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面神经无张前移位和岩下窦隧道填塞切除内淋巴囊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并发于VHL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患者,男,42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就诊,伴搏动性耳鸣、眩晕。耳内镜示左耳鼓膜完整,鼓膜后下象限见红色新生物膨出,MRI提示肿瘤位于后颅窝,累及颈静脉孔、内听道,增强后明显强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VHLc.486C>G, p.Cys126Trp, VHL基因3号外显子486位点C碱基错义突变为G碱基,126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取代。选择经颞下窝径路、面神经无张部分前移位及岩下窦隧道填塞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脑脊液漏,病理确诊为内淋巴囊肿瘤,术后1周顺利出院。患者出院1年复查显示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性损伤,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运动障碍及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ACL损伤后难以自愈,临床上通常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方式治疗,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CL重建后普遍存在骨隧道扩大的现象。多种生物学(如免疫排斥、局部炎症)和机械性(如骨隧道定位偏移、移植物固定不当和激进康复等)因素被认为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骨隧道扩大是否会影响临床疗效尚存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骨隧道扩大不利于翻修术中骨隧道的制作和移植物的固定。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有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自体移植物、使用独立骨道定位技术、改良骨隧道钻取方式、采用保残重建与全内重建、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康复方案以及通过富血小板血浆、自体骨膜包裹移植物等生物方法增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本文通过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少或避免术后骨隧道扩大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不同治疗通道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超级微创是医学手术史上全新的阶段,也是未来治疗学的终极理念。其原则是基于保持人体解剖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祛除疾病,核心是患者术后恢复原样,治疗前后整个身体无大差异。超级微创理念下的治疗希望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患者生活质量保持不变,生存时间不受该疾病影响,完全区别于目前的传统外科和微创外科以切除器官为代价的手术模式。目前对于超级微创不同治疗通道以及相关的研究并没有进行梳理。本文将对消化内镜超级微创不同治疗通道的手术新进展进行综述。超级微创的消化内镜手术通道分为4大类,包括消化管道单通道、多腔隙双通道、隧道技术通道和穿刺通道。未来的超级微创理念手术都将在这些通道内进行新的术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小间质瘤特征及内镜治疗必要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是否有超级微创手术(SMIS)治疗的必要性及如何选择其术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SMIS治疗的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共111例,根据内镜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内镜隧道下肿瘤剥离术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及病理学特征,对比不同内镜治疗术式的差异性,随访患者术后转移情况。结果:纳入的111例患者均为极低风险胃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生部位主要为胃底,多数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CD 34、CD 117、DOG-1、PDGFR-a阳性及Ki-67(+ ≤5%)较为多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理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转移。 结论:对于直径≤1 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创伤小,恢复快,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SMIS会越来越多地成为胃小间质瘤患者的首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经十二指肠黏膜下隧道技术治疗浅表性十二指肠上皮内肿瘤一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淋巴结转移的浅表性十二指肠上皮内肿瘤可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愈,对于病变较大者可选择内镜经十二指肠黏膜下隧道技术,但因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特殊,临床处理相对棘手。本文报道1例内镜经十二指肠黏膜下隧道技术治疗十二指肠降部浅表性上皮内肿瘤,手术顺利,未见明显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居民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普及,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病理类型和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使其诊疗难度依旧较大。内镜切除术因微创、标本完整和费用低等优点而广受关注和认可,目前被用于病变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能够耐受内镜手术的患者。消化道SMT的内镜下切除方式主要有内镜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等,本文即对结直肠SMT的这4种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切除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8年1月—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对5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位于食管中、下段水平,直径均≤3.5 cm)患者进行了治疗。建立隧道用时13~18 min,瘤体剥离用时30~51 min,隧道入口闭合使用5~8枚钛夹。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及低氧血症;术后疼痛评分均≤3分,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住院时间4~7 d,随访4~24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者复发。