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阳黄治胃,阴黄治脾"探讨黄疸病的辨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对中医古籍追本溯源和对现代医学文献深入研究,探析古今医家对黄疸病"阳黄治胃,阴黄治脾"治法其背后病机的认识.总结出黄疸病的相关脏腑主要在脾胃,与肝胆关系不大.治疗时应该注意治疗脾胃为主,兼顾他脏,同时注意脾胃分治,提炼出黄疸的特色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深入挖掘从"阳黄治胃,阴黄治脾"理论辨治黄疸之阴黄、阳黄临证特色,可以为今后中医药治疗黄疸病提供更加开阔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黄疸病机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黄疸临床特征及中医学病因病机,探索民族医药干预新生儿危重病的立法依据.方法 纳入2016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剖腹探查术后随访的患儿51 例,根据术后有无黄疸分为黄疸组18 例和无黄疸组33 例,比较2 组患儿住院及门诊随访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无黄疸组相比,黄疸组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术前肠内喂养更难建立,术后静脉营养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疸组患儿见神疲、易烦躁哭闹,皮肤晦暗黄色或深或淡,腹胀,或吐或哕,大便质稀淡黄、推动无力,肢端凉,舌体瘦薄、质淡(或淡黯),舌苔水滑白腻,脉象沉细弱.结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黄疸属阴黄,可挟瘀,病机属肝脾不和、胆汁外溢,与胎怯元阳不充、脾肾不足有关,可随证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闫慧敏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闫慧敏教授辨证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胎黄)的临证经验.认为湿邪致病,是导致胎黄的主要病因,而无论阴黄、阳黄,湿邪均可阻滞气机,造成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本病总由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所致,但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内生为根本原因.临证时应四诊合参,首辨阴阳,提出以大便颜色和舌苔厚薄为主要辨证依据.治疗上常以祛湿为主,兼顾寒热,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同时加强疏肝利胆之法,以治病求本.在治疗过程中既要不忘顾护正气,防药邪伤正,同时又要见微知著,既病防变,促进病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方证辨证之茵陈四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阴黄患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茵陈四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阴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CHB患者分为两组,给予30例对照组患者降酶、退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四逆汤治疗.结果 在治疗8 w末,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P<0.05);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别为[(24.0±9.3)U/L、(21.4±8.3)U/L和(26.9±7.8)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9.5±8.8)U/L、(33.3±8.5)U/L和(60.6±5.0)μmol/L,P<0.05].结论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四逆汤治疗CHB阴黄证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赵文霞教授应用外治法治疗肝硬化的学术思想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肝脏病变,临床上易引起消化道大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且具有难以逆转的特点,治疗上往往颇为棘手.中医归属为“鼓胀”,“单腹胀”,“积证”,“虚劳”等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自数千年的临床积累,有着简、便、廉、验之特点,在肝硬化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具备一定优势.目前治疗肝硬化的外治方法包括中药敷脐疗法、中药灌肠疗法、中药离子导入、针刺、灸法、肝病治疗仪等.赵文霞教授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用脐火疗法治疗肝硬化引起的黄疸(阴黄)、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中药敷脐疗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督灸铺灸治疗肝硬化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外治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一定疗效.现将赵文霞教授应用上述外治方法治疗肝硬化的学术思想做一个总结和初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茵陈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过整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茵陈的临床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茵陈临床常用剂量为6~60 g,最大可用至120 g.2)结合具体疾病、证型及相关症状确定茵陈的最佳剂量范围,如茵陈发挥利胆退黄功效时,可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病、慢性肝病、胆囊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见黄疸症状者,常用剂量为6~45 g;发挥保肝的功效时,常用剂量为15~30 g;解热祛湿治疗外感时,常用剂量为6~9 g.3)应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特点配伍相应的中药,如茵陈在清热利湿退黄时,若是黄疸初起,热重于湿,常配伍大黄、栀子等;湿重于热,常配伍泽泻;治疗阴黄,寒湿为主时,则配伍附子、干姜等;治疗外感暑湿、高热,常配伍藿香、青蒿、黄芩、白豆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茵陈蒿汤历代剂量变化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古籍中治疗黄疸的名方“茵陈蒿汤”进行剂量考证,为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数据源,以“茵陈蒿汤”“茵陈”“茵陈蒿”“疸”“黄疸”“黄瘅”“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发黄”“阳黄”“阴黄”为检索词,对东汉至清代近两千年的文献进行搜集,检索茵陈蒿汤文献,应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栀子历代总平均剂量依次为128.93 g、60.93g、15.12 g.古代医家应用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时最常出现的剂量关联是:茵陈82 g、大黄27 g、栀子14 g,其剂量配比为6∶2∶1.结论:茵陈蒿汤古代应用中,茵陈用量大,建议临床应用茵陈蒿汤时,茵陈、大黄、栀子的剂量比为6∶2∶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赤志教授分期论治黄疸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疸病虽分阳黄、阴黄与急黄,但三者并不是绝对独立,而是可以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张赤志教授总结前人经验,根据黄疸病的发病规律,将黄疸病归纳为湿热蕴阻型、寒热中阻型、瘀血阻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四型,通过症候的变化辨别黄疸病的不同阶段指导用药,提出初期湿热蕴阻,重在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活血;中期寒热中阻,治以开泄气机、扶阳健脾;后期瘀血阻滞,脾胃虚寒,治以活血退黄,温阳健脾,只有随证分而治之,方可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隔药灸脐疗法治疗阴黄的操作关键及应用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隔药灸脐疗法是将穴位、药物以及隔物灸法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神阙穴对药物的药性放大作用,将具有温中、健脾、化湿、退黄的附子、干姜、茯苓、茵陈等药物,放置在肚脐中,配合艾灸的红外透射作用,共同起到扶正温阳、健脾化湿退黄的功效,与传统医学上治疗阴黄的原则不谋而合.操作时应注意:面圈调和,干稀适度;治疗期间,询问观察;注意温度,防风保暖;点燃艾绒,掌握技巧.其应用特色体现在:利用肚脐(神阙穴)本身的穴位特殊作用,利用药物的药理作用,艾的药理作用与艾灸物理作用协同起效,皮肤给药代替传统口服汤药,隔物灸的持续性温热效应更有助于药物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联合西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联合西药治疗方案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于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在全国12个临床试验中心共纳入病例4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7例和对照组17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组8周平均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23);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56岁及以上、疾病分期晚期、有肝性脑病是短期内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Exp (β)]分别为4.045、4.279和4.313;治疗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Exp(β)为0.49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Exp (β)为0.146]是降低患者短期病死率的保护因素.结论 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以提高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年龄、疾病分期、肝性脑病是影响患者短期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