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实验室监测及特殊人群使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肝素和华法林是用于治疗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抗凝药物.然而,随着非维生素K 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的出现,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NOACs在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以及非瓣膜心房颤动方面具有相似或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NOACs在固定剂量使用时不需要常规凝血监测,但在特殊人群或特定场景(急诊手术等)中,相对超剂量或剂量不足的药物使用及异常的药物代谢能力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监测和评估NOACs的抗凝血作用更有助于患者的预后.本文将从NOACs的常用实验室监测方法及特殊人群使用等两个方面做简要综述,旨在说明适合不同NOACs药物的监测方法及NOACs在相对特殊人群里的适用性,希望可以为临床规范监测及使用 NOACs 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最佳抗凝质量联动管理的全程化心房颤动抗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探讨抗凝团队提供基于最佳抗凝质量联动管理(BAQLS)的全程化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应用实践.方法:创新探索循证背景下的BAQLS全程化抗凝管理新模式;通过构建微信小程序的方式,开展新模式下同质化的三级医院-社区-患者联动的抗凝药学服务.收集 2019-2022 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及 2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对符合入组标准的 679 例患者开展BAQLS全程化抗凝管理,考察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抗凝满意度,评价药学服务模式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开展BAQLS全程化抗凝管理,构建了制定最佳策略→优化依从性工具→标化质量控制→实现自我管理→建立联动方式的全程化抗凝管理模式,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679 例心房颤动患者中,使用华法林的患者 185 例,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血药(NOAC)的患者 494 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72±173)d;血栓发生率为0.74%(5/679),出血发生率为 15.02%(102/679).使用华法林患者的抗凝治疗窗内时间百分比为(70.5±16.5)%.使用华法林和使用NOAC患者的平均用药依从性评分分别为(24.69±0.79)和(24.89±0.46)分;从基线到 3 个月,使用华法林和使用NOAC的患者对负担和获益的满意度均有所改善.结论:基于BAQLS的全程化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模式的建立,通过三级医院-社区-患者联动的科学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提升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效果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关注低体质量老年人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时的出血风险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众所周知,人体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明显影响许多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药物的血浆浓度水平,从而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对于目前抗凝血效果缺乏准确测量方法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VKA)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不正常的体质量或BMI极可能导致剂量过量和不足的可能.但是,单凭个人体质量来衡量药物的滴定度并不合适,使用BMI评估效果相对较好.许多西方国家认为,BMI<18.5 kg/m2提示患者可能存在体质量不足[1].但对什么情况下属于低体质量,全球至今还是没有统一的定义值,因为不同人种的标准体质量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研究就目前在低体质量老年入中,使用NOAC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