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AC与VKA口服抗凝药在预防和治疗活动性癌症患者血栓性疾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与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VKA)在活动性癌症患者中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Clinical Trials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5月前关于活动性癌症患者使用NOAC与VKA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原始研究设计为RCT的二次研究,语种限制为中、英文。由2名研究者依据筛选策略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评价文献质量,评估跨研究间数据汇总分析的适宜性,并检测主要结局事件异质性。比较NOAC与VKA在活动性癌症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或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中,发生大出血、非大出血性临床相关出血、VTE、卒中和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 RR)和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4篇为原始研究,5篇为二次研究。其中活动性癌症伴VTE 5篇(5/9),伴NVAF 4篇(4/9)。共包含4 049例(68.86%)例活动性癌症患者,其中2 278例(56.26%)接受NOAC治疗,1 771例(43.74%)接受VKA治疗。纳入文献质量均较高(得分均≥5分),各纳入文献数据可进行汇总分析( P>0.05),结局事件异质性低( I 2均<25%)。在活动性癌症伴VTE患者中,服用NOAC患者VTE复发( RR=0.55,95% CI:0.36~0.84, P=0.005)和非大出血性临床相关出血事件( RR=0.77,95% CI:0.60~0.98, P=0.03)风险低于VKA。在活动性癌症伴NVAF患者中,与VKA比较,NOAC在预防VTE和卒中、减少非大出血性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大出血及全因死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伴有VTE或NVAF的活动性癌症患者,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时,相对于VKA,NOAC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1年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 P<0.00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房颤组患者在TAVI术后12个月的NACCE发生率为14.3%(3/21),在数值上高于非房颤组[6.4%(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1)。房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9.5%(2/21)比0, 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NACCE发生风险相关( OR=8.308, P=0.050),而房颤与NACCE发生风险无关( P=0.235)。 结论:房颤患者在TAV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NACCE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两联抗栓方案(DAT)与三联抗栓方案(TAT)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比较基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的抗栓方案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Cochran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有关NOACs与华法林比较治疗房颤合并急性ACS患者PCI术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对患者全因死亡率、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包括10 969例患者。DAT组与TAT组比较:DAT组患者的ISTH大出血( OR=0.65,95% CI 0.55~0.77, P<0.001),CRNMB( RR=0.69,95% CI 0.63~0.76, P<0.001)发生率低于TAT组。两组间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T组心肌梗死( OR=1.24,95% CI 1.00~1.54, P=0.05)及支架内血栓( OR=1.49,95% CI 0.98~2.25, P=0.06)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系DAT组达比加群酯110 mg、TAT组利伐沙班2.5 mg造成的偏倚,剔除后荟萃分析DAT组心肌梗死( OR=1.16,95% CI 0.91~1.48, P=0.23)及支架内血栓( OR=1.45,95% CI 0.89~2.38, P=0.14)发生率的升高趋势消失。基于NOACs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的比较:NOACs组的ISTH大出血( OR=1.63,95% CI 0.54~0.75, P<0.001),CRNMB( OR=0.70,95% CI 0.63~0.78, P<0.001)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两组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DAT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TAT组,基于NOACs的抗栓方案出血发生率低于基于华法林抗栓方案,而缺血事件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合并ACS患者PCI术后最佳的抗栓方案可能是一种P2Y12抑制剂联合一种全剂量的NOAC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的抗凝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左心房血栓(LAT)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已取代华法林成为NVAF脑卒中预防的优先推荐,然而对于已经形成LAT的NVAF患者,NOA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不明朗。本文旨在对NVAF患者LAT的抗凝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搜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的非随机对照实验,并分析其术后出血、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9篇文献纳入此次研究。