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药黄帚橐吾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为藏药"日肖"的基原植物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干黄水功效.为探究黄帚橐吾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黄帚橐吾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 2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piroeuryolide(1)、cacalol acetate(2)、oplopenone(3)、8-ethyl-palmosalide A(4)、1-hydroxy-3,7-dimethyl-2-(pent-3-enyl)benzofuran(5)、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6)、松脂酚-O-β-D-葡萄吡喃糖苷(7)、isoeucommin A(8)、eucommin A(9)、6,7-二甲氧基香豆素(10)、阿魏酸(11)、咖啡酸乙酯(12)、咖啡酸甲酯(13)、阿魏酸甲酯(14)、阿魏酸乙酯(15)、咖啡酸(16)、2-[(2′E)-3′,7′-dimethyl-2′,6′-octadienyl]-4-methoxy-6-methylphenol(17)、2,8-dimethyl-6-methoxy-2-(4′-methylpent-3′-enyl)-chromene(18)、β-谷甾醇(19)、dodecyl(Z)-9-hexadecenoate(20)、hexacosanal(21).其中,化合物 1-4、6、11-16、18、20、21 为首次从黄帚橐吾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实验表明,化合物 1-3、6、11-16、17、19 在检测浓度下(1.56~50.00 μmol·L-1)均能显著抑制NO释放量(P<0.05 或P<0.01),化合物 5 在浓度为 50.00 μmol·L-1时对NO的释放量无抑制作用,但在 12.50、25.00 μmol·L-1的浓度下,对NO的释放量有抑制作用(P<0.05).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黄帚橐吾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为黄帚橐吾抗炎活性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白术内生真菌米根霉的次生代谢产物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对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内生真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大米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对米根霉Rhizopus oryzae进行发酵培养,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对该株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根据多种波谱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了 26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β-谷甾醇(2)、3β-O-acetyl-ergos-terol(3)、3-acetate-ergosterol-5,8-endoperoxide(4)、(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7)、(3β,5α,22E)ergosta-6,8(14),22-triene-3,5-diol(8)、3β,5α-d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9)、chaxine C(10)、demethylincisterol A3(11)、吡咯-2-羧酸(12)、吲唑(13)、烟酸(14)、6-[(1R)-1-hydroxy-1-methylpropyl]-3-(2-methylpropyl)-2(1H)-pyrazinone(15)、pentadecanamide(16)、对羟基苯甲酸(17)、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8)、反式-阿魏酸(19)、对羟基苯甲醛(20)、对羟基苯乙酸(21)、辅酶Q9(22)、2,3-丁二醇(23)、9,9-dimethylhexacosane(24)、硬脂酸(25)、methyl(5Z,9Z,17R)-17-methyl-5,9-nonadec-adienoate(2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民族药毛大丁草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民族药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L.)Cas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以及制备型HPLC等技术对毛大丁草的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MS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大丁草的醇提物中分离得到 2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bis(3,3-dimethylallyl)-4-hydroxyacetophen-one(1)、2-[(2S?)-6-acetyl-2,3-dihydro-5-ydroxybenzofuran-2-yl]prop-2-enyl-3-methylbutanoate(2)、adian-5-en-3α-ol(3)、烟曲霉三唑酯A(4)、亚油酸甲酯(5)、芝麻素(6)、5-acetyl-2-(2-hydroxyisopropyl)-7-(3,3-dimethylallyl)-2,3-dihydro-benzofuran(7)、shearene A(8)、4-羟基苯乙酮(9)、对羟基苯甲醛(10)、山柰酚(11)、3-吲哚甲醛(12)、熊果醛(13)、咖啡酸乙酯(14)、2,5-二羟基苯乙酮(15)、木犀草素(16)、咖啡酸(17)、阿魏酸(18)、熊果苷(19)、对苯二酚(20).结论:其中,化合物 1~14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人参果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研究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 Ait.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人参果 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RP-C18、T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筛选技术对其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25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1)、5-羟基麦芽酚(2)、琥珀酸单甲酯(3)、烟酸(4)、胡萝卜苷(5)、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6)、susaroyside A(7)、阿魏酸(8)、对香豆酸(9)、咖啡酸甲酯(10)、咖啡酸乙酯(11)、4,4-二甲基-庚二酸(12)、毛蕊异黄酮(13)、反-4,4'-二羟基-二苯基乙烯(14)、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15)、油酸(16)、油酸乙酯(17)、β-谷甾醇(18)、柠檬二烯醇(19)、二十五烷(20)、β-谷甾醇棕榈酸酯(21)、(E)-4-[5-(hydroxymethyl)furan-2-yl]but-3-en-2-one(22)、双-(5-甲酰基糠基)醚(23)、(E)-4-[5-(methoxymethyl)furan-2-yl]but-3-en-2-one(24)、1,5-bis(5-methoxymethyl)furan-2-yl-penta-1,4-dien-3-one(25).人参果 85%乙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强于其水提物.