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脓毒症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短期死亡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脓毒症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筛选2021 年 3 月—2023 年 3 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脓毒症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 128 例,整理所有入组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 28d后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筛查呼吸机相关肺炎诱导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构建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128 例脓毒症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中死亡 48 例(37.50%),存活 80 例(62.50%).两组患者在合并慢性心肺疾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5 分、机械通气时间≥15 d、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合并真菌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otstrap法验证C-index指数为 0.594(95%CI:0.532~0.714)提示区分度良好.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模型预测脓毒症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死亡的灵敏度为 0.785(95%CI:0.692~0.851),特异度为 0.673(95%CI:0.594~0.721),曲线下面积(AUC)为 0.765(95%CI:0.681~0.832).结论 合并慢性心肺疾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合并真菌感染、APACHEⅡ评分升高及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与脓毒症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死亡有关.ROC曲线可作为评估脓毒症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死亡风险的早期辅助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澳大利亚TGA发布关于Smiths Medical公司因出口连接器松动等问题召回paraPAC plus呼吸机的警示信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发布日期:2024年6月19日召回级别:Ⅰ级召回编号:RC-2024-RN-00482-1召回产品:paraPAC plus 310型呼吸机召回原因:Smiths Medical公司已经发现paraPAC plus呼吸机存在两个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水平正压通气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呼吸生理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小样本、探索性、干预性研究,选取2018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10例。呼吸机采用BiPAP模式,调整吸气相正压从10 cmH 2O(1 cmH 2O=0.098 kPa)开始逐渐递增至24 cmH 2O,每次增加2 cmH 2O,呼气相正压保持4 cmH 2O不变。正式试验和调节压力水平前记录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呼吸方式:总呼吸周期(T tot)、吸气时间(T i)、呼气时间(T e)、吸气潮气量(V Ti)等;呼吸压力:口腔压(P mo)、食道压(P eso)、跨膈压(P di);呼吸做功:食道压力-时间乘积(PTP es)、跨膈压力-时间乘积(PTP di);中枢驱动及中枢驱动效率:膈肌肌电的均方根(RMS)、通气-中枢偶联(V e/RMS)以及深吸气量(IC)、呼气末肺容量差值(ΔEELV)、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 dyn)等。 结果:1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全部完成试验。与平静呼吸相比,V Ti、V e、P mo、IC、ΔEELV、V e/RMS随着压力水平升高均显著上升(均 P<0.05),T e只在20~22 cmH 2O压力水平显著上升( P<0.05)。P di、PTP es、PTP di、RMS、RMS/RMS max随着压力水平升高均显著下降(均 P<0.05),PTP es、PTP di在18 cmH 2O压力水平后均趋近于稳定并未出现明显变化,RMS、RMS/RMS max在压力水平大于16 cmH 2O后趋于平稳。T i/T tot只在20 cmH 2O压力水平时显著降低。PEEPi dyn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结论:BiPAP在合适的压力水平上能明显改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肺通气障碍,减轻呼吸肌肉负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CU获得性肌无力的评估现状及阻碍评估的影响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评估现状,分析阻碍ICU-AW评估的影响因素,为完善ICU-AW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首先,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访谈提纲,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3名医务人员(ICU专科护士8名、临床医生3名、呼吸治疗师和康复治疗师各1名)进行访谈;然后,全面分析和提炼访谈主题,构建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对我国的ICU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ICU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ICU-AW的评估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调查问卷的复测信度为0.92,专家效度为0.96。