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诊断技术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临床表现多样(如脑静脉窦VTE、肠系膜VTE)。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示VTE发病率为每千人1~1.5,人均发生风险为11%,且VTE发生后5年复发率高达20%。VTE是由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贡献约为60% [1]。VTE与多种基因有关,累及全身多部位或脏器静脉系统,涉及多个临床学科,常起病隐匿,已成为仅次于心肌梗死及卒中的世界第三大循环系统致死性疾病。因此积极开展VTE遗传分析研究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儿期起病的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病变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婴儿期起病的大动脉炎(TAK)合并心脏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婴儿期TAK的临床资料及心脏病变情况,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共20例患儿,其中16例(80%)发现心脏病变,仅2例出现症状。病变较常见为冠状动脉受累(CAL)、心脏瓣膜病、心肌酶升高,少见为心律失常、心包积液、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例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同时合并高血压心脏病。14例合并CAL均为常规冠状动脉超声筛查发现,共发现39处冠状动脉病变,均为扩张,且左冠状动脉主干均受累。5例出现心脏瓣膜病变,均为关闭不全,受累瓣膜为二尖瓣、三尖瓣,其中1例为重度关闭不全。2例心律失常,其中1例病程3月时发现,表现为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部分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患儿经生物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存活且病情稳定。急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1例同时予抗心力衰竭和降压治疗,随诊4年心功能及血压恢复正常。14例合并CAL病变的患儿均加用阿司匹林口服,随访时10例CAL消失,4例冠状动脉扩张较前回缩,无心肌梗死发生。5例心脏瓣膜患儿随访时4例关闭不全消失,1例关闭不全好转,随访时无接受瓣膜置换术患儿。心律失常的患儿中1例予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治疗后心律失常消失,随访中无复发。结论:婴儿期起病的TAK心脏病变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隐匿,病变广泛,以冠脉扩张常见,罕见心力衰竭,应尽早评估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测隐匿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典型胸痛症状,需要通过心电图或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称为隐匿性心肌梗死。隐匿性心肌梗死临床较为常见,在高危人群中其发生率可达44%,显著增加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近期多项研究表明,隐匿性心肌梗死与心原性猝死、心力衰竭、卒中等密切相关,相比于心电图,晚期钆增强心脏核磁成像可以更灵敏、准确地对隐匿性心肌梗死做出诊断。该文总结了基于晚期钆增强心脏核磁成像检测隐匿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展现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一种异质性糖尿病,它表现出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又能检测到1型糖尿病相关的胰岛自身抗体[1,2],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或缓慢进展的胰岛素依赖1型糖尿病.中国LADA患者已超过1 000万[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岛素抵抗与CYP2C19基因突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中主要的类型之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SMI)常由于起病的隐匿性而被忽略.这类疾病的患者通常不具有主观的临床症状,但是可以检测到客观依据[1].尽管一些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血管再通,并且经过规范给药,还是会有较频繁的SMI发生,以及一些临床不良事件的增加包括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这些不良预后状况在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中特别明显.对SMI患者进行积极及时的诊治,是减少不良心脏突发事件产生的关键步骤[2].氯吡格雷抗栓通常应用于PCI的术后治疗,CYP2C19基因作为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CYP450)家族的一员,对术后氯吡格雷的药物作用会有一定的影响[3].故本研究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PCI术后SMI情况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进行相关性研究,进一步了解CYP2C19基因突变对胰岛素抵抗的老年患者PCI术后SMI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肿瘤筛查.方法 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8例(0.7%)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现躯体恶性肿瘤.回顾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影像学改变、D-二聚体水平等化验结果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8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为58~78岁,平均(70±3)岁,男6例,女2例;其中5例为肺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结肠癌以及前列腺癌各1例;3例多次发生脑梗死患者于住院期间因呼吸衰竭死亡,其确诊卒中至死亡间隔时间分别为49、95及28 d.5例患者完善了D-二聚体检查,其中2例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73μg/L及3.0μg/L)升高;8例完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患者中,2例CK-MB水平(分别为31 U/L及49 U/L)升高,其中1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完善头部MRI扩散加权成像和脑血管检查,仅1例患者脑梗死病灶与狭窄血管一致;6例患者为双侧大脑半球且前后循环同时发生多发性脑梗死,且MRI扩散加权成像提示脑梗死病灶均为多支血管供血的小点片状或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对病因不明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尤其是早期卒中反复的患者,需要注意躯体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且急性脑梗死早期复发提示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小核糖核酸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在人群中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加重社会经济负担.慢性冠心病起病隐匿,缺少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如何早期发现、诊治冠心病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近年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被广泛关注,许多研究发现,miRNA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密切相关性.深入了解miRNA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就miRNA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以胸痛为丰要症状的急性临床综合征,丰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发病凶险,病情复杂,是导致患者急性死亡的常见心血管疾病.ACS的病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发生破裂或糜烂,诱发机体形成闭塞性血栓、发生血管痉挛等事件,从而导致心肌的供氧量急性减少.近年来,ACS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而精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及时地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ACS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时并不十分典型,病情隐匿,给患者的早期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被用作ACS的诊断,但是由于其滞后性,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隐匿性冠心病术中突发室颤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58岁,53 kg,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吸烟20余年,每天20支,已戒烟.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血糖浓度控制在8~9mmol/L.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史.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胸片、肝功能、凝血四项正常,ASAⅡ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ECG示:窦性心律,ST段改变.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输液,常规监测ECG、SpO2、NIBP、HR,记录入室BP 127/65 mmHg,HR 65次/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幼儿心肌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肌梗死(MI)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多见于成人,往往伴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儿童发病率低,症状隐匿,一旦发生则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现就收治的1例儿童MI报告如下,以期引起儿科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