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性腹膜多囊性间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右下腹痛10 d”入院。患者曾于1995年行剖宫产术。查体:右下腹可触及约8 cm大小囊性包块,活动度大,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53×10 9/L。盆腔磁共振检查:右侧髂窝多房囊性肿块,大小约6.6 cm×6.0 cm×7.8 cm,内见分隔,囊内信号均匀,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强化(图1)。初步诊断为阑尾或右侧附件来源囊性肿瘤。术中探查:阑尾呈暗红色,表面无黏液;盲肠外、背侧腹膜后多枚囊性灶,囊壁薄,囊液清亮,呈浆液性。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示:回盲部囊性病变未见明确恶性,待常规多取材进一步诊断。遂开腹行腹膜后病灶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1)(阑尾切除标本):慢性阑尾炎;(2)(回盲部肿块):囊内壁小灶被覆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呈鞋钉状凸向腔内(图2A);免疫组化检查:被覆上皮细胞表达 CK5/6(+)(图2B),CK7(+),CK20(-),BAP1(+),Calretinin(+),ER(-)。最终诊断为良性腹膜多囊性间皮瘤(benign multicystic peritoneal mesothelioma,BMP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卵巢肿瘤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阑尾杯状细胞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阑尾杯状细胞腺癌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卵巢肿瘤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阑尾杯状细胞腺癌。患者女,67岁。腹痛2个月,CT示盆腔巨大囊实性肿物,考虑附件来源。术中送检左卵巢肿物,镜下观察大片坏死物中见印戒样/杯状细胞呈片状、筛状、腺管样或单个细胞排列。冷冻病理考虑转移性腺癌,建议临床检查消化道。术中探查发现阑尾肿物。遂行全子宫、双附件+右半结肠切除术。镜下观察少许阑尾肿瘤组织学形态与卵巢肿物一致,其他区域肿瘤细胞似神经内分泌细胞呈巢团、缎带状排列。卵巢和阑尾肿瘤均表达SATB2、CDX2,阑尾肿瘤局灶表达突触素。患者术后接受化疗。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炎症性肠病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病例,结合文献报道的69例病例,总结分析IBD合并NENs的临床特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69例IBD合并NENs患者中包括32例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及37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男女发病率相当( P=0.151)。NENs多形成于IBD之后。CD患者发生NENs的中位病程为4.5年,小于UC患者的17年( P=0.002)。33例患者为术后或随访时发现NENs,有症状者中11例表现为肠梗阻。NENs好发部位与IBD相似,CD患者好发于回肠和阑尾(27例),而UC患者好发于结直肠(31例)( P<0.001)。CD患者中神经内分泌瘤更常见(26例),神经内分泌癌则在UC患者中更普遍(22例)( P<0.001)。IBD可合并或并发NEN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为降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减少远期肾功能的丢失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非泌尿系统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左侧7例,右侧12例;平均年龄为6岁(1~12岁)。对其损伤原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处理原则以及远期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儿中因腹膜后或盆腔肿瘤手术损伤输尿管的13例,因阑尾切除术、疝囊高位结扎术、巨结肠根治术导致输尿管损伤的各2例。术中即刻发现并处理者有6例,其中输尿管肾盂吻合2例、输尿管端端吻合3例、输尿管再植1例。术后延迟发现者13例,术后诊断时间从4 d至3年。13例中2例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其余11例先行肾造瘘,二期行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输尿管再植术1例、膀胱肌瓣成形术2例,阑尾代输尿管2例,剩余2例造影发现输尿管自行愈合,未再次手术。术后平均随诊时间为17个月(8~242个月),术中即刻修复的6例和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的2例肾盂输尿管未见明显积水,其余11例患儿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积水,但随诊保持稳定。结论: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多发生于腹膜后、盆腔及腹股沟区手术中。术中、术后如能及时发现,对症正确处理,远期肾脏功能多可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发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阑尾炎的复发是急性阑尾炎治疗临床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复发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以期加深对阑尾炎复发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急性阑尾炎住院行阑尾切除术(包括开放与腹腔镜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慢性阑尾炎;(3)阑尾周围脓肿;(4)阑尾黏液囊肿或阑尾黏液性肿瘤;(5)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或阑尾癌;(6)妊娠期阑尾炎;(7)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肠病、进展期癌症;(8)同期实施其他手术。共计3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既往有无阑尾炎发作并有无抗生素治疗病史,将患者分为复发组(133例)和初发组(240例)。分析复发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及术前CT影像等资料。结果:37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男性209例,女性164例,中位年龄42(18~88)岁。复发组中位复发时间为4(1~60)个月。与初发组相比,复发组年龄<50岁者比例[71.4%(95/133)比57.5%(138/240),χ 2=7.081, P=0.008],合并糖尿病者比例更高[13.5%(18/133)比5.4%(13/240),χ 2=7.399, P=0.007],发病时间更短[(41.7±13.6)h比(59.4±56.2)h, t=-3.286, P=0.001]、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比例更低[57.9%(77/133)比66.7%(160/240),χ 2=5.065, P=0.024]、改良Alvarado评分更低[(5.6±1.9)分比(6.1±1.9)分, t=-2.417, P=0.016]、白细胞计数更低[(10.5±4.6)×10 9/L比(11.5±4.5)×10 9/L, t=-1.190, P=0.047]、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更高[(19.4±14.7)%比(16.1±13.3)%, t=2.069, P=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复发组中,阑尾长度≥7 cm者比例高于初发组[44.4%(59/133)比32.9%(79/240),χ 2=4.808, P=0.028],复杂性阑尾炎的比例低于初发组[8.3%(11/133)比22.9%(55/240),χ 2=10.823,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29例可查阅CT影像的患者,复发组有38.0%(19/50)的病例CT显示阑尾粪石,高于初发组的20.3%(1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4.880, P=0.027)。 