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进行性关节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老年RA可以分为:发病年龄≥60岁的老年RA(EORA)与青壮年发病的RA(YORA)病情迁延至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EORA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男性更为常见,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均有其独特性.EORA起病急,以全身大关节和近端关节受累为主,且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较低.此外,EORA患者临床合并症多,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非甾体抗炎药物在老年患者中使用时不良反应风险增加,而传统合成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对EORA和YORA患者有相同的疗效;生物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在EORA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缺乏明确的研究证据.该文总结了 EORA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临床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旨在为EORA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甾体抗炎药围术期镇痛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甾体抗炎药虽然已广泛用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多模式疼痛管理,但该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致不良反应和安全事件也日益突出。本工作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及循证医学证据,依据国内围术期镇痛研究和实践前沿,围绕非甾体抗炎药在围术期镇痛应用方案、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中应用的注意事项及防治策略等内容达成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非甾体抗炎药在围术期镇痛中的选择和应用提供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推进安全、合理、有效地应用非甾体抗炎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长期服用布洛芬导致老年人胃及结肠溃疡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患者结肠溃疡在临床中是比较少见的,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因其隐匿性易误诊且可能病情延误以致需要外科手术。本文报道1例非甾体类抗炎药致巨大结肠溃疡的老年患者,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形成机制、诊治经过等,并结合老年患者这个特殊群体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对根除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以及对HP根除疗效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0年3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首次行C 13-或C 14-尿素呼气试验检测(UBT)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2 834例,按UBT检测结果分为HP感染组1 510例、HP未感染组1 32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服用阿司匹林与感染HP之间的关系。同时行前瞻性病例对照分析,选取2015年3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HP感染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44例,根据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分为服药组(402例)和观察组(142例),服药组根据服用阿司匹林疗程再次分为1~<2年组(134例)、≥2~<5年组(142例)和≥5年组(126例),比较给予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的疗效、安全性及1年后复发情况。 结果:HP总体感染率为53.28%(1 510/2 8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感染率较男性高[56.86%(584/1 027)比51.25%(926/1 807), χ2=8.307、 P=0.004]、服用阿司匹林感染率较未服用阿司匹林者高[57.29%(920/1 606)比48.05%(590/1 228), χ2=23.866、 P<0.001]、服用阿司匹林1~<2年、≥2~<5年和≥5年组的感染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60.22%(162/269)比56.40%(273/484)比56.86%(485/853), χ2=1.166、 P=0.558];HP感染组的空腹血糖较HP未感染组高[(5.92±1.78)mmol/L比(5.77±1.40)mmol/L, t=2.317、 P=0.0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感染HP风险高于男性( OR=1.254、95% CI:1.075~1.464、 P=0.004),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增加HP感染风险( OR=1.450、95% CI:1.249~1.684、 P<0.001)。入选根除治疗的544例中最终完成治疗例数522例,成功根除例数479例,总体根除率按方案分析为91.76%(479/522),按意向治疗分析为88.05%(479/544)。1年后完成复查例数472例,总体复发率为3.6%(17/472)。不同时间服药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根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增加老年人感染HP的风险,但并不影响铋剂四联疗法的根除率和1年复发率,应定期行HP检测并予以根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检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含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NSAID组,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由本研究团队成员根据相关标准重新统一进行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临床分型分级、病理学分型分级和临床转归评价。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85例,NSAID组63例,对照组32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依据R值对DILI分型和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的结果显示,2组患者中不同类型肝损伤者占比和不同级别肝损伤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NSAID组和对照组行肝活检者分别为41和142例,结果显示,NSAID组血管损伤型者占比高于对照组[4.9%(2/41)比0(0/142), χ 2=7.003, P=0.049],汇管区炎症发生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4%(26/41)比93.7%(133/142), χ 2=25.544, P<0.001;43.9%(18/41)比76.1%(108/142), χ 2=15.337, P<0.001],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0%(9/41)比9.2%(13/142), χ 2=4.925, P=0.026]。经停药和对症治疗,NSAID组和对照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8.9%(56/63)和92.5%(298/322),痊愈率分别为41.3%(26/63)和52.5%(169/322),均无死亡者,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相似,肝脏病理学特点为汇管区炎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低于而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并可见血管损伤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十二指肠膜样狭窄2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例患者以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后出现反复恶心、呕吐伴腹胀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全腹CT、胃镜等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溃疡及狭窄形成,根据患者症状、药物服用史及胃镜等检查,最终诊断为长期服用NSAIDs引起的十二指肠瘢痕性膜样狭窄。治疗上均以禁食、抑酸及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为基础,病例1给予内镜下切开、扩张治疗后症状好转,未再出现不适;病例2在经内镜下切开及扩张治疗后不久再次出现术后狭窄,给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后症状消失,饮食正常。