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污染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广州市大气污染因素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2017—2019年AHC发病数据和同期二氧化氮、二氧化硫、PM 10、一氧化碳、臭氧(O 3)和PM 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以及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因素资料,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2017—2019年广州市累计报告AHC病例47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 3与AHC发病呈正相关( RR=1.002,95% CI:1.000~1.004);日平均O 3达到366 μg/m 3时,AHC的 RR值最大,为1.404。 结论:大气污染的各类因素对AHC发病影响各有差异,O 3是影响AHC发病的主要大气污染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 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 min和140、60、150 min到达峰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演变特征及气象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江西省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省之一,探明气象条件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MODIS数据、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逐月气象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土壤流失方程等模型,对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4种调节服务功能进行测算,并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4种调节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和释氧量年均值分别为178.8和130.0g·m-2,年均增加值分别为0.4和0.3 g·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一致,全省有77.3%区域的固碳释氧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江西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均值分别为591.8 mm和723.8 t·h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两者年均增加值分别为5.6 mm和3.7t·hm-2,全省分别有73.3%、69.3%区域的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提升.植被的固碳释氧功能在月尺度、季节尺度与气温呈显著相关,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也高于其他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的重要气象因子.无论在月尺度、季尺度还是年尺度上,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其最重要的气象影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 2000-2022年间气候变化对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可为切实保障江西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蒙古自治区5个典型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5个典型城市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筛选敏感人群,为相关部门制定空气污染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5个典型城市城区逐日气象资料、空气污染物浓度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二阶段统计分析策略(广义相加模型联合Meta分析),在控制气象因子和时间趋势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大气PM,.短期暴露对人群死亡的影响.结果 5个典型城市大气PM10日均浓度为(89.9±98.2)μg/m3,居民总死亡人数为126 401人.Meta分析显示,移动平均lag 0~2 d的PM1.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总死亡、男性、女性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升高0.16%(95%CI:0.01%~0.36%)、0.13%(95%CI:0.01%~0.25%)、0.23%(95%CI:0.09%~0.37%)和 0.21%(95%CI:0.08%~0.34%).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5个典型城市大气PM10短期暴露增大了当地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女性死亡风险较高,不同地区死亡风险效应值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长季五角枫茎干水分含量序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译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活立木茎干水分含量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理水分参数,一直是活立木生命状态最为有效的表征参数之一,对维持整株树木水分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林木抚育者的高度重视.但活立木茎干水分含量的获取方法一直受到操作烦琐、成本昂贵、实时性不强、准确率不高及有损活立木生命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对其深入的应用研究.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茎干水分传感器,实时、无损地获取活立木茎干水分含量,并对茎干水分含量序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以常见的绿化树种五角枫(五角槭,Acer pictum subsp.mono)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驻波率原理的植物茎干水分传感器实现对五角枫茎干水分含量原位且无损监测,同步监测相关气象因子,分析生长季不同时期茎干水分含量序列特征及其与各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茎干水分含量在春季(4月)和秋季中后期(9-10月)呈"昼升夜降"的趋势,夏季至秋季中期(5-8月)呈"昼降夜升"的趋势;阴天会抑制茎干水分含量的日极差与极大值,雨天时,茎干水分含量会明显上升;干燥天气会使茎干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2)生长季萌芽期,对茎干水分含量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气象因子主要是空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茎干水分含量与空气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生长期,影响茎干水分含量的主导因子为饱和水汽压差和土壤温度,茎干水分含量与饱和水汽压差和空气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落叶期,对茎干水分含量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子主要为空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且茎干水分含量与两因子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较高.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3个时期茎干水分含量与各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模型,不同时期进入回归模型中的气象因子均有所不同.