初步提示,ESTD切除食管中、下段水平的后纵隔来源支气管源性囊肿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口内镜下憩室嵴和肌切开术治疗膈上食管憩室合并胃食管连接部流出道障碍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嵴离断术(STESD)联合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膈上食管憩室合并胃食管连接部(EGJ)流出道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于2017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STESD联合POEM的膈上食管憩室合并EGJ流出道障碍的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男女比,年龄,病程,憩室长径、部位、是否多发,EGJ流出道障碍疾病类型,是否达到内镜技术成功(内镜下所有步骤均完成,包括建立隧道,切开憩室嵴、食管下括约肌、贲门固有肌),手术时间,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减轻、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反流)的严重程度(采用Eckardt评分进行评估)变化,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情况,包括是否达到临床成功(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胸骨后疼痛、反流、体重减轻症状完全改善或近乎完全改善,随访时无需重复内镜干预)和有无不良事件发生。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患者的男女比为3∶3,中位年龄为69.2岁,中位病程为92.3个月;中位憩室长径为47.5 mm;憩室位于食管右侧壁4例,位于食管左侧壁2例,其中1例患者为食管多发憩室;贲门失弛缓症5例,EGJ出口梗阻1例。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TESD联合POEM,并均达到内镜技术成功;手术时间(范围)为55 min(40~70 min)。术前和术后临床症状的Eckardt评分(范围)分别为9.0分(7.0~11.0分)、1.3分(1.0~2.0分),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术后无迟发性出血、穿孔、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50个月,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胸骨后疼痛、反流、体重减轻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均达到临床成功。结论:STESD联合POEM治疗膈上食管憩室合并EGJ流出道障碍安全、有效,且近期和远期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经取腱切口与经前内侧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采用关节镜下经取腱切口(tendon incision,TI)与经前内侧(anteromedial,AM)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176例,根据定位股骨隧道的方法分为TI组(经TI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和AM组(经AM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TI组87例,男63例、女24例,年龄(32.8±9.4)岁(范围19~51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8±6.3)kg/m 2(范围18.1~31.7 kg/m 2),其中肥胖(BMI>28 kg/m 2)患者9例;AM组89例,男59例、女30例,年龄(36.7±13.0)岁(范围17~56岁),BMI为(25.7±5.8)kg/m 2(范围18.9~31.6 kg/m 2),其中肥胖患者11例。评估两组患者术中钻头与股骨内髁软骨面接触、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情况及股骨隧道矢状面、冠状面角度和总长度,比较两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n试验和轴移试验的阳性率,以及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肥胖患者取腱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运动时间。 结果:TI组术中见导针可以到达股骨外髁内侧壁自下方软骨缘至髁间窝顶的所有区域,钻头与股骨内髁关节软骨没有接触,内侧半月板前角均无损伤;而AM组为获得最佳股骨隧道位置时造成3例股骨内髁关节软骨损伤以及1例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TI组股骨隧道的矢状面角度(50.2°±3.2°)及冠状面角度(46.1°±5.8°)大于AM组(45.6°±5.4°和38.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股骨隧道的长度[(38.2±3.2)mm和(37.7±2.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1)个月(范围3~12个月),两组术后3、6、9、12个月的前抽屉试验、Lachmann试验、轴移试验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IKDC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 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M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13/89)高于TI组的6.9%(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肥胖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恢复运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TI组较AM组的取腱时间[(15.0±0.2)min和(26.0±0.2)min)]及手术时间[(2.0±0.3)h和(3.0±0.4)h)]明显缩短( P<0.05)。 结论:经TI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在手术短期效果方面与AM技术无异,但股骨隧道定位更安全,有利于避免医源性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及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扩大的取腱切口有利于肌腱的切取操作,特别对肥胖患者可减少取腱及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十年发展史的文献循证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近十年的发文现状及趋势。方法:在 Web of Science 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11-01-01—2021-07-17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1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及关键词的聚类及时序进行分析,绘制对应的循证可视化图谱,分析国家、学术机构、研究者间合作关系,比较中、英文数据库研究主题差异,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结果:共纳入22 834篇英文文献及4 636篇中文文献,近十年来中、英文文献数目均稳步增长,均以学科专业杂志载文较多。发表文献数量以中日韩及美国较多,均超过2 000篇;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发文497篇,是发文最多的机构。发文学术机构间的合作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机构及学者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关键词聚类方面,中、英文文献的研究领域聚类相比差异不大,中文文献多出内镜护理与配合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相关聚类。中、英文关键词时序分析显示,内镜外科、隧道技术和黏膜下肿瘤可能是热点及发展方向。结论:中外消化内镜微创切除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十年,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中文文献聚焦主题的先进性与英文文献基本持平,也展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未来应加强区域间合作,重点关注热点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