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的效能。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胃镜检查的849例年龄≥35岁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从未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者对任何可疑病灶活检;溃疡型病灶于溃疡边缘活检;萎缩区域外,贲门部对白光下呈红色的病灶活检,非贲门部对具有清晰边界或白光下呈白色的病灶活检;萎缩区域内,隆起型病灶中具有清晰边界或顶部有不规则凹陷者活检,平坦/凹陷型病灶中边界不规则或窄带光下呈赭色者活检。此外,可对不符合上述策略但认为有必要活检的任何病灶进行活检。其后根据活检或手术病理,对胃癌高危患者进行胃镜随访,分析该策略对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及漏诊情况,明确该策略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共对548例患者的781处病灶进行了活检。在符合上述策略的327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16处(4.9%,16/327),其中高级别肿瘤10处(3.1%,10/327);而在不符合上述策略的454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仅1处(0.2%,1/454),无高级别肿瘤。该筛检策略对胃上皮肿瘤性病灶和高级别肿瘤的阳性预测值均高于不符合策略而取活检者(4.9%比0.2%, χ2=19.49, P<0.001;3.1%比0, P<0.001)。共有146例(17.2%,146/849)患者接受胃镜随访,随访中发现2处黏膜内高级别肿瘤,符合筛检策略。该筛检策略在初次胃镜检查中检出了84.2%(16/19)的上皮肿瘤性病灶和83.3%(10/12)的高级别肿瘤。 结论: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可以高效地检出早期胃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模式Ⅰ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陆道培医院共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2∶1.0,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47~78 岁)。有B症状者7例。11例起病时均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2/11,Ⅲ~Ⅳ期占9/11。肝或(和)脾肿大者占2/11,有皮疹及皮肤瘙痒者占3/11,出现胸水者占2/11。初始诊断中,有6例诊断为反应性增生,1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例诊断为淋巴组织增生,不除外淋巴瘤。(2)形态学特点为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副皮质区多量增生活跃的淋巴滤泡,滤泡内生发中心明显。7例生发中心外套细胞层不完整或呈“虫蚀”状,界限不清,4例套细胞层完全消失。滤泡存在薄层胞质透亮或淡染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围绕,其中有2例透明细胞位于生发中心与残留菲薄的套细胞层之间,呈现环状生长模式。细胞体积中等,细胞核型略不规则,染色质略粗,未见明显核仁。(3)免疫表型:11例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主要局限于滤泡内,4例见FDC网轻微扩张,周围呈毛刺样。生发中心周围环绕的非典型细胞表达CD3(11/11)、CD4(11/11)、PD1(11/11)、CXCL13(6/11)、ICOS(10/11)和CD10(7/11)。PD1染色表现为强的生发中心周围分布模式,滤泡间区高内皮静脉周围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簇。CXCL13、ICOS和CD10染色均表现出类似的分布模式。(4)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1例滤泡间区散在分布EBER阳性的B淋巴细胞(5~20个/HPF)。11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均呈单克隆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容易漏诊,临床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伴系统性症状(皮疹、发热等),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出现特征性肿瘤细胞分布,综合分子检测结果,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非浸润性上皮性病变:锯齿状病变和息肉的病理诊断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异质性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广基锯齿状病变、广基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锯齿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和无法分类型锯齿状腺瘤6大组织学类型。这些锯齿状病变近年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新进展,作者通过对这类病变的典型形态学、不同组织学亚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的总结和病例分析,强调这些病变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卵管假癌性增生1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输卵管假癌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1年1月至2024年1月诊断的输卵管假癌性增生16例,复阅病理切片,查阅临床病理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随访。结果:16例患者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41岁,中位年龄38岁。发生于右侧输卵管、左侧输卵管和双侧输卵管分别为4例、6例和6例。大体检查,输卵管水肿、质脆,管腔内见脓性分泌物。