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母婴阻断停药后肝炎活动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启动以母婴阻断为目的的抗病毒治疗基线至产后96周内HBV RNA、HBV DNA、qHBsAg、qHBeAg、ALT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产后96周内肝炎活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于产后12周内停药、且完成产后96周随访的妊娠HBeAg阳性患者,观察抗病毒治疗基线、妊娠36周、产后停药时和/或产后24周、产后96周HBV RNA、HBV DNA、qHBsAg、qHBeAg以及生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共纳入146例中位治疗时间为16.4周的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期间HBV DNA水平及qHBeAg逐渐下降,HBV RNA逐渐增高,qHBsAg水平在孕36周时较基线降低,停药时升高超过基线水平.产后24周上述指标均反弹接近或超过基线水平.产后96周随访,共5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无一例发生HBsAg清除.产后停药时与产后24周肝炎活动比例最高(30.1%vs.30.8%),但随访至产后96周,仅14例(9.59%)患者因肝炎活动需抗病毒干预.根据是否再次启动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14)与未复发组(n=132).10例患者在停药6个月以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3.5月.两组间抗病毒治疗药物类型、基线至孕36周HBeAg降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期间及停药后均有不同比例肝炎活动,停药时、产后24周达高峰,但仅少数患者需再次抗病毒干预,且与HBV活动相关的肝炎发作多发生在停药6个月以后,应加强停药后的长期规律随访.抗病毒基线至孕36周HBeAg降幅是预测产后停药肝炎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指南的质量评价及内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对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相关指南进行质量评价与内容分析,为卧床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指南网站及相关学会网站发布的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相关指南,3 名研究者采用AGREE II、AGREE-REX评价工具进行独立评价,运用汇集性整合方法汇总推荐意见.结果 共纳入 14篇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A级 3篇,B级 10篇,C级 1篇;推荐意见质量评价A级 1 篇,B级 10 篇,C级 3 篇.共汇总 22 条高质量、强推荐的推荐意见,归纳为 5个主题:Ⅰ卧床患者皮肤评估、Ⅱ卧床患者预防性保护措施、Ⅲ实施护理计划、Ⅳ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措施和Ⅴ实施改进计划.结论 本研究归纳 5个主题共 22条高质量、强推荐的推荐意见,现有指南总体方法学质量较高,但推荐意见质量尚有提升空间,可为我国本土指南制订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腿围和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冠心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 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老年慢性病,在冠心病(CHD)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其增加了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已有研究证实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筛查具有一定价值,但在冠心病人群中应用较少.目的 评价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在住院老年CHD合并肌少症筛查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方法 选取 2023-01-01-05-31 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 213 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身体成分测试仪检测肌肉量及上臂围等指标,进行小腿围的测量,并同时计算Ishii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肌肉量等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的诊断效果,并确定最佳诊断截断值,计算Kappa值判断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H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发生率为27.2%(58/213).总人群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男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女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4.3 cm(灵敏度=86.5%,特异度=64.6%);女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3.8 cm(灵敏度=100.0%,特异度=50.0%);男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8.0 cm(灵敏度=70.3%,特异度=85.9%);女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7.5 cm(灵敏度=81.0%,特异度=69.6%);男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14.07 分(灵敏度=91.9%,特异度=62.6%);女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20.08 分(灵敏度=100.0%,特异度=64.3%).除女性小腿围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Kappa=0.353)较低外,其余指标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在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上臂围和小腿围均与肌肉量呈正相关,Ishii评分与肌肉量呈负相关,三种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但本研究更推荐Ishii评分用于筛查肌少症,辅助医务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仍存争议。有严重脑室内出血高风险的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考虑预防性静脉注射吲哚美辛;以下情况可选择不给予药物干预的期待管理:无症状、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 000 g早产儿出生7~14 d内、影响hsPDA自发闭合的危险因素较少等。期待管理失败,可给予药物干预,推荐口服高剂量布洛芬、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口服标准剂量布洛芬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NH-GA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3例NH-GALD的临床资料,尸体解剖检查内脏及脑组织,各脏器常规取材并行HE染色观察各脏器形态学改变,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的表达。病例1由于病情危重死亡未做基因检测,病例2及病例3两例均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3例NH-GALD均为男性,死亡年龄分别为9、58、50 d。病例1及病例2母孕期无异常,均为G1P1,胎龄分别为36 +4 W、33 +6 W。病例1出生时羊水少,出生体质量2300 g。病例2为胎龄双胎之大,出生体质量1450 g。病例3母妊娠期糖尿病,G2P2,胎龄37 +3 W,出生体质量2900 g。3例均无窒息抢救病史。3例临床均表现为急性肝衰竭及多脏器损害,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黄疸、水肿、新生儿肺炎等。实验室检查3例均提示贫血、血糖降低、严重的凝血障碍、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转氨酶正常或增高后降至正常、铁蛋白增高;2例AFP增高。3例尸体解剖主要病症均为NH-GALD,急性重型肝坏死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其他诊断包括肺出血、肺水肿、间质性肺炎、淤血性脾肿大、脑水肿及急性胸腺退化等。尸体解剖时大体观察3例肝脏重41.1~73.1 g(均低于同龄儿平均值),病例1及2肝脏表面细颗粒状,切面灰黄或暗红,病例3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暗红或墨绿色结节。镜下,3例肝脏均可见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大片坏死,病例1及2见残留肝细胞呈梁索状或假腺样散在分布于疏松纤维间质中,胞质内含色素颗粒,可见少量多核肝巨细胞,微胆栓形成,小胆管相对增生。病例3肝组织见大小不等呈结节状分布的假小叶,结节内肝细胞大片坏死,周边残留多少不等的肝细胞。