%(1 107/10 479),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1.0%(613/5 551)和10.0%(494/4 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体质指数(BMI)人群便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为15.4%(264/1 717)。不同职业、婚姻状态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便秘患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既往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有长期服药史的人群以及父母或子女有便秘史者,其便秘患病率均高于无此类情况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将可干预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食水果少(OR=1.284,95%CI:1.061~1.553, P=0.010)、饮食口味喜辛辣偏咸(OR=1.234,95%CI:1.039~1.466, P=0.016)、睡眠时间过长(OR=1.644,95%CI:1.260~2.144, P<0.001)、睡眠无规律(OR=1.370,95%CI:1.127~1.665, P=0.002)及几乎不运动(OR=1.388,95%CI:1.168~1.649, P<0.001)均为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而饮食混合搭配(OR=0.709,95%CI:0.608~0.826, P<0.001)和肉食为主(OR=0.604,95%CI:0.495~0.736, P<0.001)、饮酒量适中(OR=0.659,95%CI:0.534~0.812, P<0.001)或少及不饮酒(OR=0.523,95%CI:0.428~0.638, P<0.001)、不吸烟(OR=0.819,95%CI:0.674~0.995, P<0.001)为便秘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主食偏好与便秘的患病风险存在关联(精粮:OR=1.147,95%CI:0.944~1.393, P=0.167;无特殊偏好:OR=0.935,95%CI:0.783~1.117, P=0.459)。被调查者对便秘自我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符合率,阴性高于阳性(95.8%比38.0%)。 结论:便秘在杭州市城区人群中患病率偏高。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可明显降低便秘的发病率。应加强便秘的预防宣教工作,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137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总例数为16例(11.68%),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7.30%),右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2.92%),左右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1.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习惯、手术时间、长期卧床(瘫痪)、术后制动时间、静脉置管、饮酒习惯、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长期卧床(瘫痪)、合并基础疾病均为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年龄、合并基础疾病、长期卧床(瘫痪)均为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对独立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食管癌临床流行特征及外科治疗概况大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中国食管癌调查数据库以了解中国食管癌的临床流行特征和外科治疗状况。方法:由计算机团队和胸外科临床专家团队合作开发网络平台临床资料数据库,简称"十一五食管癌临床治疗登记数据库",授权70家合作分中心将2009—2014年经外科治疗的食管癌病例录入数据库。结果:8 181例资料相对完整且有随访信息的外科治疗后食管癌病例入组。男性6 052例,女性2 129例;平均年龄60.5岁。食管癌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1.8%(148例)的患者有心理创伤史;92.0%(7 527例)的患者只有中学以下文化程度或未接受过任何教育;62.0%(5 072例)的患者不经常吃新鲜蔬菜和水果;80.0%(6 544例)的患者常吃粗粮;45.5%(3 722例)的患者只能饮用未经处理的水;42.0%(3 436例)的患者有不良进食习惯,包括6.2%(507例)的患者吃饭快,12.2%(998例)的患者喜食烫食,23.7%(1 939例)的患者喜食油炸食品;53.9%(4 410例)的患者有吸烟史;34.5%(2 822例)的患者有经常性饮酒史。鳞癌7 813例,占95.5%;腺癌267例,占3.3%;腺鳞癌25例,占0.3%;小细胞癌50例,占0.6%。1 800例(22.0%)患者因病变较晚或切除有困难接受术前辅助治疗。5 870例(71.8%)患者接受左侧开胸入路手术治疗,2 215例(27.1%)患者接受右胸入路手术治疗。96例(1.2%)患者接受其他途径外科治疗。8 001例(97.8%)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180例(2.2%)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切除治疗。术后30 d内死亡率为0.5%(43例),术后Ⅱ级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6%(951例),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61.6%和52.9%。结论:大数据结果显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经济社会地位低、常吃粗粮、不能常吃蔬菜水果以及吸烟和饮酒等有关。但仍需要通过队列观察研究的证据支持。外科技术的提升以及综合治疗的合理应用使中国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有所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肌少症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社区居住老年人发生肌少症的患病率,并探讨与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2015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开放的数据库,以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推荐标准,对我国社区60岁及以上7 584人进行了肌少症标准检查的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以男女性别分组,比较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习惯,对肌少症患病率进行分层分析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我国老年人群肌少症的患病率6.4%(95% CI:5.9~7.0)。