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舱内医疗设备的安全配置要求及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重症患者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可能需要在舱内进行生命体征监护与急救,高压氧舱的特殊环境对相关医疗设备提出了安全要求。目前国内放置于高压氧舱内的经过临床测试的医疗设备较少,国外仅有少部分医疗设备通过了欧盟认证。笔者就高压氧舱的特殊环境、医疗设备在高压氧舱内使用面临的风险、高压氧舱内医疗设备的安全要求、高压氧舱内重症患者所需医疗设备配置要求及目前可应用于高压氧舱内的医疗设备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医疗设备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福建省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ED不同配置策略促进公众启动除颤计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超过80%表现为可除颤心律,3~5 min内实施除颤存活率将高达50%~70% [2,3],若OHCA患者未及时进行除颤,每分钟存活率下降7%~10% [4]。因此,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OHCA患者复苏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公众启动除颤(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是指将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放置在公共场所供第一目击者在医疗人员达到前对OHCA患者进行除颤。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推荐第一目击者使用PAD计划对OHCA患者除颤以提高存活率,然而AED的使用率却不足5% [5]。AED配置策略是保证PAD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AED配置上需采用更好的部署策略以充分利用PAD计划。当前PAD计划的最佳部署策略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不同策略部署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推动PAD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eill-Marchesan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17岁,汉族,因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双眼眼压升高,于2021年2月23日至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就诊。既往史:患者双眼近视6年,且度数进行性加深;余全身各系统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父母系近亲结婚(表兄妹)。患者一般体格检查:身高158 cm,体质量55 kg;手指、脚趾及关节均无异常。眼部专科检查:(1)视力右眼裸眼视力数指/50 cm,矫正后视力-19.00 DS/-0.50 DC×90°→0.5 -;左眼裸眼视力数指/50 cm,矫正后视力-21.00 DS/-0.75 DC×30°→0.2 -。(2)眼压 右眼眼压39 mmHg,左眼41 mmHg(1 mmHg=0.133 kPa)。使用降眼压药物后,右眼眼压20.7 mmHg,左眼16.2 mmHg。(3)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双眼结膜轻度混合充血;双眼角膜透明;双眼中央前房深约2 CT,周边前房深约1/3 CT;双眼虹膜震颤;双眼均瞳孔圆,直径约为3.0 mm,对光反射存在;双眼晶状体透明(图1A)。扩瞳后双眼晶状体近球形,均可见整个晶状体赤道部及360°悬韧带,右眼晶状体直径7.6 mm,左眼7.8 mm(图1B)。(4)眼底检查 双眼视盘色淡红,右眼C/D约为0.4,左眼约为0.7。(5)前房角镜检查 静态下双眼各象限均关闭;动态下右眼上方及下方N2,余N4,左眼鼻侧N2,下方N3,余N4。(6)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双眼前房浅,右眼前房中轴深度为1.68 mm,左眼为2.03 mm;双眼周边房角关闭,悬韧带细长过伸,睫状体似发育不良(图2)。(7)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检查 眼轴右眼23.95 mm,左眼24.38 mm;前房深度右眼1.92 mm,左眼2.28 mm;晶状体厚度右眼4.43 mm,左眼4.55 mm;角膜直径右眼12.6 mm,左眼12.7 mm。(8)角膜内皮镜检查 角膜厚度右眼527 μm,左眼518 μ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右眼2 766个/mm 2,左眼2 603个/mm 2;(9)中心24°视野检查 右眼鼻侧视野缺损伴阶梯,左眼管状视野(图3);(10)视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agraphy,OCT)检查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右眼67 μm,左眼56 μm。全身血液生化检查无异常,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双眼球形晶状体;继发性青光眼。双眼先后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三攀式人工晶状体巩膜悬吊+房角分离术;人工晶状体右眼预留-1.76 D,左眼预留-0.73 D;术中OCT监测下见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晶状体呈球形(图4)。术后1周内发生双眼一过性眼压升高,临时采用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降眼压治疗。