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Haritalyangar地区晚中新世猪类化石新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描述了印度北部比拉斯布尔区喜马偕尔邦Haritalyangar地区中西瓦利克的猪类化石上、下颌及牙齿材料.Haritalyangar地区以晚中新世动物群、古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多样性而闻名.研究材料为作者之一(ARS)在该地区多次野外季采集的猪类化石;猪类化石地点和最近报道的长鼻类化石地点(含古猿化石地点)均被绘制在地图上.这些化石地点广泛分布于Makkan Khad到Sir Khad区域内的"Lower Alternations"层和"Upper Alternations"层.猪类化石被鉴定为3个属:原河猪属Propotamochoerus(P hysudricus)、河马齿河猪属Hippopotamodon(H.sivalense)和云南猪属Yunnanochoerus(Y.dangari).Propotamochoerus hysudricus为中西瓦利克最常见的化石猪类,新发现的Yunnanochoerus dangari进一步证明这种古猪类化石仅在Haritalyangar地区有少量遗存.Haritalyangar地区新发现的猪类化石组成与巴基斯坦的Nagri动物群相近.基于猪类化石进行的Potwar高原年代地层学对比表明,Haritalyangar地区的"Lower Alternations"层的年龄范围为~10-9 Ma,与最新的磁极性地层学年代范围很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南海西南次海盆晚中新世钙质超微化石与古海洋演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南海西南次海盆IODP U1433站上中新统远洋粘土中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与属种组合作了较为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层位底部年龄在10.40-9.75 Ma之间,属于NN9带,向上共识别出8个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事件.依据生物地层框架、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与属种百分含量,发现西南次海盆在8.3-8 Ma以前处于上层海水分层性好,表层海水生产力较低的阶段;大约在8 Ma以后,生产力大幅增加.结合前人U1433站位物源研究结果,以及南海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史,作者认为钙质超微化石显示的生产力变化,与越南中部高地的抬升,以及东亚夏季风增强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石带可知岩家河组第1-3层为幸运阶,第5层硅磷质结核灰岩中出现Aldanella yanjiaheensis,表明第5层应属于第二阶.由于第4层炭质灰岩中缺乏化石记录,而不能确定幸运阶和第二阶的地层界线位置.笔者首次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第4层上部炭质灰岩处理出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弥补了这一层位化石记录的空缺.通过28个样品的系统分析,笔者获得上千枚小壳个体,系统鉴定和描述了6属10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新种为肿瘤形盘织金壳Zhijinites tumourifomis sp.nov..据材料中出现的纽芬兰统第二阶的标准分子Zhijinites longistriatus、其它共生化石组合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等证据,可以推测第4层上部应该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因此幸运阶和第二阶间的界线位置应该在第4层的中下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省惠水县王佑中泥盆世晚期的四射珊瑚(一)
编辑人员丨2023/8/6
贵州省惠水县王佑至翁赖一带出露的中泥盆世晚期浅海底栖相地层翁赖组(新名)陆源碎屑发育,沉积厚度巨大,单体珊瑚居多.由于受到当地穹窿地质构造的影响,只出露了中泥盆统的最上部,即相当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鸡窝寨段和宋家桥段这二段地层,而相当于鸡泡段及其以下的地层都被掩埋在地下.根据岩性和珊瑚群组合面貌,翁赖组可以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部砂岩比较多,也有少许灰岩和泥质砂岩,大致可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宋家桥段相当;上部虽然也有砂岩和泥质砂岩,但灰岩和泥质灰岩明显增加,最富有生物地层学意义的是在上部之底发现了中泥盆世晚期的标准珊瑚化石Sinospongoph yllum,表明它可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鸡窝寨段进行对比.无独有偶,独山县的泥盆系剖面是以群体的内板珊瑚(Endophyllum)层作为鸡窝寨段的底界的,Endophyllum层之上是鸡窝寨段(灰岩);Endophyllum层之下则是宋家桥段(砂岩).Sinospongophyllum(单体珊瑚)与Endophyllum(群体珊瑚),虽然它们外部形态不同,但它们的骨骼内部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或者是非常相似的,而它们外形的差异主要是受不同海洋生态环境(如海浪的强弱和陆源碎屑物的多少)影响的结果.文中描述了翁赖组下部的四射珊瑚,共有6属7种,含2个新种,分别是:Grypophyllum cf.primum Wedekind,Grypophyllum wangyouense (Li in Kong and Huang),Cyathophyllum wenglaiense sp.nov.,Sinodisph yllum litvinovitshae (Soshkina),Temnophyllum majus Walther,Argutastrea quadrigemina (Goldfuss)和Ceratophyllum simplex sp.nov..它们都是华南以及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西部等地中泥盆世晚期常见的一些珊瑚属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思南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大息场组的笔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贵州思南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大息场组的笔石研究结果表明,大息场组共产出笔石6属7种:Styracograptus chiai (Mu,1949),Normalograptus mirnyensis(Obut and Sobolevskaya,1967),Normalograptus ajjeri (Legrand,1977),Metaclimacogra ptus hughesi(Nicholson,1869),Avitograptus avitus (Davies,1929),Atavograptus atavus (Jones,1909)和Korenogra ptus laciniosus(Churkin and Carter,1970).