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3 563名ICU医务人员参与调查,提交问卷3 563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57份(包括被调查者来自新生儿或儿科ICU 173份、被调查者ICU工作时间<6个月89份、无效问卷95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 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0.0%。在3 206名ICU医务人员中,医生616名(占19.2%),护士2 371名(占74.0%),呼吸治疗师129名(占4.0%),康复治疗师51名(占1.6%),营养师39名(占1.2%);年龄(30.7±6.3)岁;文化程度以本科居多(65.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4.1%;副高及以上职称占8.0%;ICU工作年限(5.94±4.50)年。在临床实践中,仅有26.5%的ICU医务人员确定自己曾经治疗或护理过ICU-AW患者;52.9%的医务人员仅凭临床经验来评估ICU-AW,使用ICU-AW评估工具的人群仅占12.3%。大多数ICU医务人员认为应接受ICU-AW相关专业培训(81.8%),应重视ICU-AW如同重视ICU其他并发症(压疮、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75.1%),并认为ICU-AW评估应纳入ICU日常诊疗活动(61.2%);但仅10.2%的医务人员接受过ICU-AW相关知识培训,高达42.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ICU-AW相关知识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仅18.7%的医务人员会主动评估患者是否发生ICU-AW;不足半数(42.3%)的医务人员认为应每天评估ICU-AW,且ICU评估工具的使用也不统一,44.0%的ICU医务人员认为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量表(MRC-Score)是ICU-AW最理想的评估工具,其次是神经电生理检查(17.2%)和徒手肌力评估量表(MMT,11.1%)。在阻碍ICU-AW评估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医护人员缺乏ICU-AW相关知识是主要因素(88.1%),其次是医护人员没有ICU-AW评估指南(76.5%),患者认知障碍或理解能力有限(84.6%)、病情危重导致无法配合评估(83.0%),以及科室对ICU-AW评估重视不足(77.5%)。结论:目前我国ICU-AW评估现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医护人员缺乏ICU-AW相关知识和技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症医学科发展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重症医学科的发展现状,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重症医学规范化、同质化发展,也为学科建设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电话数据核实的方式,对内蒙古自治区三级、二级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调查性研究。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09年下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及学科发展趋势制作调查问卷,包括医院基本信息、ICU基本信息、人员配置、医疗质量管理、技术技能、设备配置等6个方面的内容。问卷发放时间为2022年9月。由各医院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填写问卷。结果:截至2022年10月24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问卷85份,问卷回收率为84.16%,其中有效问卷71份,共计71个综合ICU。①内蒙古自治区综合ICU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呈东西部相对较弱,整体分布不均的特点,其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仍有所欠缺。②医院基本信息:人口和经济制约ICU的发展进程,西部地区综合ICU床位均数仅为中部地区半数(张:39.0比86.0),东部地区居中(平均83.6张),数量相对不均。③ ICU基本信息:调查71个综合ICU中,三级医院44个,二级医院27个。三级医院ICU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明显低于二级医院〔(1.59±0.81)%比(2.11±1.07)%, P<0.05〕,明显低于《指南》要求的2%~8%;三级、二级医院ICU床位使用率〔(63.63±22.40)%、(44.65±20.66)%, P<0.01〕均低于《指南》要求(应以75%为宜)。④ ICU人员配置:三级医院医生共376人,护士共1 117人;二级医院医生共122人,护士共331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医生职称、医生学历和护理人员职称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级医院医生以中级职称为主(主治医师占41.49%),二级医院医生以初级职称为主(住院医师占43.44%);三级医院医生学历普遍高于二级医院(博士:2.13%比0,硕士:37.24%比8.20%);三级医院仅护士人员比例低于二级医院(17.01%比24.47%)。三级、二级医院ICU医生/ICU床位比〔(0.64±0.27)%、(0.59±0.34)%〕、ICU护士/ICU床位比〔(1.76±0.56)%、(1.51±0.48)%〕均达未到《指南》0.8 : 1和3 : 1以上的要求。⑤ ICU医疗质量管理: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实施一对一耐药菌护理的比例(65.91%比40.74%)、实施多模态镇痛镇静的比例(90.91%比66.67%)、个人数字助理(PDA)条码扫描使用比例(43.18%比14.81%)均明显升高(均 P<0.05)。⑥ ICU技术技能:在各项技术技能中,三级医院支气管镜检查、血液净化治疗、空肠营养管放置和床旁超声项目开展比例均高于二级医院(84.09%比48.15%,88.64%比48.15%,61.36%比55.56%,88.64%比70.37%,均 P<0.05)。其中,空肠营养管放置、床旁超声和体外膜肺氧合的开展情况,三级医院以独立完成为主,二级医院则倾向于合作完成。⑦ ICU设备配置:基本仪器设备中,三级、二级医院呼吸机总数/ICU床位比〔0.77%(0.53%,1.07%)、0.88%(0.63%,1.38%)〕、输液泵/ICU床位比〔1.70%(1.00%,2.56%)、1.25%(0.75%,1.88%)〕均未达到《指南》要求,设备配比不足,尚未满足发展基本需要。 