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淋巴管囊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淋巴管囊肿又称为囊性淋巴管瘤、水囊瘤,是一种由淋巴内皮细胞构成的少见的先天性良性错构瘤,其病因尚有争论。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淋巴管囊肿系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或者淋巴囊异常增生扩大所致。病变可发生于颈部、腋下、纵隔、膈下、腹膜后和肠系膜等,胃淋巴管囊肿少见。本文即介绍1例胃淋巴管囊肿病例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因喉喘鸣行软式支气管镜检查的4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2例喉喘鸣患儿经软式支气管镜检查诊断:呼吸道发育异常317例(78.8%),其中先天性喉软骨软化200例(49.7%,包括单发喉软骨软化132例,喉软骨软化合并其他气道发育异常68例),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117例(29.1%);喉部炎症46例(11.5%);呼吸道获得性狭窄28例(7.0%);异物11例(2.7%)。402例喉喘鸣患儿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X线胸片、胸部CT、CT血管造影、心脏彩超等影像学资料,诊断为:先天性喉软骨软化335例(83.3%);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16例(4.0%),包括声门下及气管狭窄6例,喉占位5例,气管支气管畸形4例,声门下血管瘤1例;喉部炎症35例(8.7%);获得性气道狭窄15例(3.7%),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3例,肺动脉吊带1例,纵隔囊肿1例;气管异物1例。先天性喉软骨软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及气道异物经软式支气管镜检出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检出一致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先天性喉软骨软化是喉喘鸣最常见的病因,但其常合并其他呼吸道发育异常;软式支气管镜检查可以为喉喘鸣患儿病因诊断提供依据,尤其在诊断气道发育异常、气道异物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腔镜辅助切除甲状腺异位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颈部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s,BC)是一种胚胎前肠憩室异常出芽引起的罕见先天性异常疾病,发病部位以纵隔型和肺内型最为多见,定位于甲状腺的BC较为罕见。本文旨在通过报道1例腔镜辅助切除的甲状腺BC以提高对该疾病影像学、病理学及临床方面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纵隔苗勒管囊肿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罕见,因部位特殊,临床、影像和病理均易误诊,准确诊断依赖于细致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特征性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本文介绍2例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22年10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诊治的7例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7例患者初诊年龄[ M(IQR)]为49(23)岁(范围:27~64岁)。主要临床表现有阴囊肿大7例,鞘膜积液2例。3例患者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合并远处转移(肺,肺门、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 结果:3例患者初治即接受患侧根治性睾丸切除术,2例在外院接受了经阴囊睾丸切除术,2例因诊断为鞘膜积液在外院先接受了睾丸鞘膜切除术,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后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接受了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均未明显升高。2例患者PD-L1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1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2例患者在肿瘤复发后接受了一线化疗。使用的化疗方案包括顺铂+培美曲塞方案等。随访截至2022年10月,3例复发,其中2例因肿瘤进展死亡。中位总体生存期35个月(范围:4~87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6个月(范围:2~87个月)。结论: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早期可积极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密切随访。转移性肿瘤的全身治疗可选择顺铂+培美曲塞方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否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weet综合征伴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的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发热、颈部肿物4个月、全身皮疹2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畏寒、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外院予抗感染、止痛等治疗无好转。2个月前至我院感染科住院,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均升高;血、骨髓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胸部CT示两肺上叶炎性结节,纵隔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左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表现符合化脓性淋巴结炎;诊断:肺炎(细菌+真菌)。住院第3天开始出现双耳廓、双手背、前臂水肿性红斑、水疱、脓疱,皮损组织病理符合Sweet综合征改变。治疗上经验性给予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抗感染,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2周,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好转后出院。半个月后再次出现左颈部肿胀、疼痛,伴发热,再次入住我院感染科。住院期间再发面部、躯干、四肢多发性红斑、斑块、脓疱,自觉疼痛,遂转入我科。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2 kg。既往史:2006年行甲状腺瘤切除术,2020年行卵巢囊肿切除术,余无特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中纵隔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中纵隔病变的患病情况及增强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中纵隔肿瘤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84例中纵隔原发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总结不同组织学类型病变的CT影像特征。结果:84例患者中,间叶源性肿瘤24例(28.6%,包括周围神经鞘瘤13例,血管源性肿瘤5例,脂肪源性肿瘤3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滑膜肉瘤1例),前肠囊肿23例(27.4%),巨大淋巴结增生12例(14.3%),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3.6%),神经内分泌癌10例(11.9%),淋巴造血系统肿瘤8例(9.5%,包括淋巴瘤7例,组织细胞肉瘤1例),心包间皮瘤4例(4.8%)。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中纵隔原发病变影像表现多样,具有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熟脂肪成分见于3例脂肪肉瘤,钙化见于2例甲状腺肿及7例巨大淋巴结增生,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见于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甲状腺肿、11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纵隔肿大淋巴结见于6例淋巴瘤及3例间皮瘤,高侵袭性见于4例间皮瘤及9例神经内分泌癌。结论:原发中纵隔病变发病率低且组织学类型丰富,其影像表现多样,可根据不同组织学类型病变的特异影像学特征进行术前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切除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8年1月—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对5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位于食管中、下段水平,直径均≤3.5 cm)患者进行了治疗。建立隧道用时13~18 min,瘤体剥离用时30~51 min,隧道入口闭合使用5~8枚钛夹。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及低氧血症;术后疼痛评分均≤3分,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住院时间4~7 d,随访4~24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者复发。初步提示,ESTD切除食管中、下段水平的后纵隔来源支气管源性囊肿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气管源性囊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源性囊肿的诊断方法、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86例,食管囊肿5例。支气管源性囊肿男37例,女49例;年龄23~70岁,平均(49.27±10.70)岁。根据发病位置分为纵隔型65例(75.6%),肺内型21例(24.4%);起源于食管的支气管源性囊肿(9例10.5%)。结果:术前明确诊断8例(9.3%)。胸腔镜手术51例(59.3%),对比开胸手术,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80±1.25 )天对(4.97±1.54 )天, P<0.001]和住院时间[(7.08±1.75)天对(9.60±2.58 )天, P<0.001]明显缩短。随访65例(71.4%,65/91),中位随访34(2~111)个月,均未见复发。 结论:支气管囊肿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胸部MRI对囊肿的诊断有较大优势;对于大多数病例,胸腔镜手术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具有微创优势。起源于食管的支气管源性囊肿与食管囊肿术前鉴别困难,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