镜下观察,输卵管黏膜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输卵管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复层,排列紊乱,形成小腺腔、背靠背、裂隙样、筛孔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角蛋白7、WT1阳性,p53均呈野生型表达,Ki-67阳性指数5%~20%。随访时间1~15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输卵管假癌性增生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病变,可以出现上皮增生和不典型,认识该类病变的最重要意义在于避免术中、术后病理检查中误判为输卵管癌,进而作出正确的临床处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蓝光成像放大结肠镜的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蓝光成像放大内镜(blue-laser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e,BLI-ME)下JNET(Japan NBI Expert Team)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力。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蓝光成像放大精查患者的内镜图片,4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JNET分型并预测其病理类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读片的诊断效力。结果:入选34例患者的40个病变,包括非肿瘤性病变3个、腺瘤20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浅层癌10个、黏膜下深层癌7个。4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75.00%~87.50%,JNET各型准确率为65.38%~95.89%。分别计算JNET各型的诊断效力,灵敏度为60.71%~91.67%,特异度为84.17%~97.73%,阳性预测值为63.46%~95.89%,阴性预测值为88.51%~99.31%;对于表面结构判断的信心为73.08%~100.00%,表面微血管形态信心80.77%~100.00%,总体分型信心67.31%~100.00%。任意两位医师间契合度 Kappa值为0.630~0.887,4位医师总体相关系数为0.880。 结论:基于蓝光成像放大观察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进行JNET分型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过敏性肺炎4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a,HP)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对HP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6月近20年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HP病例4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CD3、CD4、CD8、CD20等表达情况。结果:47例HP病例,年龄15~68岁,男女比例22∶25,症状主要为气短和咳嗽,32例有过敏原接触史。大部分患者出现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85.3%(29/34)患者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31.3%(10/32)患者CD4 +/CD8 + T淋巴细胞≤0.8。镜下表现上,59.6%(28/47)的病例出现小灶性肉芽肿/间质内多核巨细胞,40.4%(19/47)仅见间质内多核巨细胞。93.6%(44/47)的病例可见细支气管上皮化生,70.2%(33/47)的病例可见局部富细胞性炎性病变。44例(93.6%)伴纤维化,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样纤维化(47.7%,21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样纤维化(29.5%,13例)、单纯细支气管中心性纤维化(6.8%,3例)和混合性纤维化(15.9%,7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5.8%(24/43)的病例组织中CD4 + T淋巴细胞占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在成人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在成人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测定DHEAS的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患者395例,分组为肾上腺库欣综合征(ACS)组(100例)与非ACS组(295例);前者进一步分为肾上腺皮质醇腺瘤(CPA)组(67例)与原发性双侧肾上腺大结节样增生(PBMAH)组(33例)。收集各组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进一步构建校正年龄、性别的血清DHEAS比值鉴别不同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最佳切点值。 结果:与非ACS组相比,ACS组年龄更小[(44.9±13.7)岁比(49.9±12.5)岁, P=0.001],女性更多(79/100比139/295, P=0.001),皮质醇更高[8∶00Am 497.31(343.52,606.50)nmol/L比353.11(267.50,487.91)nmol/L, P<0.001]。ACS组患者血清DHEAS水平及比值均明显低于非ACS组[0.50(0.40,1.21)μmol/L比2.68(1.56,4.32)μmol/L,1.00(0.43,1.68)比3.17(2.21,4.54),均 P<0.001]。血清DHEAS比值切点值为1.29时,鉴别ACS与非ACS的敏感度为72.0%,特异度为91.5%。与PBMAH组比较,CPA组DHEAS比值更低[0.58(0. 27,1.05)比1.14(1.04,2.40), P<0.001]。血清DHEAS比值切点值为0.99时,鉴别CPA与PBMAH的敏感度为64.2%,特异度为81.2%。 