人参果 85%乙醇提取物各极性段抗氧化能力依次为 30%甲醇部分、甲醇部分、60%甲醇部分、水部分.结论 化合物 1~7、9~25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人参果不同提取溶剂及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核桃青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核桃青皮green walnut husks的化学成分.方法 核桃青皮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β-桉叶醇(1)、integrifoliodiol(2)、alloxanthoxyletin(3)、5-methoxyseselin(4)、7-香叶氧基-6-甲氧基香豆素(5)、亚油酸(6)、咖啡酸甲酯(7)、吐叶醇(8)、丁香酸(9)、异香草酸(10)、异阿魏酸甲酯(11)、齐墩果酸(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结论 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海洋真菌Fusarium sp.HL21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Fusarium sp.HL2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分离纯化;后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方法并比对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96孔板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孢子萌发法评价其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结果 从该菌株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plancyin G(1)、吲哚-3-乙醛酸甲酯(2)、吲哚-3-乙酸(3)、丁二酸二甲酯(4)、阿魏酸(5)、gibepyrone F(6)、6-((2S,3S)-2,3-二羟基-2-丁醇基)-3-甲基-2-吡喃酮(7)和6-((2R,3S)-2,3-二羟基-2-丁醇基)-3-甲基-2-吡喃酮(8).结论 化合物5、7和8对青枯劳尔菌BXL018、甘蓝黑腐病菌BLY013和辣椒青枯病菌BLY014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东方草莓匍匐茎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研究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 Losinsk匍匐茎的化学成分及其神经活性.方法 东方草莓匍匐茎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6-OHDA诱导的PC12细胞评价其神经保护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eliasendanin D(1)、双酚 A(2)、阿魏酸十六烷基酯(3)、octadecyl ferulate(4)、eicosanyl ferulate(5)、piceine(6)、香草酸(7)、反式肉桂酸(8)、顺式肉桂酸(9)、虹彩内酯(10)、ethyl β-D-xylopyranoside(11)、β-谷甾醇(12)、(9Z,12Z,15Z)-9,12,15-十八碳三烯酸(13)、(9Z,12Z,15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14)、(9Z,12Z,15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15)、(9Z,12Z)-9,12-十八碳二烯酸(16)、(9Z,12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7)、(9Z,12Z)-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18).化合物1、5~8、10、11能升高6-OHDA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其中化合物6、10最为显著,分别升高了11.8%、12.9%.结论 化合物1~11、13~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8、10、11具有神经保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黑果枸杞酚性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黑果枸杞酚性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榕醛(1)、4,6-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2)、马栗树皮素(3)、对羟基肉桂酸葡萄糖酯(4)、反式阿魏酸(5)、反式咖啡酸(6)、对甲氧基肉桂酸(7)、对羟基肉桂酸(8)、二氢阿魏酸甲酯(9)、香草酸(10)、原儿茶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原儿茶醛(13)和(E)-2-丁烯二酸单甲酯(14).结论:化合物1 ~4、7、9和14为首次从黑果枸杞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和2测试了 Sirtuin 1 (SIRT1)和Sirtuin 6(SIRT6)的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华蟹甲根茎中酚类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华蟹甲Sinacalia tangut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反相ODS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华蟹甲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酚类化合物: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1)、7-羟基香豆素(2)、丁香酸(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3,4-二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甲醛(6)、咖啡酸(7)、对羟基桂皮酸(8)、阿魏酸(9)、4-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0)、5-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1)、5-咖啡酰基奎宁酸乙酯(12)、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3)、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4).结论 化合物3~5、7~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胆木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茜革科乌檀属植物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胆木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氢猕猴桃内酯(1)、黑燕麦内酯(2)、3,4,5-三甲氧基苯酚(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5)、对甲氧基桂皮酸(6)、咖啡酸甲酯(7)、咖啡酸乙酯(8)、异阿魏酸甲酯(9)、阿魏酸乙酯(10)、断氧化马钱子苷(11)、裂环马钱苷(12)、3-醛基吲哚(13)、1,2,3,4-tetrahydronorharman-1-one (14)、vinmajine I (15)、19-O-methyl-3,14-dihydroangustoline (16)、乌檀碱(17)和异长春花苷内酰胺(18).其中化合物l、2为倍半萜类化合物,3~10为酚酸类化合物,11、12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3~18为生物碱类化合物.结论 化合物1~15为首次从茜草科乌檀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