在肌少症的患病率分层分析中,男性9.9%(95% CI:9.0~10.9)明显高于女性3.0%(95% CI:2.4~3.5);农村7.2%(95% CI:6.5~7.9)明显高于城镇4.3%(95% CI:3.4~5.2);吸烟者8.8%(95% CI:7.6~10.0)明显高于不吸烟者4.2%(95% CI:3.6~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男性( OR=5.368,95% CI:4.126~6.985)、增龄( OR=1.191,95% CI:1.172~1.210)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此外,身体疼痛( OR=2.181,95% CI:1.695~2.673)、长期饮酒( OR=1.426,95% CI:1.057~1.923)、受教育程度低( OR=2.875,95% CI:1.577~5.241)、腰围增加( OR=0.982,95% CI:0.973~0.990)、最大呼气流量减少( OR=0.995,95% CI:0.994~0.997)、胱抑素C增加( OR=2.088,95% CI:1.247~3.495)均与肌少症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均 P<0.05)。 结论:我国社区老年人中肌少症患病率较高,且肌少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腰围、饮酒等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高血压患者开展药物治疗联合定期随访对血压控制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高血压是一种进行性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点为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一般还会出现多个器官的器质性或功能损害,是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等重要的危险因素.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患高血压,但还未发现可以完全治愈的措施.造成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很多,例如遗传等.与此同时,不良的日常行为及生活方式更是会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最终可能会导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而影响生活,甚至威胁其生命健康.例如饮酒吸烟、精神紧张和高盐高脂饮食等也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诱因.高血压往往会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脑梗、糖尿病等.因此高血压病人需要严格遵守医嘱,要进行长期的治疗来保证其血压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患者需要注重营养摄入的同时严格控制饮食,对于高钠以及辛辣的食品保持低摄入状态,注意不要过度焦虑和紧张.若患者能够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会让高血压治疗效果增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反之,影响其生活质量及危及生命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长期饮酒人群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因素分析:一项基于UK Biobank的自然人群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有长期饮酒习惯人群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将由UK Biobank数据库中筛选的初次参与调查(2006年—2010年)和第二次随访(2014+)均为"目前饮酒状态"的志愿者作为目标人群(观察至2022年11月30日,期间新诊断AP 176人,未患AP 59 512人).收集目标人群入组时的手术史、饮食习惯等,并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其是否为AP发生的风险因素.同时以目标人群中有"饮酒类型"记录的人群为亚组,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酒类摄入量及增长量是否为AP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天摄入熟菜1~4汤匙,患AP风险分别为不摄入熟菜的44%(HR=0.44,95%CI:0.20~0.95)、39%(HR=0.39,95%CI:0.19~0.82)、42%(HR=0.42,95%CI:0.20~0.89)和 41%(HR=0.41,95%CI:0.19~0.88);每天摄入2和3杯咖啡患AP风险为不摄入咖啡人群的45%(HR=0.45,95%CI:0.27~0.75)和39%(HR=0.39,95%CI:0.21~0.72);有胆源性疾病(BD)但未行胆囊切除术(CHO)患AP风险为无BD且未行CHO的7.82倍(HR=7.82,95%CI:5.30~11.54),有BD且行CHO患AP的风险仅为无BD且未行CHO的2.15倍(HR=2.15,95%CI:1.15~4.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酒类的摄入量均不影响AP的发生,但在此基础上纳入不同酒类摄入增长量后的结果表明,烈酒摄入增长量每升高1瓶/周、患AP的风险增长1.05倍(HR=1.05,95%CI:1.02~1.09,P<0.05).结论 在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群中,熟菜和适量的咖啡摄入是AP发生的保护因素;患BD且不切除胆囊为AP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患BD且进行CHO 人群的AP发生显著降低;烈酒摄入增长量上升也是AP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潍坊地区骨密度异常患病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了解潍坊地区体检人群骨密度异常(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DXA骨密度仪对潍坊地区2010-2021 年15 180 例50 岁及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体检人群进行骨密度(BMD)测量及问卷调查,排除骨代谢性疾病,分析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骨折史、家族骨折史、生育数、行经年数、绝经年龄、烟龄、长期饮酒、饮浓茶、喝牛奶、运动、服用钙片、常服维生素D(VitD)等因素对骨密度异常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总体人群BMD异常率为 42.22%,其中OP率为 15.68%.男、女BMD异常(25.21%、58.62%)和OP发生率(6.07%、24.95%).