自下而上可识别出相当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Akidograptus ascensus带和(ystograptus vesiculosus-Coronograptus cyphus带的3个含笔石地层带.虽然大息场组的笔石动物群分异度较低,但全都是上扬子区奥陶-志留系之交的常见属种,除S.chiai(Mu)之外,其它都是全球广布的物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于晚奥陶世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和Yaoxianognathus An的几点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广泛分布于晚奥陶世浅水、暖水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两个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1979和Yaoxianognathus An,1985的分类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并基于产出于华北台地北缘内蒙古大余太白彦花山剖面的丰富标本提出关于两属的分类和演化的几点认识.根据所发现的化石特征,本文补充了Tasmanognathus shichuanheensis An,1985和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Qiu in Linet al.,1984)的器官分子.基于Tasmanognathus borealis An,1985 S分子的复杂细齿结构特征,认为其符合Yaoxianognathus的属征,将其归并厘定为Yaoxianognathus borealis,器官种Tasmanognathus sigangensis Pei,1987的各分子无一符合该属器官特征重建,其全型标本更接近于Oulodus Branson et Mehl,1933.同时,T.sishuiensis-T.shichuanheensis-Y,borealis-Y,neimengguensis-Y,yaoxianensis表现为细齿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再一次证明两属之间演化关系明确.本文对两个属的认识,将为浅水、暖水碳酸盐岩相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分类学研究和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藏高原杨属化石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杨属是北半球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乔木属.文中概述了青藏高原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杨属化石记录,并根据最新的地层学和年代学数据,对化石的时代进行厘定.化石记录显示杨属在青藏高原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最晚期.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杨属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北部都有较多的化石,但在高原中部尚未见记录.青藏高原具有杨属的化石植物群大多数都是温带落叶阔叶的河岸植被,进一步证实杨属在其演化历史早期就偏好温带近河岸的环境.青藏高原北部的早渐新世植物群中杨属多样性较高,并占据显著优势,表明这一地区在杨属早期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序言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专辑涉及近年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展现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在揭示深时动、植物多样性、古生物地理变迁、古环境演变等领域的新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塔里木板块玉北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碳同位素地层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270个样品的碳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依据以往建立的奥陶系碳同位素对比标准,对研究区4口井的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进行了识别与划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玉北地区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玉北地区中西部普遍发育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地层厚度30~80m不等.玉北地区东部情况则稍有不同,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仅在断洼区有分布,但厚度普遍较小,大概只有20~30m.而在断裂带上,受(晚奥陶世)加里东中期Ⅲ幕构造活动的影响,一间房组及相当层位地层已被剥蚀殆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记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鼠平)亚科(Arvicolinae)和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五新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泥河湾盆地因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众多的旧石器地点而久负盛名.为弄清盆地地层的年代范围,近年开展了包括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孢粉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目前主要分歧在于对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表现在生物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不一致.新种化石材料即是从甄选的典型剖面中采集的.(鼠平)亚科和鼢鼠亚科由于演化趋势明显并且容易量化、演化速率快,对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鉴于此,对产自泥河湾盆地的(鼠平)亚科三个新种(泥河湾模鼠Mimomys nihewanensis sp.nov.、简齿松田鼠Pitvmys simplicidens sp.nov.、前中华波尔索地鼠Borsodia prechinensis sp.nov.)及鼢鼠亚科两个新种(稻地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daodiensis sp.nov.、铺路上新鼢鼠P.puluensis sp.nov.)进行了简要记述,以期对泥河湾盆地生物地层学框架的建立有所帮助,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为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提供新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