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豹猫、亚洲狗獾和猪獾的活动节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活动节律是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分析物种之间生态位分化、认识种间共存机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借助红外相机技术,于2017年全年对分布于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活动节律进行比较研究.在35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8 400个相机日,获得豹猫独立有效照片393张、亚洲狗獾682张、猪獾797张.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3种动物的活动节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3种动物的月活动节律随季节变化,初夏和初秋存在活动高峰.3种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存在一定重叠,但具有各自不同的活动峰值:豹猫和猪獾在夜间活动强度较大,但猪獾的活动峰值较豹猫有所推迟,亚洲狗獾则在昼夜交替时期活动最频繁.3种动物通过活动节律峰值的差异产生了生态位分离,从而有利于同域分布下的共存.本研究从活动时间维度的峰值差异认识3种动物的活动节律生态位分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同域物种共存机制,为进一步开展3种动物行为生态适应研究、制定栖息地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生境适宜性差异与影响变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有蹄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三江源地区.预测三江源地区藏原羚的生境适宜性季节变化,了解环境变量的改变对藏原羚栖息地利用的影响,有利于制定对应的保护对策,也有助于了解藏原羚的生态位特征.本研究基于同一年冬季(2019年1月)和夏季(2019年8月)两次相同调查路线下藏原羚野外出现点,结合选取的8个环境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预测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的生境适宜性和分布格局的差异,并通过环境响应曲线探讨环境变量对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季,研究区藏原羚的适宜生境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901±0.023和0.882±0.024,拟合精度良好;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适宜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83×104、9.78×104 km2,夏季适宜生境面积比冬季明显增加,有向长江源园区以南及黄河源园区方向扩散的趋势.冬、夏季的生境适宜性都呈现出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中心、分布概率由中心的高值向周边逐渐递减的模式.季均温、海拔、人口密度和坡度是影响冬、夏季藏原羚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与冬季相比,在气温明显升高的夏季,藏原羚适宜生境向海拔5000 m以上的地区和坡度小于25°的地区扩散,同时,夏季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了藏原羚的适宜栖息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荒漠草原不同功能群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掌握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及植物间的水源关系对实现荒漠草原地区可持续的植被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荒漠草原灰钙土生境(胡杨、中间锦鸡儿和短花针茅)和风沙土生境(胡杨、北沙柳和赖草)中的5种优势植物为对象,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降雨中稳定同位素(δ2H和δ18O),并结合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和根系数据,使用MixSIAR模型对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内5种植物主要利用土壤水,且在不同生长阶段会利用不同层次的土壤水.灰钙土生境中,胡杨的水源在整个生长季变化最大,生长季初期(5-6月)主要利用60~100 cm 土壤水,生长旺盛期(7-8月)水源下移至100~200 cm 土壤水,而在生长季末期(9月)水源又上移至0~20 cm 土壤水;中间锦鸡儿在生长季初期主要利用60~100 cm 土壤水,但在生长旺盛期和末期上移至0~20 cm 土壤水;短花针茅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主要利用20~60 cm 土壤水,而在生长旺盛期上移至0~20cm 土壤水.在风沙土生境中,胡杨在生长季初期主要利用60~100 cm 土壤水,但在生长旺盛期和末期上移至0~20 cm 土壤水;北沙柳在生长季初期和生长旺盛期主要利用60~100 cm 土壤水,但在生长季末期下移至100~200 cm 土壤水;赖草整个生长季都主要利用20~60 cm 土壤水.土壤含水量、降雨的季节变化及植物的根系分布都会影响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在整个生长季中,灰钙土生境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优势植物间存在水文生态位分离,促进了其对水分的分配和利用;风沙土生境中对应的3种优势植物间存在水文生态位重叠,导致其对水分的激烈竞争(特别是乔木和灌木间).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必须同时考虑物种特征和土壤特性,引入具有互补性水分利用特征的物种组合,才能实现荒漠草原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演变特征及气象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江西省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省之一,探明气象条件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MODIS数据、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逐月气象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土壤流失方程等模型,对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4种调节服务功能进行测算,并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4种调节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和释氧量年均值分别为178.8和130.0g·m-2,年均增加值分别为0.4和0.3 g·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一致,全省有77.3%区域的固碳释氧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江西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均值分别为591.8 mm和723.8 t·h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两者年均增加值分别为5.6 mm和3.7t·hm-2,全省分别有73.3%、69.3%区域的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提升.植被的固碳释氧功能在月尺度、季节尺度与气温呈显著相关,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也高于其他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的重要气象因子.无论在月尺度、季尺度还是年尺度上,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其最重要的气象影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 2000-2022年间气候变化对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可为切实保障江西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黜浊培本"理论指导长夏季节治癌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三因制宜"是中医经典理论,贯穿古今,其中"因时制宜"最能体现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思想.贾英杰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工作近四十载,传承经典并创新性提出"癌浊"病机概念和"黜浊培本"理论,临证观察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素体虚弱,易受季节变化影响,故强调治疗应结合季节特点,法时用药.