结论:校正年龄及性别的DHEAS比值可协助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功能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梭形细胞血管瘤8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血管瘤(spindle cell hemangioma,SCH)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明确诊断为SCH的病例8例,并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anger测序检测经过样本DNA质量筛选的4例SCH、24例非SCH血管病变和5例血管周细胞肿瘤样本中IDH1基因132密码子和IDH2基因172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各4例。初发年龄0~46岁,平均年龄28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半年至31年不等,6例初发,2例为复发后就诊病例。病变位于足部4例、踝部2例、手部2例。6例单发,2例多发。肿瘤最大径1~5 cm。8例肿瘤均具有海绵状血管瘤样区和实性区。实性区主要可见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和裂隙状血管。两种区域和实性区内胞质空泡化的上皮样细胞是SCH特征性的诊断线索。包含实性区上皮样细胞在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可表达CD31(8/8)、ERG(4/4)、CD34(5/8)、D2-40(2/3)。梭形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8/8)。内皮细胞和梭形细胞均不表达HHV8(0/7)、结蛋白(0/5)和S-100蛋白(0/3)。4例SCH中,1例检出IDH1 p.R132C突变,1例检出IDH2 p.R172G突变,2例阴性。29例非SCH病变均未检测出IDH1基因132密码子和IDH2 基因172密码子突变。7例SCH行完整切除术,1例行部分切除术。6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5~90个月,平均46个月。6例均无转移,行部分切除术者残余病灶无进展,余5例无复发。结论:诊断SCH应结合发生部位、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等综合分析。IDH1基因132密码子和IDH2基因172密码子突变在血管源性病变中对SCH具特异性,困难病例可行基因检测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胰腺病变42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0年1月至2021年5月42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2例儿童胰腺病变患者年龄1 d至12岁,平均年龄4.25岁。男性23例,女性1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呕吐、持续性低血糖等。B超及CT检查示胰腺占位性病变31例,未见明显病变11例。病理学检查,42例儿童胰腺病变中肿瘤性病变22例(52.4%),上皮来源18例,9例胰母细胞瘤见上皮性肿瘤细胞呈粗梁状排列,其中见多少不等的鳞状小体。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镜下见出血坏死性囊腔以及单一形态的上皮样细胞,呈实性片状、巢状或假乳头排列。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见肿瘤细胞条索状或巢团状分布,1例核分裂象约3/10 HPF,Ki-67阳性指数约5%,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G2;1例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活跃,约25/10 HPF,Ki-67阳性指数约80%,符合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型。1例腺泡细胞癌见瘤细胞丰富,呈实性、条索状或腺泡样排列,间质少,瘤细胞形态一致,可见单个明显核仁。间叶源性肿瘤4例,其中卡波西血管内皮瘤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例。非肿瘤性病变20例(47.6%),ATP敏感性钾通道型高胰岛素血症11例,其中弥漫型7例,镜下胰腺腺泡之间胰岛散在分布,部分体积增大,并可见异常大胰岛细胞核;局灶型3例,镜下胰腺组织局灶可见胰岛明显增生,呈团巢状结节(0.6~1.5 cm);不典型型1例,胰腺组织内广泛胰岛增生,并可见增生的团巢样结节散在分布。另见假性囊肿7例,先天性囊肿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胰母细胞瘤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及细胞角蛋白(CK)8/18,β-catenin在鳞状小体胞核呈阳性,其余成分胞膜阳性。实性-假乳头状瘤表达CD10、cyclin D1、CD99、波形蛋白、CD56,β-catenin胞核阳性。神经内分泌肿瘤CKpan、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素A(CgA)、CD56阳性,β-catenin胞膜阳性。腺泡细胞癌CK8/18及胰蛋白酶阳性,β-catenin胞膜阳性表达。结论:儿童胰腺病变病理类型广泛,ATP敏感性钾通道型高胰岛素血症是新生儿胰腺外科病理最常见病变;儿童胰腺肿瘤罕见,多为恶性,明确病理诊断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的病理学认识及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金属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的并发症为假体松动,翻修中的假体周围组织由于是非肿瘤性病变,学界对其病理组织形态与临床组织不良反应相关性的关注较少。本文对假体周围组织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分析,对感染病例探讨术中冷冻及常规石蜡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分析二者对临床感染诊断的提示意义。对无菌性假体周围组织进行详细的分类描述,包括:滑膜上皮、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磨损颗粒的分级半定量评估。通过各种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评分系统对假体周围组织进行综合评分,从而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翻修术假体周围组织的评估标准化,为临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翻修术的评价提供相关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