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字化标本和种群形态变异特征试论块茎堇菜的分类地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块茎堇菜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一种特有两型闭花植物,目前其分类地位存在诸多争议.据此,本文对块茎堇菜及其近缘类群鳞茎堇菜的主要数字化标本以及同域分布的几个自然种群的叶片形态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参试数字化标本被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集群,一个集群符合块茎堇菜的叶片形态,另一集群则符合鳞茎堇菜;同样,同域分布的6个自然种群也分为两个集群.此外,叶片形态变异分析还显示叶片先端和叶基部形态参数AW、AL、BL和LWR在块茎堇菜/鳞茎堇菜同一类群不同种群间或种群内变异幅度较小且较为稳定,然而它们在不同类群间差异却极为显著(P<0.01).因此,块茎堇菜和鳞茎堇菜理应作为两个不同的类群处理,这也表明叶片形态特征完全可以作为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重要分类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叶绿体基因序列rbcL-accD研究莛子藨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6
莛子藨是莛子藨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及邻近高山地区和日本,为东亚特有种.本文基于叶绿体DNA基因间隔区rbcL-accD序列,对莛子藨物种水平的序列特征、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该区域莛子藨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居群间(72.28%),优势单倍型(H2)广泛分布,特有单倍型分散在多个居群.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NsT <GsT,没有检测到显著谱系地理结构,而且居群间基因流较低(Nm=0.096),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特殊地形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地理隔离或者生境异质化可能是现有单倍型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种群动态历史分析显示莛子藨经历过不显著的种群选择或者扩张事件,综合分析推测莛子藨居群应该是在间冰期或者冰期后从不同避难所扩散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具体避难所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确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山地植物区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在1999年、2002年和2006年等数次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作者采集的2000余号标本和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藏所涉的10000余份前人标本的鉴定、统计,对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地区野生植物区系成分、性质、特点及其分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山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62科、257属、854种,区内植物种类相对较为贫乏,木本更少.(2)研究区内植物属特征属于以北温带成分、特别是欧亚大陆温、寒地带典型成分为优势的,兼具旱生温性、耐寒温性和高寒类型的温带区系性质.(3)在以非中国特有种为优势的前提下,该区系植物以温带亚洲成分和中亚成分为主,并有东亚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等共同参与和影响的分布格局.(4)区内许多种、属和热带类型植物均以该研究区为边缘分布区,因而区系的边缘性质明显.(5)该研究区因地形及水热条件的明显差异,以海拔3500 m为界分为盆地主体和周围山地两部分,后者因所受高原高山成分影响较多而应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的一部分.(6)该区系因地理相连,气候干旱而与亚洲东部荒漠区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最为密切.(7)柴达木盆地主体植物区系的性质相对古老,而其毗邻周围山地区系较年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盆地西部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获得四川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精细结构,并据此对该区域整体构造运动初步进行动力学解释,本研究采用接收函数、线性反演与H-kappa扫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以下结论:研究区域地壳厚度东西向差异巨大,其厚度差高达29 km.四川盆地地表具有较厚沉积层,属于刚性块体.龙门山南段与四川盆地交接地区存在某些区域的波速比较高,推测这些地区可能存在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地壳中铁镁质成分增加.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厚度存在58~65km的横向变化,中下地壳存在梯形低速层,可能由于青藏高原向东俯冲过程中遭遇四川盆地刚性块体的阻挡而引起该地块的挤压变形,该区域具有较高的波速比,综合分析推测其可能存在区域性的部分熔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西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被大规模采伐后,在皆伐迹地上营造了大量云杉林进行人工恢复.但关于这些人工林的土壤涵水能力如何,一直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评价.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系列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20 a、30 a、40a、70 a)为对象,以相邻同龄自然更新恢复的针阔混交林为对照,比较人工林土壤涵水能力随着演替进程的动态及其与自然恢复次生林之间的差异,结合人工与自然恢复后的林地特征(如细根生物量、凋落物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等)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等差异,阐释自然与人工恢复后土壤涵水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人工林演替,土壤0-40 cm层最大持水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不显著,从20年的2200 t/hm2下降到70年的2138 t/hm2,年平均下降速率为1.24 t/hm2;然而在自然次生林中,土壤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式变化,从20年的2142 t/hm2增加到40年的2565 t/hm2,到70年又下降为2302t/hm2.通过土壤持水特性与林地凋落物贮量、细根生物量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由不同恢复途径导致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凋落物特性及细根差异,进而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是影响土壤持水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说明,从土壤持水量角度考虑,在对采伐迹地进行造林恢复时,应尽量避免营造结构单一、高密度的人工纯林,应选择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模式进行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序言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专辑涉及近年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展现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在揭示深时动、植物多样性、古生物地理变迁、古环境演变等领域的新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春夏季食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藏雪鸡(retraogallus tibetanus)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6年5-8月,在青海省尖扎县,采集藏雪鸡新鲜粪便及可能食用的植物,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藏雪鸡食性.结果表明:藏雪鸡能以各种植物器官为食,叶片是其食用的主要器官,茎次之,再次是花和果(种子),根极少;藏雪鸡所食植物器官比例有明显季节变化,叶片的比例逐月下降,花的比例在7月显著增加,而果(种子)比例在8月陡增至28%;藏雪鸡能以生境中24科72种草本植物中的19科49种为食,还取食苔藓和地衣;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是其主要食物,占食物总量的42%;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22.35%)是主要食物种,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20种植物是其常见食物种;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比例季节变化明显,如草地早熟禾比例5-7月稳定在20%左右,但8月上升到30.20%,而蒲公英比例5-8月持续增加;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数稳定在35~36种,仅7月稍多(41种);不同月份的食物成分相似性较高(>73%),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似,但8月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综上,藏雪鸡是广食性鸟类,且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藏雪鸡救护和迁地保护时人工饲料配方的设计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青藏高原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同周边地区的技术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青海玛多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 m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对于我们认识青藏高原细石器乃至中国全新世的细石器的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组合中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的技术传统是相对稳定的,但缺乏典型船形细石核和小型两面器等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细石器组合中常见的重要石器类型.通过进一步比对显示,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细石器的直接来源可能并非直承华北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传统,而与青藏高原邻近地区(我国西北地区、西南西区)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工业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川贝母类药材的资源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摸清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川贝母类药材的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现状,为川贝母类药材的资源保护、人工种植、质量控制、合理用药等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查、走访调查、市场调查及路线调查对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贝母属植物的种类和川贝母类药材资源进行调查.结果: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贝母属植物形态复杂、种类众多,初步调查到8种1变种.川贝母类药材主要来自野生品,基原复杂,环境破坏和人为过度采挖造成了资源量锐减.目前,人工栽培未能有效缓解供求困境.结论:应从政府引导管控、产业健康发展、深入科学研究等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贝母属植物进行合理保护、永续利用和栽培资源评价,提出控制药材质量的方法,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