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咽肌型重症肌无力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吞咽困难1年余,加重伴言语不清2 d就诊我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程度较轻,伴咽部异物感,吞咽时明显,偶有咽喉部隐痛等不适,多次于院外就诊,考虑慢性咽喉炎,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 d前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加重,无法饮水进食,伴有言语不清,说话如口中含物,咽喉部疼痛不明显。纤维咽喉镜检查:咽喉黏膜慢性充血,悬雍垂居中,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舌根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肥大,会厌左侧舌面见一直径大小约1.5 cm的淡黄色囊性新生物,表面光滑,杓间区黏膜苍白增厚,双侧声带轻度水肿,运动闭合可,双侧披裂对称,稍充血肿胀,双侧梨状窝未见异常(图1A)。既往胆囊炎病史,长期口服消炎利胆片。否认家族史、传染病史。入院诊断:吞咽困难(原因待诊),会厌囊肿,咽喉反流,慢性咽喉炎,胆囊炎。血常规:白细胞13.46×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1%,淋巴细胞百分比10.3%。电解质K + 3.49 mmol/L。予以头孢呋辛抗感染、地塞米松抗炎、林格氏液补液、口服氯化钾补钾、伏诺拉生抑酸护胃治疗后,患者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较前稍缓解。追问病史,家属诉2 d前与患者争吵后出现吞咽困难加重,情绪稳定时症状稍缓解,考虑存在心因性因素可能。完善头部MRI示双侧额叶缺血、腔梗灶,轻度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左侧基底节及右侧丘脑区小软化灶(图1B)。请神经内科会诊,神经系统专科查体:查体合作,高级认知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敏,双侧眼球各方向运动到位,未见明显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咽反射减弱,悬雍垂居中,软腭上抬可,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痛触觉对称,双侧指鼻、跟膝胫实验(-),Romberg(-),双侧病理征(-),颈阻(-),疲劳实验(+)。考虑延髓麻痹待诊:重症肌无力。完善肌电图/诱发电位:RNS左面神经1、3、5 Hz电刺激均可见CMAP波幅递减,10 Hz CMAP波幅变化不明显,左尺神经5 Hz电刺激波幅递减趋势,余各频率CMAP波幅变化不明显。结论:重复电刺激异常(低频递减)。外周血-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五项(定量):抗乙酰胆碱AChR受体自身抗体5.51 mmol/L(<0.45 mmol/L),明确重症肌无力诊断。加用甲钴胺营养神经,溴吡斯的明抗胆碱酯酶治疗后,患者吞咽困难较前明显好转,院外继续巩固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D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5±13.5)岁(范围:12~64岁)。肿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筛窦、蝶窦、海绵窦等结构,部分突入中颅窝,大小为1.6 cm×2.0 cm×2.0 cm~5.7 cm×6.0 cm×6.0 cm。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切除肿瘤,入路包括翼突入路4例,泪前隐窝入路4例,扩大泪前隐窝入路2例,鼻腔外侧壁入路1例。术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完成,10例一期全切除,1例因肿瘤巨大,操作空间小,未能实现全切。1例同时切除同侧腮腺区面神经颧支来源及枕部的神经鞘瘤。2例巨大肿瘤切除后中颅底硬脑膜广泛暴露,其中1例并发脑脊液漏,取中鼻甲游离黏膜瓣修补,1例取自体脂肪进行填塞加固。手术时间[ M(IQR)]180(160)min(范围:120~485 min),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58(68)个月(范围:10~90个月),10例全切除患者无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 结论: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并根据肿瘤大小及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入路可较好地切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周围区域的D型三叉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入路及机器人人工耳蜗通道钻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治疗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术式是乳突切除经面隐窝入路。为实现微创、精准、低损伤的人工耳蜗植入,目前已有直达耳蜗通路及机器人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研究,然而仍然存在钻制通道精准度低、面神经损伤等问题。本文就人工耳蜗植入术直达耳蜗通路、机器人技术应用、通道钻制精准度及风险性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RCT三维重建在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三维重建在人工耳蜗植入术(CI)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神经性耳聋患者,均行CI术治疗,术前和术后采用美国GE Optima CT680进行扫描,H RCT扫描期间采用三维容积再现(VRT)、多平面图像(MPR)、曲面重建(CPR)、斜面重组(O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记录CI术后耳蜗相关参数[线性植入深度(LID)、角度植入深度、耳蜗底转直径及周长(A值、R值)],比较HRCT在术前、术后实测结果.结果 在CI术后,LID、角度植入深度、A值和R值等耳蜗相关参数均符合取值范围.CI术前、术后,HRCT检测的面神经到蜗窗、面神经到前庭窗、面神经隐窝到蜗窗、面神经隐窝到前庭窗等距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RCT三维重建可较为清晰显神经性耳聋患者内耳解剖结构,且可为CI术提供耳蜗相关参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第四脑室底面神经丘卒中致周围性面瘫伴双眼同向凝视麻痹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面神经丘是位于脑桥被盖部,第四脑室菱形窝底紧靠上方、在和之间的圆形隆凸,内侧隐藏及.