术后5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右眼眼压13 mmHg,左眼12 mmHg;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9,左眼0.7;双眼前房深度均正常,人工晶状体居中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型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的设计与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与建设整合5G通讯技术的大型移动急救复苏单元,以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和转运效率。方法:研究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在杭州完成。梳理突发事件救援中院前急救、转运、院前-院内急诊联系等应用场景需求,依次开展方案设计、单项技术测试、上车调试和集成调试阶段。结果:设计由电动公交车改装的大型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车辆于2023年9月完成交付。(1)车辆外观:整车长12.9 m,宽2.3 m,高2.6 m,单次里程200 km;(2)内部结构:车厢内设有1个抢救床位,2个担架位,车厢前部设计有综合操作台、中部安装中央数字控制屏;(3)急救物资及仪器设备:车内物资包括抢救、监护、手术、检查检验、通讯模块,配备除颤监护仪、转运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等急救仪器,心电图、数字摄片、血气分析仪、胸痛5项检测仪等检查检验设备;(4)车载通讯、信息系统:搭载高清远程视频互动系统,远程医疗终端DP300一体化系统,实时全景体验系统及中央监护系统;(5)车辆消毒:车厢顶部安装等离子消毒仪,车内可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管理要求。结论:整合5G通讯技术的大型移动急救复苏单元集成各种先进救治设备和远程会诊系统,可以满足最危重患者复苏的需求,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提供有力的支持,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应用价值: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LR)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筛选可能的心律失常源性晕厥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且植入ILR的患者37例,年龄(59±19)岁,男24例。植入后进行常规随访,每3~6个月进行1次随访,主要随访内容:症状、程控事件、是否发生晕厥。如患者发生晕厥,通知回院就诊,接受程控和心电学检查,分析晕厥病因及心律失常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2例(59.46%,22/37)患者记录到晕厥事件,其中9例为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6例为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室性心动过速,2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为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2 s),在植入后(187.73±177.12) d发生晕厥事件。1例患者记录到房颤伴RR长间歇,但未发生晕厥。16例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2例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对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植入前晕厥次数、心电信息等进行分析发现,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预测晕厥发作的影响因素。结论:植入ILR可使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治疗,ILR是明确晕厥病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心律失常原因晕厥的重要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小学生分层急救培训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享《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生分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执行经验,并观察其培训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进行急救培训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记录学生人数、出勤导师数量、心肺复苏(CPR)培训模型及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培训模型的使用次数。将培训学生按3个学龄层次由浅到深增加授课内容及深度:小学生包括正确拨打120、意外伤害识别小动画、AED和海姆立克手法演示、CPR训练,用时40 min;初中生包括正确拨打120、意外伤害识别及简单处置、CPR及AED的应用、CPR训练、跟学AED及海姆立克手法等,用时90 min;高中生包括正确拨打120、意外伤害识别及正确处置、院外心搏骤停(OHCA)的识别、CPR及AED的要点、CPR及AED操作练习、海姆立克手法及止血包扎等,用时120 min。课程结束后,小学生采用志愿考核;初中生仅小班制需考核,大班没有考核要求,仅进行展示;高中生则须全部强制性考核。收集不同层次学生急救培训基本情况,比较不同层次学生CPR及AED培训模型使用情况、急救相关比例分布情况、急救培训考核通过情况的差异。