与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抗凝药的出血发生率增高(26.3%比20.3%; OR=1.20,95% CI:1.04~1.39, P=0.01),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抗凝药组内,维生素K拮抗剂的全因死亡率低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9.8%比12.9%; OR=0.73,95% CI:0.55~0.97, P=0.03),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较,抗凝药患者出血发生率高;在抗凝药组内,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不同抗凝治疗的短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不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存在抗凝指征的患者,根据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分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两组,随访时间为30 d。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及其组分。主要终点为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瓣膜血栓、心腔内血栓和大出血的复合终点。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0例患者,年龄(74.4±7.1)岁,男性43例(53.8%)。其中,NOAC组49例(61.3%),华法林组31例。抗凝指征为心房颤动的患者76例(95.0%)。NOAC组和华法林组相比,校正后的主要终点发生风险( OR=0.23,95% CI 0.06~0.94, P=0.040)更低,主要归因于大出血的风险( OR=0.19,95% CI 0.04~0.92, P=0.039)更低。 结论:TAVR术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NOAC的短期结局可能优于华法林,但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氨甲环酸治疗非维生素K拮抗类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缺乏与非维生素K拮抗类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 NOAC)相关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的循证止血治疗方法。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可能限制血肿扩大。瑞士琉森州立医院的Polymeris等组织开展了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评估TXA治疗NOAC-ICH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比加群特异性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已获批用于心房颤动脑卒中和静脉血栓防治,相较于维生素K拮抗剂,疗效相当或更优,安全性更优,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率更低。然而,应用NOACs仍可能发生严重的出血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因此,NOACs特异性逆转剂对于抗凝患者紧急情况下处理至关重要。依达赛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片段,是达比加群的特异性逆转剂,可强效、快速、持续地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活性。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并应用于临床。同时,众多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已将依达赛珠单抗纳入接受达比加群治疗患者的临床管理路径。依达赛珠单抗可应用于以下特定情况:①急诊外科手术/紧急操作;②危及生命或无法控制的出血。依达赛珠单抗推荐的使用剂量为5 g (2.5 g/次×2次),可通过2次连续静脉输注(每次输注时间为5~10 min,2次间隔不超过15 min);或采用1次5 g静脉快速注射给药,以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效应。本共识旨在指导依达赛珠单抗在临床的合理使用,以期为接受达比加群治疗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逆转抗凝效应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或三联抗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抗栓治疗,DAT)或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三联抗栓治疗,TAT)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房颤合并ACS/PCI,且出院时接受NOAC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根据抗栓药物种类分为DAT组及TAT组。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出血事件,次要终点为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支架再狭窄和非计划的血运重建)。结果:①共553例患者完成1年随访,其中男397例,年龄为(67.9±9.0)岁。使用DAT方案(DAT组)254例,使用TAT方案(TAT组)299例。DAT组患者年龄较大[(69.5±9.8)岁对(66.6±8.0)分, P<0.001)、男患者较少(66.5%对76.3%, P=0.011),而CHA 2DS 2-VASc评分[(3.9±1.8)分对(3.3±1.5)分, P=0.001]、HAS-BLED评分更高[(2.4±0.9)分对(2.2±0.8)分, P=0.013]则较高。②随访期间,DAT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大出血、小出血及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4%、1.2%、10.6%;TAT组患者TIMI大出血、小出血和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1.3%、16.1%。Log-rank检验提示DAT组出血风险较低( P=0.040)。③DAT组与TAT组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对10.8%, P=0.645;全因死亡,3.5%对3.3%;脑卒中,2.0%对2.3%;体循环栓塞,4.7%对4.3%;心肌梗死,0.4%对0.3%;支架内血栓,0.4%对0;支架再狭窄和非计划的血运重建事件,1.6%对2.3%)。 结论:在房颤合并ACS/PCI患者中,NOAC为基础的DAT与TAT相比,能够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与血管钙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传统抗凝药华法林通过拮抗维生素K依赖的羧基化反应而抑制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的活性,促进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为直接凝血酶或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潜在抑制血管钙化的效应,本文阐述NOAC相关的血管生物学效应及其延缓血管钙化进展的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