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各年龄段BMD异常及OP患病率整体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各年龄段男性患病率均低于绝经后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BMD异常率最高的 70~79 岁年龄段(32.96%),OP患病率最高的是≥80 岁组(13.61%);女性BMD异常率及OP率最高的均为≥80 岁组,分别为 77.47%及 43.96%.②对于≥50 岁的男性,体质指数、常运动是BMD异常的保护性因素;骨折史、烟龄、常服钙片则是其危险因素.体质指数、家族骨折史与T值呈正相关,烟龄、常服VitD、常饮酒与之呈负相关(P<0.05).③对于绝经后女性,体质指数、绝经年龄、行经年数、常喝牛奶是BMD异常的保护性因素,年龄、骨折史、生育数则为危险因素.体质指数、行经年数、绝经年龄、常喝奶与T值有正相关关系,年龄、骨折史、生育数与之呈负相关(P<0.01).结论 潍坊地区体检人群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女性月经和生育情况、骨折史和家族骨折史等因素对骨密度变化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高原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调查分析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讨高原某部军事训练伤的特点及规律,并提出科学指导及建议.方法 随机选取 2019-01 至 2022-12高原武警某部官兵 9022 名为调查对象,进行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问卷调查,从基本情况、训练伤病种分类、损伤部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另选择 2340 人进行骨密度测定,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 9004 份,其中发生训练伤2263 例(25.13%),但呈逐年下降趋势.训练科目占比最高为 400 m 障碍(26.25%),致伤因素占比最高为组训不科学(36.41%),骨与关节损伤(56.78%)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下肢损伤(50.11%)为最主要的损伤部位.进行骨密度测定的2340 人中,骨密度低下者占 41.9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经常运动(OR=0.645)、经常摄入奶制品(OR=0.428)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而长期饮酒(OR=6.551)、吸烟(OR=2.534)及经常喝碳酸饮料(OR=5.182)是骨密度的危险因素.结论 军事训练中应贯彻科学组训的原则,重点防控骨与关节损伤;同时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提升骨密度,从而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肺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分析肺癌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临床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选取2022年3-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胸外科住院且完成问卷调查的153例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方法,按1:2的比例选取同期收治的306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及相关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各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症状(长期气喘、反复胸痛、长期咳嗽或咳痰)、慢性气管炎史、肺癌家族史、饮食习惯(过快饮食、过饱饮食、不规律饮食)、饮酒史、吸烟史、经常熬夜、规律体育锻炼、接触史(长期接触粉尘或棉尘、长期接触煤烟)、性格易怒等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咳嗽或咳痰(OR=5.136,P<0.05)、肺癌家族史(OR=0.400,P<0.05)、过饱饮食(OR=3.814,P<0.05)、不规律饮食(OR=5.876,P<0.05)、吸烟史(OR=6.036,P<0.05)、长期接触粉尘或棉尘(OR=5.556,P<0.05)、性格易怒(OR=5.481,P<0.05)是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其预测肺癌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敏感度为78.36%,特异度为89.10%;特征因素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期接触粉尘或棉尘、吸烟史、肺癌家族史、性格易怒、不规律饮食、过饱饮食.结论 长期接触粉尘或棉尘、吸烟史、肺癌家族史、性格易怒、不规律饮食、过饱饮食是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对肺癌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病毒性肝炎患者继发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发展至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06-01~2016-12-31期间我院感染科接收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病例组)和病毒性肝炎患者(对照组)各189例为研究对象,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检查时的基本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人口学特征、病毒性肝炎病史和行为习惯等,分析影响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长期大量饮酒(OR=2.23,95%CI 1.44-5.69]、长期大量吸烟(OR=1.99,95%CI 1.39-4.03)以及长期晚睡(OR=1.78,95%CI 1.03-2.33)是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②保肝治疗(OR=0.88,95%CI 0.71-1.16)、抗病毒治疗(OR=0.29,95%CI 0.22-0.74)和身体锻炼(OR=0.41,95%CI 0.18-0.79)是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的保护性因素(P<0.05);③劳动、肝病家族史、职业在本次研究中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不能坚持抗病毒治疗、不配合保肝治疗、大量饮酒、吸烟、长期晚睡和缺乏锻炼等不良行为习惯.医院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坚持抗病毒治疗与保肝治疗,预防肝硬化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