2例患者持续随访过程中,短期及长期疗效确切,均未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布洛芬缓释胶囊致急性肾损伤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31岁女性患者因月经期双侧腰部持续性钝痛,自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布洛芬)0.3 g,3 h后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酐173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33.0 ml/(min·1.73 m 2),血尿素10.7 mmol/L,血尿酸428 μmol/L。考虑为布洛芬相关急性肾损伤。予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0 mg、1次/d和对症治疗。14 d后复查,血清肌酐89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84.1ml/(min·1.73 m 2),血尿素8.0 mmol/L;21 d后,血清肌酐78 μmol/L,血尿素3.9 mmol/L,血尿酸313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后支架置入时间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结局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后支架置入时间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治疗肾结石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11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肾结石患者,患者均采用FURL治疗。按照FURL术后支架置入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置管组( n=91)和短期置管组( n=35)。常规置管组患者的术后支架置入时间为4周,短期置管组患者的术后支架置入时间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结局指标(住院时间和无石率)、术后并发症指标(术后血尿、肾血肿、尿路感染和发热)和术后疼痛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常规置管组和短期置管组的住院时间[(7.22±1.02)d比(7.26±1.22)d]、术后1个月无石率[84.6%比82.8%]、术后2个月无石率[93.4%比88.5%]、术后血尿[10.9%比11.4%]、肾血肿[3.3%比0]和发热情况[2.2%比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对于常规置管组,短期置管组患者的尿路感染率更低[17.6%比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期间,常规置管组和短期置管组的阿片类药物平均应用次数[(1.05±0.45)次比(1.00±0.50)次]、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应用次数[(1.52±0.55)次比(1.45±0.45)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腹痛发生次数[(1.25±0.55)次比(1.15±0.45)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置管组患者的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应用次数大于短期置管组[(1.45±0.46)次比(1.25±0.30)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肾结石FURL手术后,使用短期支架置入术与传统的长期支架置入术一样有效,可以达到同样的无石效果,并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对于降低术后感染和术后疼痛,短期支架置入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胰腺炎的镇痛方法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持续严重的上腹部疼痛是急性胰腺炎重要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之一。虽然疼痛的机制尚不明确,但重视疼痛在疾病过程中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除了重视液体复苏、抑制胰酶分泌、必要的介入手段等治疗方法外,镇痛方法的合理选择也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胰腺炎重要的镇痛方法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胸段硬膜外镇痛等,合理的阶梯式镇痛和多模式镇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9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TEN患者46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入院诊断情况,并发脓毒症患者入住科室类别、有和无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治疗史脓毒症患者病死比例,患者死亡原因。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2例)与非脓毒症组(14例);根据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9例)与存活组(37例)。统计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合并基础疾病的具体情况,入院时血液中转氨酶/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计数异常情况,病程中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分别比较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病损面积、TEN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系统评分、合并基础疾病情况以及病程中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对数据进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选取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46例TEN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8个月~92.0岁,入院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1例(23.91%)、剥脱性皮炎9例(19.57%)、TEN 9例(19.5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7例(15.22%)、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6例(13.04%)、重症药疹4例(8.70%);并发脓毒症患者入住科室达11个,其中有ICU/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治疗史患者病死比例与无此类科室治疗史患者相近( P>0.05);死亡患者均并发脓毒症,且主要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入院时,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主要为别嘌醇(8例)与非甾体类消炎药(4例),非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主要为别嘌醇(3例)与精神类药物(3例);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达10种,非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仅4种;脓毒症组肌酐升高患者比例( χ2=13.349, P<0.01)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比例( P<0.01)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转氨酶/胆红素异常情况与非脓毒症组相近( P>0.05)。脓毒症组21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种类繁多,14例患者为耐药菌感染,血液标本培养出的9株菌株中8株为耐药菌、6株为革兰阳性菌;非脓毒症组8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种类较少,6例患者为耐药菌感染。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损面积、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相近( P>0.05),脓毒症组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比例( χ2=4.493, P<0.05)、SCORTEN系统评分4~6分患者比例( P<0.01)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病损面积、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相近( P>0.05),死亡组年龄≥60岁患者比例、SCORTEN系统评分4~6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 χ2=4.412、11.627, P<0.05或 P<0.01)。SCORTEN系统评分为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025、2.757,95%置信区间=1.352~6.769、1.244~6.110, P<0.05或 P<0.01)。 结论:TEN入院诊断困难,男性为易感人群,别嘌醇为常见致病原;并发脓毒症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比例较高,血源性感染主要为耐药菌且多为革兰阳性菌;死亡患者的年龄大于存活患者,且主要死因为脓毒症。SCORTEN系统评分为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