长夏季节湿热,最易蕴结化浊,与"癌浊"内外相合,极易生变.总结贾英杰教授在长夏季节治疗恶性肿瘤的用药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规律,探讨相应的防控策略。方法:收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6-2018年狂犬病病例数据和11个国家监测点(湖南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以及国家统计局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的分布特征,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高发季节为夏秋季,病例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38∶1(1 114∶468)。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且发病曲线呈双峰型,中老年组发病高于青年组。狂犬病个案分析中,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占91.46%(439/480)。暴露程度以Ⅲ级暴露为主,占71.88%(345/480)。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仅为8.13%(39/480)。年龄、暴露程度、暴露部位、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及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可能是潜伏期的影响因素。结论: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下降,且波及范围逐渐缩小,西北地区未出现传播病例。病例暴露后伤口处置率、疫苗接种率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均有所提高,但暴露后伤口处置规范水平有待提高。应重视高发省份及周边省份的疫情监管,加强暴露后相关医疗机构专业化处置能力培训,强化犬只免疫及管理工作,努力实现“2030年人和犬间狂犬病零死亡”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东省低温暴露所致死亡风险的季节内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低温暴露死亡风险的季节内差异。方法:通过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3—2018年山东省的全人群死亡数据,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死亡日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死亡原因、家庭住址等;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同期逐日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日平均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等0.01°×0.01°经纬度的网格坐标数据。将冷季定义为11月至次年2月,其中前两个月为早期冷季,后两个月为晚期冷季,极端低温定义为冷季温度范围中的 P10。利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冷季的温度与死亡的关联以及不同滞后时间下极端低温与死亡的关联,并比较冷季早期(11—12月)与晚期(1月至次年2月)的季节内差异。 结果:2013—2018年山东省冷季四个月温度变化范围为(-17.3~18.6)℃, P10(即极端低温)为-13.7 ℃。冷季早期日均温度为(3.63±4.66)℃,晚期日均温度为(-0.09±3.70)℃;冷季早期日均相对湿度为(63.89±14.75)%,晚期日均相对湿度为(62.27±14.19)%。山东省2013—2018年冷季死亡1 473 300例,其中男性824 601例(55.97%);年龄<65岁者349 824例(23.75%);死于循环系统疾病803 691例(54.55%),死于呼吸系统疾病140 415例(9.53%)。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冷季最适温度18.6 ℃为参考,冷季4个月极端低温的累积 OR为1.74(95% CI:1.63,1.86);冷季早期和晚期累积 OR分别为1.50(95% CI:1.32,1.71)、2.56(95% CI:2.12,3.09)( P<0.001);滞后效应持续12 d。 结论:山东省冷季的低温暴露所致死亡风险存在季节内差异,冷季晚期高于早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综合性医院急诊药物中毒869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分析8 695例药物中毒患者的毒物检测资料,研究中毒患者的社会人口分布模式、急性中毒与季节性变化特征。男女性别比为1∶1.63(3 301/5 394),最常见的中毒药物依次为镇静类安眠药(3 727例,42.9%)、除草剂(1 382例,15.9%)和有机磷农药(1 223例,14.1%)。百草枯中毒呈逐年下降趋势,草甘膦和敌草快除草剂中毒增多;中毒病例与季节性变化有相关性。依据药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对如何建立健全镇静类药品管理和用药制度、加强农药管理和保管储存以及急性中毒的抢救和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对预防和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西城区2014—2020年呼吸道感染病例11种病原体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和肺炎病例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三家哨点医院,采集门诊上感病例、肺炎病例及住院重症肺炎病例的呼吸道标本,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副流感病毒(PIV)、博卡病毒(HBoV)、鼻病毒(HRV)、冠状病毒(CoV)、流感病毒(Flu)、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肠道病毒(E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11种呼吸道病原的检测。结果:2014—2020年,共调查并检测4 941例呼吸道感染病例,总阳性率31.1%。总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病原分别是Flu9.2%(455/4 941)、MP5.0%(245/4 941)、PIV4.8%(238/4 941)。5~14岁年龄组检测阳性率最高,60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最低。重症肺炎病例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病原分别是PIV6.6%(82/1 241)、Flu6.2%(77/1 241)和RSV5.2%(65/1 241)。8.21%病例为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结论:本研究通过长期系统监测,发现北京市西城区的急性呼吸道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Flu、MP和PIV,并初步阐明了其流行季节、人群好发年龄等流行特征,为后续制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0—2023年湖北省某儿童医院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20—2023年湖北地区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对2020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因呼吸道感染住院且进行了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共3 271例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及 χ2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共纳入因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25 583例,其中RSV阳性的3 271例(12.8%)。2020—2021年、2021—2022年、2022—2023年RSV的检出率分别为16.3%(874/5 351)、14.7%(1 462/9 921)、9.1%(935/10 311),呈逐年下降趋势( χ2=222.054, P<0.05)。2020—2023年春季和秋季出现了RSV非典型季节流行。1岁以下婴儿的RSV检出率最高,2020—2021、2021—2022及2022—2023年度RSV阳性患儿的中位年龄分别为12月龄、12月龄、24月龄,患儿中位年龄有增大( H=140.575, P<0.05)。RSV呼吸道感染后均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结论:2020—2023年湖北地区儿童RSV的流行病学特征有所变化,RSV的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除冬季外,春季和秋季也可见RSV的流行,RSV感染患儿的中位年龄增大,肺炎是RSV感染后的主要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