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导管溶栓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 结论:导管溶栓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内血栓容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伴肺动脉高压的高危因素与转归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伴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所有338例BP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PH分为BPD无PH组和BPD伴PH组,采用χ 2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PD伴PH的危险因素。 结果:338例BPD患儿中无PH组314例(92.9%)、伴PH组24例(7.1%);出生胎龄为(27.1±1.8)周,其中男206例、女132例。BPD伴PH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均低于无PH组[(26.4±2.1)比(27.2±1.7)周、(798±255)比(1 003±240)g, t=2.201、4.030, P=0.028、<0.01],住院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均高于无PH组[14.3(2.1,43.7)比0.5(0,4.7)d,30.0(22.5, 64.2)比15.0(7.0,26.0)d, Z=-4.838、-4.553, P均<0.01];BPD伴PH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小于胎龄(SGA)、晚发型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需手术结扎的PDA、重度BPD、严重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均高于无PH组[20.8% (5/24)比6.4%(20/314)、33.3% (8/24)比7.6%(24/314)、54.2%(13/24)比7.3%(23/314)、25.0%(6/24)比6.1% (19/314)、75.0%(18/24)比39.2%(123/314)、45.8%(11/24)比1.9%(6/314)、66.7%(16/24)比7.3%(23/314),75.0%(18/24)比45.5%(143/314),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 OR=12.950,95 %CI:1.740~96.385),重度BPD( OR=10.160,95 %CI:2.725~37.884),SGA( OR=4.992,95 %CI:1.432~16.920),需要手术结扎的PDA( OR=19.802,95 %CI:3.297~118.921),严重EUGR( OR=20.316,95 %CI:2.221~185.853)是BPD伴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例PH患儿中轻度7例、中度8例均存活,重度9例中4例死亡,存活PH患儿中最晚校正年龄1岁2月龄脱离吸氧。 结论:PH是BPD的严重并发症,伴随着高病死率,建议具有高危因素的BPD患儿应定期筛查心脏超声,出院后定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心动图对婴幼儿右位动脉导管未闭的筛查诊断方法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右位动脉导管未闭中的筛查诊断方法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4月至2022年5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超声诊断为右位动脉导管开放且经产前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心血管造影和(或)手术确诊的3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右位动脉导管与主动脉弓异常及合并心脏复杂畸形的关联性及超声筛查诊断方法与价值。结果:在31例患儿中,超声诊断正确30例,误诊1例(实际为主动脉左弓右降,左右肺动脉交叉变异,动脉导管向右偏移)。诊断正确的患儿中27例(包括24例右位主动脉弓和3例左位主动脉弓)胸骨旁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结合可显示动脉导管开放,其肺动脉端开口位于右肺动脉近端;其余3例右位主动脉弓病例均为单心室伴大动脉转位,因大动脉呈平行关系,无法取得标准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右位导管在胸骨旁高位切面被发现。27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右位动脉导管病例主动脉弓胸骨旁高位切面均可显示:动脉导管一端连于右位主动脉弓峡部,一端连于右肺动脉;3例左位主动脉弓胸骨旁高位切面均显示:动脉导管一端连于右锁骨下动脉,一端连于右肺动脉。27例右位主动脉弓中,伴镜像分支16例,其中9例伴心脏复杂畸形;伴左锁骨下动脉迷走10例,其中1例伴心脏复杂畸形;伴孤立左锁骨下动脉1例,不伴心脏复杂畸形。左位主动脉弓3例均为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且均不伴心脏复杂畸形。30例右位动脉导管临床结局:因动脉导管粗大或伴心脏其他畸形临床行动脉导管结扎术14例;其余16例半年以上随访自愈4例,小型动脉导管持续存在9例,失访3例。结论:右位动脉导管多与右位主动脉弓相关,伴镜像分支者易伴心脏复杂畸形;左位主动脉弓者右位动脉导管则易伴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超声在右位动脉导管的筛查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仍存争议。有严重脑室内出血高风险的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考虑预防性静脉注射吲哚美辛;以下情况可选择不给予药物干预的期待管理:无症状、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 000 g早产儿出生7~14 d内、影响hsPDA自发闭合的危险因素较少等。期待管理失败,可给予药物干预,推荐口服高剂量布洛芬、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口服标准剂量布洛芬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的管理: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的围产期管理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的围产期管理思路。结果:3例孕母均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时(孕24、30和23周)发现胎儿心脏异常(右心增大和三尖瓣反流),进一步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动脉导管狭窄/早闭,但未发现其他结构异常。母体在孕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例1和病例2因可疑胎儿心功能不全(心血管整体评分分别为6分和5分)行急诊剖宫产,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分别治疗56和42 d后好转出院(心功能正常)。病例3在动态观察中动脉导管狭窄程度好转,于孕38周因剖宫产史行择期剖宫产娩一活婴。