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汉方医腹诊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病理变化的一种诊察方法,起源于我国,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后传入日本,逐渐形成日本汉方医学难经派、伤寒派、折衷派;三大腹诊流派内容丰富,其腹诊内容各具特色;纵观三派腹诊,均有以常达变、切按为要,腹脉互参、整体审查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对日本汉方医腹诊起源、内容、特色进行探析,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汉方医腹诊的认识,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四圣心源》少阴君火探讨心力衰竭辨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清·黄元御为乾隆御医、尊经派代表医家,撰《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成书十卷.读其《六气解·少阴君火》,颇有感悟,故研精阐微.少阴君火主位居上,在人为心,位于上而生于下,摄受肾火而统领水宅,水火并统,温煦推动五脏功能,癸水得以成温泉,血脉通利,枢转灵活.少阴君火不明,阴气盛于下,丁火遂成寒灰,癸水失于气化,寒水篡逆,脾土湿困;心肾为病,少阴枢机不利,阴阳六气变化不通,不能枢转阳气、布散津液、制衡君相二火.本文从少阴君火生理、心力衰竭病理及论治三方面展开.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少阴君火虚衰,温煦、推动、气化功能减退,进而导致血脉不畅,少阴枢转不利,肾中寒水篡逆,犯脾凌心,土溃火败,血瘀水停,相火上逆,久之郁而成毒.心力衰竭总治则为扶正兼祛邪,具体为实脾土以制水益君火,解毒活血利水为邪气找出路,以温阳化气助君火通明主位、通利枢机助心肾既济而安、健脾祛湿助脾土制水枢转、育阴解毒助邪气郁发而解主要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王履在外感热病学术史上富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地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研读王履《医经溯洄集》中关于外感热病学的论述,重点探析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比较王履前后医家外感热病学术观点的差异、继承、发展和创新.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刘完素和朱丹溪,并能批判性继承、融合、折中上述医家.王履首次明确指出寒温有别,不得相混,温病病机为怫热内郁,治法当辛凉解散或苦寒清里,并首倡伤寒错简,主张温病初起慎用麻桂,发挥泻南补北之法等.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影响了叶天士、吴瑭、章虚谷、柳宝诒等一大批温病医家,并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流派之争,或可称之为温病理论发展第一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辩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元时期中医古籍肿瘤防治认知源流述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普遍继承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对肿瘤的认识,并从肿瘤的临床特征将其归纳为“喦”“岩”,被当时多位医家应用.在治疗原则方面,历经了从宋代以攻逐祛邪为主,到金元时期发展、争鸣、变革,以易水学派、补土派强调养正,攻邪派强调“达”“发”“夺”“泄”“折”五法,滋阴派推崇从痰论治等,可谓继承、发展、创新,百家争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五行医学流变述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行医学的发展分为天地五行阶段、三才五行阶段、四时五行阶段、大论五行阶段、易水学派阶段等五个阶段.由《黄帝内经》朴素的分类五行医学体系,到《难经》的生克五行,再到《中藏经》的五行虚实体系,至易水学派对五行医学进行总结,其间发展及应用从未中断,且历来为众医家所重视.相对于阴阳医学,五行医学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五脏为基础,善治内伤,在疾病预防、整体调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五行医学涉及内容较多,且不同五行思维指导下的五行体系相互混杂、互相矛盾,给解读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历来为医家重视而难有突破.宋以前,五行医学相较于阴阳医学为胜,宋以后,由于仲景伤寒之学应用广泛,阴阳医学应用渐广,五行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少,但五行医学的价值是不容否认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于金元以前脏腑辨证理论及体系建立的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医家学者欲在临床疗效中有所精进,关于脏腑辨证理论内涵及体系则不可不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等方法,从历史时期、医家著作和研究内容三个角度着手,以期能厘清金元以前脏腑辨证内容、理论形成及体系建立之脉络,明确脏腑辨证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并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形成的时间和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阐释.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脏腑辨证理论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补充和完善,其体系的建立在先秦两汉到金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存在明确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脉络清晰.其次,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具体分法有三种:(一)按时期划分:先秦两汉、晋隋唐宋和金元时期.(二)按医家著作分:(1)《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等;(2)《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等;(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医学启源》等.(三)按研究内容及特点分:(1)内容零散局限不成体系期;(2)内容丰富体系初步建立期;(3)内容成熟体系完备,研究方向由系统转向专题为主.最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最终完备成熟于张元素所撰写的《医学启源》,该医著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并对易水学派及后世医家进行专题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真髓》学术思想刍议
编辑人员丨2023/8/5
泽田健先生为日本著名针灸家,一生致力于专研《内经》《难经》《十四经发挥》等传统医籍,泽田派针灸在日本独树一帜,其针灸思想以我国传统医学的阴阳、五行为指导,提倡整体疗法.通过研读泽田健先生的《针灸真髓》,总结泽田派针灸的学术思想,并从刺灸特点、穴位选择、经穴移动观、特定穴及经验穴的使用、三焦与肾脏理论、疾病之三期等方面进行剖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郑氏针法的研究进展及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于郑云祥、郑老勋先生,形成于郑毓琳先生,成熟于郑魁山教授.郑氏针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针灸流派学术体系.郑氏针法包含了郑氏家传针法、热补凉泻针法、温通针法,其手法灵活、适应症广、疗效确切.郑氏针法要求针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双手的配合,要求心手合一,注重针刺补泻效应与气至病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郑氏针法的手法、选穴、主治疾病以及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并将其治疗手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针法进一步实验、临床研究与传播推广提供参考,拓宽临床工作者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