普鲁士蓝染色3例肝脏、胰腺及甲状腺均可见弥漫铁沉积;其他铁沉积组织包括肾上腺皮质(病例1和2),心肌和颌下腺(病例2和3),口腔黏膜涎腺、喉和支气管黏膜涎腺和小肠黏膜上皮(病例3)。免疫组化染色3例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均弥漫阳性。2例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均未检测到与肝脏遗传代谢性及胆汁淤积性疾病相关基因改变。 结论:新生儿急性肝衰竭时需要考虑到罕见的NH-GALD的可能,肝外器官铁沉积是其特征性改变,明确病理诊断对于患儿治疗及孕母再次妊娠预防性干预的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跌倒认知水平分析及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认知水平与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给予针对性预防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38例,对其进行跌倒认知水平评估,并对其跌倒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9例;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结果。结果:设置性别、独居与否、视力障碍、年龄、降压药使用、不良心理情绪、步态不稳等为变量,单因素分析显示,除视力障碍以外,其他因素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P<0.05);观察组高血压患者各项跌倒危险因素认知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MMAS-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跌倒认知水平与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后,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跌倒认知水平,减少跌倒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肛手工加固低位吻合口在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预防吻合口漏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肛手工加固吻合口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术后低位吻合器吻合口在预防吻合口漏中的作用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taTME并行经肛手工加固吻合口的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术前病理学诊断直肠癌;(3)肿瘤距离肛缘≤8 cm(根据盆腔MR);(4)术前评估为初治可切除病变;(5)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或放疗;(6)行taTME手术,行吻合器端端吻合,并行可吸收线间断加固吻合口,吻合口距离肛门≤5 cm。排除标准:(1)既往具有恶性结直肠肿瘤病史;(2)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需急诊手术患者;(3)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4)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经肛手工加固吻合口主要步骤:在确认吻合口无出血后,使用3-0单股可吸收线采用"8"字缝合法间断加固吻合口,缝合肠壁的浆肌层,一圈缝合6~8针。上一针的出针点对应下一针进针点。术中可根据吻合器吻合的结果,对吻合口薄弱部位进行加固。主要观察指标为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和是否二次手术及其方式;吻合口漏感染率和吻合口狭窄率;术中和术后的一般情况。结果:51例患者纳入研究,均顺利完成taTME和经肛吻合口加固手术,手术中位用时169(109~337)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50(10~600)ml。术后住院天数中位数8(5~16)d。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直肠系膜,无远切缘阳性病例,1例(2.0%)患者出现环周切缘阳性。12例(23.5%)患者行预防性回肠造口,1例(2.0%)患者发生吻合口狭窄,予以人工扩肛处理后痊愈。有3例(5.9%)患者发生需要手术干预的C级吻合口漏、均为男性,其中2例术中未行预防性造口,行二次手术予以回肠造口及吻合口修补后痊愈;有1例经肛门探查修补吻合口,予以抗感染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2.0%)出现肛周感染,给予抗感染及坐浴等局部对症处理后康复。无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结论:经肛手工加固taTME术后低位吻合口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高危患者预警管理及评估机制,提高DVT患者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吉林省肿瘤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DVT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大多为60岁以上(66.2%),多为晚期患者,肿瘤类型以肺癌较多,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 P<0.05);24.9%的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76.7%的患者接受化疗,65.9%的患者行PICC置管;并发部位以下肢股静脉血栓比例最高(39.3%),其次为腘静脉血栓(24.9%)和上肢静脉血栓(1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60岁者的1.310倍,具有血栓病史者发生DVT的风险是无血栓史患者的1.599倍,长期卧床者发生风险是非长期卧床者的1.489倍,晚期患者发生风险是中早期患者的2.788倍,腺癌患者发生风险较其他病理类型患者高,接受过手术治疗、化疗以及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未接受过上述治疗方法的1.489、2.557和1.591倍。 结论:根据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期、化疗用药及诊疗措施等对高危患者给予适当的预防性用药,可降低肿瘤患者DVT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对老年重症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对老年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以浙江省荣军医院重症监护室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于两组干预前与干预7 d时,使用Braden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情况,并将两组患者在此时间段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进行比较,另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Scale Brief Version,WHOQOL-BREF)分别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14 d时的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raden量表指标评分、WHOQOL-BREF量表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7 d时,观察组Braden量表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在此时间段内,观察组2.50%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14 d时,观察组患者的各项WHOQOL-BREF量表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的应用,能够明显降低老年重症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等级,减少压力性损伤产生,同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度意识障碍患者发生便秘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重度意识障碍(DOC)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或减少其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某三级甲等医院高压氧科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重度DO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便秘分为便秘组和非便秘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结果:290例患者的便秘发生率为3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纤维型营养制剂、镇静剂、机械通气的应用及预防性使用泻药对重度DOC患者发生便秘有影响(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镇静剂、机械通气是重度DOC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 P<0.05),预防性使用泻药是其保护因素( P<0.05)。 结论:重度DOC患者发生便秘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护理上需对多个环节加以关注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