结论:内蒙古自治区综合ICU发展已趋向成熟,但在发展规模、人员配比和仪器设备较《指南》仍有一定差距,并且综合ICU呈现出东西部相对较弱,整体分布不均的特点,还需要加大力度投入到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中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通气患者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可视化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可视化方法展现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v1.0(MIMIC-Ⅳ v1.0)中筛选出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并根据氧合指数(PaO 2/FiO 2)分为4个亚组,即>300 mmHg(1 mmHg≈0.133 kPa)组、201~300 mmHg组、101~200 mmHg组、≤100 mmHg组。收集不同患者人群的基线特征、呼吸机参数及预后指标。对每位患者均使用从低到高的机械功率阈值(5~30 J/min,以1 J/min为间隔递增)评估不同机械功率的暴露情况(高于设定阈值即记录为1次暴露),并根据其对应的持续时间,统计不同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事件次数。根据患者28 d存活/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存活者和死亡者在每种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下的暴露次数,并根据暴露次数计算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生存优势比( OR)。以暴露持续时间为横坐标、暴露强度为纵坐标,生成二维表格,并利用热图及其相应等位线视图实现 OR值的可视化,从而评估死亡风险。 结果:最终共纳入5 37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PaO 2/FiO 2>300 mmHg组2 069例,201~300 mmHg组813例,101~200 mmHg组1 493例,≤100 mmHg组1 003例。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逐渐升高,合并症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在呼吸机参数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机械功率逐渐增加〔分别为10.4(7.8,13.9)、11.3(8.5,14.7)、13.6(10.0,18.2)、16.7(12.5,22.0)J/min, P<0.01〕;在预后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28 d病死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9.1%(601/2 069)、26.9%(219/813)、28.1%(420/1 493)、33.3%(334/1 003), P<0.05〕。在可视化热图中观察到,机械通气患者28 d死亡风险随着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增大和持续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表现为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靠近左下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低、持续时间短)呈蓝色,代表生存优势大;靠近右上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呈红色,代表死亡风险大。根据 OR值拟合得到的等位线可见,在死亡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机械功率暴露强度较高时所需持续时间较短,而较低的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则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上述变化趋势在整体人群及不同氧合人群中均有类似体现。 结论:更高暴露强度和(或)更长持续时间的机械功率与机械通气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同时考虑机械功率的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评估机械通气患者肺保护的实施效果,并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调整,以达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某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救治经验,为后续疫情防控常态化过程中的疾病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6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基本信息、病例特征和治疗方法,按照收治时间区分为三个阶段,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阶段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到确诊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治疗方法上的特点和差异。结果:三个阶段病例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发病到确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方法上,糖皮质激素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氧疗、呼吸机辅助呼吸和抗病毒药物使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没有性别选择性,年龄是其高危因素,救治过程中减少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积极使用呼吸支持疗法,加强综合救治管理,确保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影响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1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重型、危重型患儿作为观察组(24例),轻型、中型患儿作为对照组(158例)。收集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资料及入院8 h内的相关临床检验结果,以入院28 d死亡为主要结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观察两组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后,根据ROC曲线判断不同结局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肺水肿、肾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134 ± 21)s比(164 ± 34)s]、D-二聚体[(6.31 ± 3.20)mg/L比(12.43 ± 5.67)mg/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352 ± 45)μg/L比(465 ± 103)μg/L]、血小板(platelets,PLT)[(87 ± 35)×10 9/L比(45 ± 24)×10 9/L]、乳酸(lactate,Lac)[(2.6 ± 1.1)mmol/L比(6.0±2.