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方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与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与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间的中介效应。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2—7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简易疾病感知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填写问卷205份,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率为95.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为(63.61±16.12)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与疾病感知、消极应对呈正相关( r=0.360、0.266, P均<0.01),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 r=-0.279, P<0.01);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与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11、0.097,占总效应的26.89%、23.49%。 结论:应对方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与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脑卒中疾病管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可通过改善疾病认知和应对方式,降低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潜在剖面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索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潜在剖面分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对213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其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分为3个类别:高延迟-高合理化组(12.7%)、中等延迟组(66.7%)和低延迟-低警觉组(20.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常居地、吸烟情况、性格分型、健康素养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可依据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干预,改善其院前延迟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救治的急诊胸痛患者27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我院自制的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表评估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273例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59.85±14.35)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学历、医疗费用承担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家庭住地、体检情况、患病史/家族史、自己或家人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转运方式、进院前是否寻求帮助是影响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相关因素(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体检情况、患病史/家族史、自己或家人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是影响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呈现中等水平,医护人员需要重视急诊胸痛患者对症状的习惯反应,加强教育和急救系统的运用,督促相关患者定期体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就医延迟会导致慢性病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治疗效果下降和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早期识别就医延迟高风险人群并采取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对于改善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包括就医障碍自评量表(BACE)、就医决策障碍感知量表(PBHSD)、脑卒中院前延迟意向测评量表(SPDBI)、糖尿病诊治延误认知行为意向量表(DMDBIS)和FISCHER就医态度量表(ATMHSS)在内的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进行系统总结,并以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为分层依据,从社会人口学、疾病特征、心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角度出发,对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旨在为就医延迟评估和干预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与依据.本文发现,目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的普适性和临床使用率偏低,且较少研究探讨其在预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中的效能和最佳阈值.对疾病认识不足、经济状况差和社会支持水平低是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东省居民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给社会、患者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负担.尽管国家大力推进卒中防治工作,然而我国卒中院前延迟现状仍不容乐观.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一定程度上能预测患者卒中院前延迟的可能性,但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少见报道.目的 调查居民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7—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三下乡"服务点接受义诊服务的居民700例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调查广东省居民的基本特征、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645份(92.1%).645例调查对象中,312例(48.4%)对卒中一无所知,262例(40.6%)听说过"中风120"口诀.广东省社区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为(71.3±18.7)分,其症状警觉维度得分高于常模,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维度、症状归因维度、习惯反应样式维度、急救系统使用维度的得分及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总分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与伴侣同住、"中风120"口诀知晓情况、开放性人格得分、情绪稳定性人格得分、社会支持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是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广东省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较差,对卒中症状认知不足,社区应加强"中风120"的宣教力度,针对居民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多元化卒中教育模式,以有效提高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降低卒中诊治延迟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知识问卷对社区325名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总分为(55.07±8.87)分,知识得分为8.99(4.00,10.00)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其他疾病史是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较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总体水平中等,应重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知识缺乏、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低、患有多种疾病的高危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及管理,降低院前延迟就医行为意向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信息框架对居民脑卒中就医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信息框架(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理论在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其在公众脑卒中认知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基于"中风120"的收益与损失框架信息对居民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影响的差异.方法 2021年1—9月,通过脚本撰写、视频制作、视频评价3个步骤,形成基于"中风120"的收益框架视频和损失框架视频.于2021年10—1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81例广东省广州市35~80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其随机分为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n=40)和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n=41),邀请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观看收益框架视频,邀请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观看损失框架视频.在观看视频前后,采用脑卒中先兆症状识别和应对调查问卷、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SPDBI)对居民进行调查.比较两组居民干预前后对各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识别与应对情况,以及SPDBI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结果 最终共纳入75例居民,其中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37例,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38例.干预前,两组居民对各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识别率、应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民SPDBI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对各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识别率、应对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DBI总得分及除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维度外的其他维度得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对各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识别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除口角歪斜外的其他脑卒中先兆症状的正确应对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DBI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失框架视频干预组居民的SPDBI总得分及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症状归因、习惯反应样式维度得分低于收益框架视频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倡导居民出现卒中先兆症状后及时就医方面,损失框架的信息比收益框架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更有助于降低其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由此,可重点采用损失框架作为脑卒中院前延迟健康教育信息的表达方式,重点突出脑卒中先兆症状与触发急救系统的关系,着重阐述快速就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33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评分,并分析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与其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他疾病史数目、医保状况、体检情况、居住情况、心肌梗死急救培训相关.以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他疾病史数目、医保状况、体检情况、居住情况、是否进行心肌梗死急救培训为影响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影响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提前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1/6/26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8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量表评估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设计一般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询问并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分析导致STEMI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的180例STEMI患者,112例归入高水平组,占62.22%(112/180),68例归入低水平组,占56.67%(68/18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糖尿病史、非正常工作时间均可能是STEMI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较高的危险因素(OR>1,P<0.05),疼痛评分较高、疾病知识评分较高可能是STEMI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STEMI患者院前延迟意象水平较高,受到无糖尿病史、非正常工作时间、疼痛程度较轻、疾病知识水平低的影响,需针对性进行疾病宣教,以此缩短院前延迟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