结论:患者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较短的发病时间、较少腹肌紧张或反跳痛、较低的改良Alvarado评分、较低的白细胞计数和较高的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阑尾长度≥7 cm、非复杂性阑尾炎以及阑尾粪石是复发性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肠镜下治疗阑尾黏液囊肿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考虑为阑尾黏液囊肿,遂行结肠镜下切开引流治疗,术后病理提示黏液囊肿,患者术后1年复查未见明显异常,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现结合病例实际,对阑尾黏液囊肿的诊治方法进行总结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塞综合征合并重度回盲部溃疡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高对合并重度回盲部溃疡的白塞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合并重度回盲部溃疡的白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27岁。因口腔溃疡3年余,反复发作,近1年不规律间断下腹隐痛。结肠镜检查提示回盲部巨大溃疡,腹部CT检查提示急性阑尾炎,回盲部管壁增厚。回盲部溃疡病理切片提示慢性炎伴溃疡,局灶淋巴结增生,病理诊断为溃疡坏死及肉芽组织,抗酸染色阴性,结合患者既往病史、结肠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考虑为白塞综合征。给予甲泼尼龙、美沙拉嗪及肠道益生菌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较前明显缓解。结论:合并消化道溃疡的白塞综合征较少见,易误诊,需与消化道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等相鉴别。确诊需要结合口腔溃疡和生殖器溃疡等病史、结肠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等,采用甲泼尼龙、美沙拉嗪肠溶片和肠道益生菌等联合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部位急性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 72 h腹水培养结果,ICU住院期间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最大剂量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需要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以及28 d预后等。以屈氏韧带为界,将胃、十二指肠穿孔者纳入上消化道组,将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及直肠穿孔者纳入下消化道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3例,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消化道组腹水培养病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45.5%)、屎肠球菌(18.2%)及大肠埃希菌(18.2%);下消化道组大肠埃希菌(46.2%)及屎肠球菌(30.8%)为主要致病菌。上消化道组与下消化道组在PCT、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NE最大剂量及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T(μg/L):17.69(3.83,26.62)比32.82(4.21,100.00),ICU住院时间(h):149.0(102.5,302.0)比115.5(30.8,214.5),机械通气时间(h):106.0(41.5,183.0)比57.5(25.0,122.3),NE最大剂量(μg·kg -1·min -1):1.2(0.5,2.0)比0.7(0.5,1.2),NE总使用时间(h):72.0(21.0,145.0)比26.5(18.0,80.5),均 P<0.05〕,而APACHEⅡ和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30.0(24.5,35.0)比28.0(25.0,33.5),10.67±4.14比9.50±3.33,均 P>0.05〕。与下消化道组比较,上消化道组患者更易发生AKI(78.8%比53.3%, P<0.05)以及需要接受CRRT治疗(39.4%比16.7%, P<0.05),但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比43.3%, P>0.05)。 结论: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ICU住院时间等特征不尽相同。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更常见真菌感染,休克程度更重,更易发生AKI及需要CRRT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也更长;而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T升高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KRAS基因突变对阑尾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阑尾腺癌患者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KRAS)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Ras-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MAPK/ERK)信号通路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经手术切除的41例阑尾腺癌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取50例同期手术的阑尾炎患者为对照组。统计其临床与随访资料,并采用Snapshot法测定患者组织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B)试验测定癌组织MAPK/ER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比较KRAS突变与非KRAS突变阑尾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观察组的KRAS基因突变率高于对照组(41.5% vs 10.0%),p-ARAF/ARAF、p-MEK1/MEK1、p-ERK1/ERK1蛋白表达水平也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KRAS突变患者的p-ARAF/ARAF、p-MEK1/MEK1、p-ERK1/ER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KRAS突变者,KRAS突变患者Ⅳ期比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及CA125的阳性率高于非KRAS突变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短于非KRAS突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阑尾腺癌KRAS突变率较高,KRAS突变导致的MAPK/ERK信号通路激活可能在阑尾腺癌致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与IgG4相关眼病相鉴别的双眼眶Castleman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双眼眼睑逐渐肿胀15年"于2020年9月11日至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眼睑肿胀,右眼明显(见图1),伴有眼胀,流泪,无复视,无眼痛,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曾于外院就诊,给予口服激素治疗,自述效果有所好转。既往史:半年前因慢性鼻窦炎在鼻内窥镜下行手术治疗;3年前因阑尾炎于外院行阑尾切除术;4年前因左腮腺肿物于外院行左边颌下腺年良性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8年前因宫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于外院多次行宫颈癌放化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0.15,-2.0×85=0.6,左眼为0.8,-1.25×90=1.0;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1 mmHg。双眼泪腺区扪及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无压痛。泪道冲洗通畅,双眼睑肿胀明显,上方近穹隆处可见球结膜肥厚隆起,血运丰富,球结膜轻度充血。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33 cm角膜映光:双眼正位。眼球运动:右眼内转受限,余各方向运动到位,左眼下转受限。眼球突出度:右眼22 mm,左眼20 mm,眶距100 mm,眶压T+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