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阴道锥体训练在盆底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阴道锥体训练在盆底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选择96 例行盆底重建术患者,根据术后不同干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9),对照组术后予以阴道锥体训练干预,观察组术后予以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阴道锥体训练干预,比较两组盆底肌力、盆底肌电活动、尿动力学指标、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阴道收缩压、静息压、腹压漏尿点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健康调查简表评分、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电位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阴道锥体训练可改善盆底重建术后患者的盆底肌力、肌电活动及尿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1502例子宫颈HSIL患者行LEEP锥切术后随访半年的临床结局及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行子宫颈环形电极切除(LEEP)术后随访半年的临床结局,并对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LEEP锥切术,术后组织标本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颈HSIL且有术后半年随访记录的患者共1 502例.随访内容包括子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高危型HPV(HR-HPV)检测、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回顾性分析HSIL患者的临床结局,探讨术后病灶残留、复发或进展的监测方法,并分析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临床结局:1 502例HSIL患者中,术后无病灶残留1 454例,有病灶残留48例,术后病灶残留率为3.20%(48/1 502).(2)术后病灶残留、复发或进展的监测方法:1 502例HSIL患者中,LEEP锥切术后病灶残留48例,其中阴道镜子宫颈活检诊断40例(83.3%),子宫颈管搔刮术(ECC)诊断4例(8.3%),阴道镜子宫颈活检与ECC均诊断者4例(8.3%).(3)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者术后病灶残留率明显高于<50岁者[分别为9.70%(16/165)、2.39%(32/1 337);x2=25.33,P<0.01];有病灶残留和无病灶残留患者的LEEP锥切标本,锥体的中位长度分别为1.5、1.5 cm,两者经秩和检验无明显差异(Z=-1.55,P>0.05),而两者的中位周长(分别为2.5、2.8 cm)、宽度(分别为0.6、0.6 cm)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Z=-3.17、Z=-2.88,P均<0.01);切缘阳性者术后病灶残留率明显高于切缘阴性者[分别为6.77%(18/266)、2.43%(30/1 236);x2=13.30,P<0.01],其中内切缘阳性、一侧切缘阳性者[分别为16.07%(9/56)、7.29%(7/96)]也均明显高于切缘阴性者(x2=26.99,P<0.01;x2=4.24,P<0.05);术后随访中,TCT检查结果为异常者术后病灶残留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分别为6.00%(6/100)、1.29%(14/1 083;x2=9.50,P<0.01],而HR-HPV检测结果为阳性者术后病灶残留率与阴性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分别为2.91%(6/206)、0.96% (7/727);x2=3.1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访中TCT检查异常为影响LEEP术后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5,P<0.05).结论 子宫颈HSIL患者行LEEP锥切术后存在病灶残留情况;高龄(≥50岁)、切缘阳性尤其是内切缘阳性、术后TCT检查异常是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其中术后TCT检查异常是术后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和(或)ECC对于发现LEEP锥切术后HSIL病灶残留、疾病进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盆底康复训练干预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盆底康复训练干预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12月入住金华市婺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治疗的5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产后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接受阴道锥体训练与盆底生物反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肌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限制性行为、影响社会心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阴道锥体训练与盆底生物反馈康复训练较常规产后康复训练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产后尿失禁,提高产妇的盆底肌肉肌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尿动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采用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后的效果及尿动学变化.方法 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114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共56例,采用常规的盆底肌训练;观察组58例,采用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尿动学参数腹压漏尿点压(VLPP)、最大尿道闭合压(PMUC)、生活质量及盆底肌状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治愈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87.9% vs.50.0%),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尿动学参数VLPP、PMUC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盆底肌力等级中Ⅳ级和Ⅴ级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尿失禁患者中采用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尿失禁老年人盆底肌康复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尿失禁老年人的临床疗效及对盆底肌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从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尿失禁老年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盆底肌训练治疗,联合组则予以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对比两组在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情况、治疗前后尿动力学参数指标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联合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前者高于后者(P<0.05).治疗后联合组盆底肌力分级为Ⅳ级、Ⅴ级的人数占比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在VLPP、PMUC水平方面比较,前者高于后者(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I-QOL评分相比治疗前较高,且联合组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 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老年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盆底肌力的恢复,且有效改善患者尿动力学参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间断钉式缝合成型术在宫颈冷刀锥切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间断钉式缝合成型术在宫颈冷刀锥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10~2018-05我院行宫颈冷刀锥切术的163例宫颈病变患者,根据阴道镜检查术后病理为CINⅢ,采用本缝合方式81例,其它缝合方式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除宫颈的锥体直径、锥体高度;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HPV转阴率及满意的TCT采集情况.结果:(1)术中情况比较:手术时间及锥切直径,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锥切高度研究组(1.70±1.42)cm明显低于对照组(2.35±1.4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情况比较:包括宫颈管粘连率、切缘阳性率及宫颈机能不全发生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宫颈塑形情况、满意TCT结果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钉式缝合成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宫颈塑性良好,尤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是值得推广的缝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女性SUI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实施常规盆底肌训练与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漏尿频率评分、最大尿道闭合压与腹压漏尿点压.结果 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盆底肌力评分级别高的患者较多,恢复的较好.治疗后,试验组漏尿频率评分低于对照组,最大尿道闭合压与腹压漏尿点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女性SUI患者采取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治疗效果显著,对改善患者尿动力学参数,促进患者盆底肌力恢复,减少漏尿频率均具有明显的作用,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