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在不同气象因子协同作用下生长季茎干水分含量呈现出不同的序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理解植物茎干内部水分运移规律及其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湖南省2002-2020年植被动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是有效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02-2020年250 m MODIS-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从像元尺度量化了湖南省植被动态演变趋势;结合气象、夜间灯光指数、土地覆盖等数据,采用残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像元和县域两个尺度揭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植被动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20年,湖南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动态演变呈"整体改善、局部退化"的空间格局,显著改善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9%,主要分布于湖南省西部和中南部;显著退化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主要分布于城市化区域和洞庭湖平原的耕地区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促进研究区67.9%的植被改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单独对植被NDVI动态演变的贡献率分别为96%、4%;人类活动对所有区县植被演变的贡献率均超过80%.人类活动对植被演变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城市扩张导致新城区植被退化,但老城区出现植被恢复的现象;生态工程则促进了湖南省西部植被恢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湖南省植被演变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不同人类活动的响应,可为制定有效的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河故道区夏玉米农田水热传输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精确评估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对于有效管理水资源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黄河故道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特征和水热分量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变化响应,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全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9-2020年黄河故道区典型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量以及常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观测,分析夏玉米农田各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降水、风速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夏玉米生育时期的能量闭合率和能量分配比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夏玉米净辐射、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峰值出现在11:00-14:00,土壤热通量的峰值发生在14:00-15:00.在能量分配上,夏玉米农田全生育期的能量分配以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为主,播种-出苗期能量主要被显热通量消耗,占净辐射的37.1%,其余生育周期的能量均以潜热通量消耗为主.全生育期能量闭合率较好,决定系数为0.83,其中,白天闭合率较高,晚上较低.降水对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都有明显影响,潜热通量对降水的反应更敏感,生育后期潜热通量在降雨后与降雨前的增幅比生育前期低.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内,太阳辐射是水热通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对潜热通量的贡献度明显高于显热通量,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对潜热通量的解释率低于显热通量,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与潜热通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显热通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的定量化结果可以深化对黄河故道区夏玉米农田水热传输规律的认识,为作物高效用水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晋西黄土区8种典型林分降雨再分配特征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揭示黄土区冠层降雨再分配的潜在分配特征,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8种典型林分(油松林、刺槐林、侧柏林、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辽东栎林、山杨林和辽东栎-山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降雨再分配过程并利用增强回归树(BRT)模型量化林分结构和气象环境因子的相对贡献,并根据BRT模型提取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同时利用挖掘数据进行模拟验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8种典型林分的穿透雨、树干茎流和冠层截留占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24.5%-95.1%、0-13.6%和0.7%~55.7%;产生穿透雨的单次降雨阈值中,针叶林(3.06±1.21 mm)显著高于阔叶林(1.97±0.52 mm),但与针阔混交林无显著差异(3.01±0.98 mm);产生树干茎流的单次降雨阈值中,不同组成林分中无显著差异.BRT模型中,对于穿透雨和树干茎流,林分结构因子的影响占比较小,而对于冠层截留,林分结构因子则占主导地位;降雨量是决定穿透雨和树干茎流最重要的因素;树高是决定冠层截留最重要的因素,降雨量、冠幅面积、胸径和林分密度分列其后.对比一般线性函数和幂函数,本研究建立的BRT预测模型对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预测效果有所提升,对冠层截留的预测仍需探究.综上,BRT模型可较好定量化评估林分结构和气象环境因子对降雨再分配各组分的影响,且所建预测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可为制定林木配置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8-2021年张家港市高温中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2018-2021年张家港市高温中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政府部门制定高温中暑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张家港市中暑病例报告信息和5-9月高温天气气象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1年张家港市累计报告中暑病例709例,报告总发病率为13.14/10万,其中轻症病例582例(82.09%),重症病例127例(18.09%),死亡6例,病死率为0.85%.中暑病例行政区划集中在经开区(杨舍镇,48.66%),时间集中在7-8月,7月上报的病例数最多257例(36.25%);男性538例,女性171例,男女性别比为3.15∶1.重症病例中,男性107例,女性20例,男女性别比为5.35∶1.轻症中暑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例平均年龄为(45.2±15.99)岁,女性病例平均年龄为(43.57±18.83)岁,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暑人数最多的是50~<60岁年龄组.当气温高于35℃,中暑病例数快速增加,以轻症中暑为主;当气温高于37℃,重症中暑病例的比例增加;当气温高于39℃,中暑病例总数呈下降趋势.结论 每年的7-8月是中暑的高发月份,以男性病例为主,轻症病例多;年龄集中在30~<60岁之间.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在高温天气采取积极综合措施并有效应对,以减轻高温对公众及职业人群的健康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长沙市区散白蚁分飞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调查近3年来长沙市区散白蚁于冬春交替季节在房屋建筑周围分飞的特点,结合同期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散白蚁分飞监测预警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散白蚁有无分飞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筛查检验统计值组间差异,再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散白蚁分飞的主要气象因素,使用ROC曲线界定最佳预测阙值.结果 长沙市区散白蚁每年开始分飞的时期与温度、降雨、相对湿度3个气象要素显著相关,并根据该气象要素区间值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结论 可以按照气象要素划分的区间值进行预测预报,抓住关键时期防治白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