结果:200期急救培训中共有12 896名学生和2 086人次培训导师参与,共使用8 557次CPR培训模型及8 493次AED培训模型,每场学生平均(65.27±5.61)名,需要(10.52±10.43)名培训导师和(43.09±19.06)个CPR培训模型及(42.77± 18.61)个AED培训模型。学生与培训导师的比例为1∶(6.07±1.47),学生与CPR培训模型的比例为1∶(1.54±1.02),学生与AED培训模型的比例为1∶(1.54±1.03);最终有10 494名学生参加考核,考核参与率为81.37%;10 114名学生通过考核,考核通过率为96.38%。分层分析显示:与小学生比较,初中生平均每场培训人次明显增加(名:69.94±8.77比58.69±6.12, P<0.05),高中生平均每场培训人次明显减少(名:57.35±5.79比58.69±6.12, P<0.05),初中生培训导师比例明显降低(5.94±1.39比6.48±2.02, P<0.05),初中生和高中学生的考核率明显升高〔81.07%(6 667/8 224)、100%(2 313/2 313)比64.18%(1 514/2 359),均 P<0.05〕,通过考核率明显降低〔95.47%(6 365/6 667)、96.88%(2 241/2 313)比99.60%(1 508/1 514),均 P<0.01〕,这可能与小学生考核难度较低和志愿性考核比例低等原因有关。 结论:分层次进行中小学生急救培训对提高培训效果具有可行性,课程设置内容应由浅至深,同时应配置足够培训导师和培训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监测和治疗。对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是CIED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了解CIED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及CIED本身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故障,了解CIED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患者得到最优治疗获益。因患者植入CIED类型不同,其随访目的、频度、方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随访方式包括诊室随访和远程随访,但远程随访的患者,仍建议每年至少1次诊室随访。常规起搏器患者建议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并优化参数,以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建议程控合适的心动过速识别参数和治疗参数,以减少ICD电击治疗。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则需要优化再同步参数,保证高比例的再同步起搏,以提高CRT反应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参与的CIED患者的随访和程控,需要专门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方能胜任。而对于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CM)患者的随访,建议设置合理的感知和监测参数,并根据随访检出事件结果来决定其后续的诊疗措施。所有开展CIED治疗的医院均应建立规范的CIED资料的登记和管理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空气进入玻璃体腔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8岁,因"右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5年"入院。既往6年前于外院因"右眼视网膜分支静脉堵塞导致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加眼内光凝术";高血压病史10年,药物控制好;否认其他全身病史及手术史。入院查体:视力:右眼0.02,矫正无提高;左眼1.0。眼部检查: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房闪(-),瞳孔圆,晶状体核棕黄色混浊,后囊下锅巴样混浊,眼底颞侧可见大量陈旧激光斑,黄斑区轻微金箔样反光;左眼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右眼黄斑区可见线性高反射信号,中心凹形态基本正常;OA2000测眼轴长度右眼22.67 mm,左眼22.41 mm,前房深度右眼2.77 mm,左眼2.66 mm。入院诊断:右眼并发性白内障,右眼黄斑前膜,右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右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患者于2021年3月5日表面麻醉下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应用Infiniti超声乳化仪(美国ALCON公司)进行,未行玻璃体腔灌注,超声乳化核块过程顺利,准备注吸皮质时,注吸针头进入前房前未排气,0档进入,踩1挡后瞬间可见巨大气泡进入玻璃体腔,气泡随眼内压变化于液性玻璃体腔内活动,上顶后囊,且气泡反光,导致术野不清、前房不稳,后续操作在术野模糊状态下完成。术后第1天,患者自诉眼前下方可见巨大移动黑影。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眼压14 mmHg(1 mmHg=0.133 kPa);切口闭合好,角膜轻微后弹力层皱折,前房深,房闪(+),瞳孔圆,直径约3 mm,人工晶状体位置正,虹膜轻震颤,其后可见透亮气泡反光;B超示人工晶状体在位,玻璃体腔可探及点状中等强度回声,玻璃体腔气泡影响,局部球壁回声遮挡。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赛米松眼膏每晚1次,使用1个月;0.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日4次,使用2周。随访过程中,患者诉眼前黑影逐渐减小,术后第4天完全消失,术后第7天,右眼视力恢复至0.5,角膜透明。随访至术后3个月,右眼视力0.6,虹膜震颤减轻,余无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