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淋巴细胞特征分析指标淋巴细胞[(2 749 ± 686)×10 6/L比(2 374 ± 851)×10 6/L]、CD3 +[(1 821 ± 487)×10 6/L比(1 065 ± 539)×10 6/L]、CD4 +/CD8 + (1.65 ± 0.73)比(1.00 ± 0.25)、CD19 +[(559 ± 105)×10 6/L比(487 ± 133)×10 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炎症反应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2 ± 15)ng/L比(56 ± 21)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比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对纳入指标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死亡为主要结局,发现Lac、CD8 +、D-二聚体、vWF、PCT升高与患儿死亡率相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PLT、CD4 +/CD8 +为保护性因素;以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发现CD8 +、D-二聚体、Lac、PCT是引起次要结局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行ROC曲线分析,主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77.91%、特异度为81.22%、AUC 0.769;次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7.61%、特异度为77.59%、AUC 0.891。 结论:CD8 +、D-二聚体、Lac、PCT、vWF等指标联合对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不良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通气吸气触发时的呼吸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呼吸机吸气触发波形特点,找出触发点对应的回路压力与流量,结合呼吸机工作原理及呼吸力学定律,确定以肺泡内压等作为反映吸气触发努力程度的指标,建立与其相关的数学公式,分析其影响因素与逻辑关系。方法:将模拟肺分别连接到PB840型呼吸机和SV600型呼吸机的呼吸回路。呼吸机调整为流量触发模式,呼气末正压(PEEP)设为5 cmH 2O(1 cmH 2O≈0.098 kPa),分别在流量触发灵敏度(V Trig)为3 L/min、5 L/min时,分别以慢速、中速、快速3种触发力度手动牵拉模拟肺触发1次有效送气。调整呼吸机为压力触发模式,分别在压力触发灵敏度(P Trig)为2 cmH 2O、4 cmH 2O时重复上述过程。通过调节呼吸机显示屏内曲线的刻度,观察不同触发情况下触发点对应的回路压力与流量。以肺泡内压Pa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呼吸力学方法分析达到有效触发时刻(T T)所需要的Pa(即Pa -T),以及Pa在触发期间的压力变化幅度(ΔP)及时间跨度(ΔT)。 结果:① T T时刻压力与流量的对应关系: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中速、快速触发时,吸入流量为V Trig,回路压力分别对应为PEEP、PEEP-P n、PEEP-P n'(P n、P n'为下降幅度,其中P n'>P n);压力触发模式下,吸入流量为偏流(PB840型呼吸机为1 L/min,SV600型呼吸机可能为2 L/min),回路压力为PEEP-P Trig。② Pa -T的计算: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触发时Pa -T=PEEP-V TrigR(R为气道阻力),中速触发时Pa -T=PEEP-P n-V TrigR,快速触发时Pa -T=PEEP-P n'-V TrigR;压力触发模式下,Pa -T=PEEP-P Trig-1R。③ ΔP的计算: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触发时,如无内源性PEEP(PEEPi),则ΔP=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V TrigR。中速触发时,如无PEEPi,则ΔP=P n+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n+V TrigR。快速触发时,如无PEEPi,则ΔP=P n' +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n'+V TrigR。压力触发模式下,如无PEEPi,则ΔP=P Trig+1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Trig+1R。④ Pa的压力时间变化率(F P)的计算:设F P=ΔP/ΔT,在ΔP相同的情况下,ΔT越短,说明触发越快;同样,在ΔT相同的情况下,ΔP越大,意味着触发能力或触发努力程度越大,F P更能反映患者的触发能力或触发努力程度。 结论:以触发所需要的最低肺泡内压、肺泡内压的压力跨度及其压力时间变化率3个指标来反映患者的吸气努力程度,并建立数学公式,可直观呈现吸气触发相关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便于临床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准确评估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活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自主呼吸一直被认为可以改善氧合,因为氧合是一个关键管理目标,因此这种自主呼吸努力是有益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械通气过程中自主呼吸努力可能导致或加重急性肺损伤,这种呼吸努力依赖性肺损伤称为患者自身造成的肺损伤(P-SILI)。本文通过阐述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自主呼吸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中的作用,认为自主呼吸是一把"双刃剑",加重肺损伤或使患者获益取决于自主呼吸活动的强度和肺损伤的严重程度。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呼吸机通气策略,以减轻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