脑桥被盖部梗死极少见,临床以八个半综合征偶有报道,然而单纯面神经丘梗死临床极罕见,临床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面神经瘫伴双眼同向凝视障碍,不同于八个半综合征或一个半综合征,本研究现就本院1例面神经丘卒中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开放式乳突再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术中发现、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式乳突再根治+鼓室成形术.结果:术中见窦脑膜角开放不彻底26例,乳突腔气房残留36例(乳突尖气房残留9例),天盖病灶残留8例,上鼓室前隐窝开放不全13例,后鼓室开放不全23例,面神经嵴过高25例,面后气房及迷路气房残留5例,圆窗处肉芽3例,咽鼓管功能不良5例,外耳道口狭窄32例.42例患者于开放式乳突再根治术后3个月、半年、1年随访均获得干耳.结论:窦脑膜角、乳突气房开放不彻底,上鼓室前隐窝开放不全,后鼓室内病变清理不彻底,面神经嵴过高,外耳道口狭窄均是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的可能原因;面后气房及迷路气房由于位置隐蔽难以清除干净,术后换药未及时清理术腔也是导致术后不干耳的潜在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球囊扩张联合开放式乳突根治疏通咽鼓管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咽鼓管咽口和鼓室口球囊扩张术联合乳突开放式根治术,治疗伴咽鼓管功能障碍胆脂瘤型中耳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人我院诊治的伴咽鼓管闭塞或狭窄胆脂瘤型中耳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3例,均于全麻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伴或不伴鼓室成形术;术中行咽鼓管咽口和鼓室口球囊扩张术.观察比较术前3天与术后6个月,纯音电测听气导均值(PTA)、气骨导差(ABG)及声导抗检查各型曲线构成情况等指标,观察记录术后6个月、8个月、10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情况.结果:(1)本组33例,术后6个月PTA、ABG均较术前3天显著或非常显著改善(P<0.05,P<0.01);术后6个月声导抗检查,A型曲线比例较术前3天非常显著升高(P<0.01),B型、C型曲线比例较术前3天非常显著降低(P<0.01).除2例因术后洗浴时耳部进水导致术腔感染,听力未见明显改善,1例因术后上呼吸道感染,自感耳闷伴耳鸣加重外,其余30例术后听力均保存良好.(2)除1例因患者自身原因失访外,其余32例均获随访.术后6个月,耳内镜和CT复查示乳突腔上皮化良好,未见感染;术后8个月,面神经隐窝和鼓室口见少量软组织影2例,考虑为复发,复发率6.2%(2/32);术后10个月,除上述2例外,另有1例可见脓性分泌物积聚术腔,复发率9.4%%0(3/32),给予局部冲洗和抗生素治疗;术后12个月、18个月,均未见新增复发病例.结论:咽鼓管咽口和鼓室口球囊扩张术联合乳突开放式根治术,治疗伴咽鼓管功能障碍胆脂瘤型中耳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利于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及咽鼓管功能快速恢复,防止术腔分泌物在鼓室积聚,同时,有利于保存听力和减少耳鸣发生,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耳蜗再手术39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再手术患者的一般特点、耳蜗故障常见原因及再植入手术入路与手术技巧.方法:对39例行人工耳蜗再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对每例再植入患者的耳蜗佩戴时间、故障原因、再手术方法等进行记录.结果:39例行人工耳蜗再手术患者,年龄1~28岁,平均7.8岁,中位年龄5岁.耳蜗故障前佩戴时间从开机即刻到7年,平均2.2年,中位时间1年.再植入者37例,右侧30例,左侧7例.耳蜗再手术原因分别为植人体故障28例,感染5例,电极植入错误3例,面神经刺激症状2例,电极脱出1例.再手术方式取决于首次植入方式,2例胆脂瘤术后经中耳乳突径路行再植入手术,余35例均经面隐窝径路行再植人手术;5例对侧植入,余均为同侧植入.结论:人工耳蜗再植入的原因多样且较复杂,多与外伤或植入体本身故障有关.耳蜗故障后尽早再植入,可以最大限度减小耳蜗骨化及言语发育停滞的影响.再手术方式尽可能循原人路进行耳蜗电极植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修正性乳突根治术相关解剖因素的CT影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乳突根治术失败的相关解剖因素及术后复发原因,以便在修正性手术具有有针对性,提高乳突再根治手术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20例修正性乳突根治术患者的二次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 HRCT)影像资料,并将颞骨HRCT的观察结果与再次手术中所见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再手术前颞骨HRCT可以清晰显示初次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乳突腔的大体解剖结构改变,主要征象为乳突腔扩大,与鼓室、外耳道融合,术腔内团块状异常软组织密度影. 120例患者中,面神经嵴高位占39. 2% (47/120),窦脑膜角残留气房占58. 3% (70/120),乳突尖残留气房占50. 0% (60/120),迷路周围残留气房占25. 8% (31/120),上鼓室前隐窝未开放占41. 7% (50/120),鼓室窦深位占40. 0% (48/120),咽鼓管鼓室口病变占32. 5% (39/120).二次手术中探查乳突残留气房,咽鼓管鼓室口、鼓室窦、面神经嵴均发现有颞骨HRCT观察到的病变存在.结论 修正性乳突根治术患者术前颞骨HRCT扫描, 能够发现初次乳突根治手术后不干耳的相关解剖因素,可作为修正性乳突根治术的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结合影像测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人工耳蜗手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从中受益.由于颞骨结构精细、复杂、面神经隐窝空间狭小,为了确保电子耳蜗装置的成功植入,必须掌握每例患者面神经隐窝的解剖特点,目前唯一可以客观准确参考的依据是影像技术.头颅颞骨标本充分暴露解剖结构后进行观察和测量,为我们提供了各解剖标志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大致距离.而术前通过对颞骨高分辨率CT(HRCT)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来了解手术中最大可切除范围,能使耳外科医生在术中精确定位、减少面神经损伤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