结论:中晚孕期产科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对胎儿动脉导管的检查,尤其是在发现右心增大或三尖瓣反流时;对于动脉导管狭窄的胎儿应密切监测动脉导管以及继发右心功能不全的超声表现,可将心血管整体评分纳入评估内容。一旦诊断胎儿动脉导管早闭,应立即分娩,生后新生儿心功能可恢复,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5年随访发现32周以下早产儿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自然愈合率较高且持续上升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估早产儿动脉导管开放的愈合率,明确与动脉导管自然闭合率有关的因素。方法:该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的167例32周以下早产儿。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动脉导管未闭的自然愈合率。结果:生后第1年,自然愈合率为66%(95%置信区间58%~73%),生后5年上升至80%(95%置信区间72%~86%)。粗大动脉导管( OR值:0.16,95%置信区间0.05~0.52)、左心房扩大( OR值:0.16,95%置信区间0.05~0.51)、肺动脉高压( OR值:0.16,95%置信区间0.07~0.74)的患儿自然愈合率较低。 结论:23周~32周早产儿动脉导管开放的自然愈合率较高,并在5年随访期间持续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动脉导管未闭的期待治疗或早期布洛芬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常用环氧合酶(COX)抑制剂治疗,但此类药物的疗效尚未明确。在该项多中心、非劣效性试验中,将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DA(直径>1.5 mm,左向右分流)的极早产儿(胎龄<28周)随机分配接受期待治疗或早期布洛芬治疗。主要结局包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贝尔分级Ⅱa期及以上)、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矫正胎龄36周内死亡。与早期布洛芬治疗相比,期待治疗的非劣效性被定义为单侧95% CI的上限<10个百分点的绝对危险度差值。共有273例患儿接受随机分组,中位胎龄为26周,中位出生体重为845 g。期待治疗组136例患儿中有63例(46.3%)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早期布洛芬治疗组137例患儿中有87例(63.5%)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绝对危险度差值=-17.2%,单侧95% CI上限=-7.4%,非劣效性 P<0.001)。期待治疗组136例患儿中有24例患儿(17.6%)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早期布洛芬治疗组137例患儿中有21例(15.3%)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绝对危险度差值=2.3%,双侧95% CI:-6.5%~11.1%)。在期待治疗组有117例进行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评估,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者有39例(33.3%);早期布洛芬治疗组112例患儿进行了评估,有57例(50.9%)诊断为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绝对风险差值=-17.6%,双侧95% CI:-30.2%~-5.0%)。期待治疗组有19例(14.0%)死亡,早期布洛芬治疗组有25例(18.2%)死亡(绝对危险度差值=-4.3%,双侧95% CI:-13.0%~4.4%)。两组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因此得出结论:在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矫正胎龄36周内死亡的发生率方面,对极早产儿PDA进行期待治疗表现出不劣于早期布洛芬治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被忽视而常见的新生儿脑损伤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临床医师对窒息缺氧和早产等所致新生儿脑损伤熟知,但对剖宫产、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脉导管未闭、无创高频震荡通气等与脑损伤的相关性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对此作一介绍,以有助于更加合理地管理患儿,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先天性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同期手术治疗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漏斗胸最佳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到2018年5月间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先天性CHD合并漏斗胸患儿的资料,男10例,女7例,年龄(4.5±2.7)岁,年龄范围1~12.7岁,体重(14.5±5.2)kg ,体重范围7.5~27.5 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4例,单纯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根据年龄及漏斗胸程度,分别接受游离提拉胸骨、自制胸骨抬举装置、NUSS钢板的治疗,CHD分别接受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或右腋下直切口)或经皮及经心导管封堵治疗。结果:17例患儿均接受同期手术矫治,心内畸形矫治及漏斗胸均矫治成功,住院时间(13.2±4.8)d,住院时间范围为(8~25)d。有2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依据患儿的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方案予以同期矫治儿童CHD合并漏斗胸,可避免多次手术、麻醉的风险,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回收钩嵌入肾静脉的梭形滤器腔内回收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58岁,因“突发左下肢肿胀5 d”入院。既往有肺栓塞、脑梗死和冠心病病史,未规律抗凝治疗。查体:左下肢重度水肿,呈凹陷性,皮温升高。下肢静脉彩超:左侧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近心端、股浅静脉、腘静脉管腔扩张,其内可见低回声,压之管腔不能闭合。全腹部三期强化CT:下腔静脉、左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可见条状充盈缺损。肺动脉CTA:双肺动脉主干可见充盈缺损影。依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入院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下腔静脉造影:右肾静脉及肾静脉开口至双髂静脉汇合处下腔静脉造影剂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不适合于肾静脉下方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遂于右肾静脉上方下腔静脉内放置Illicium滤器(Visee公司,中国),滤器近心端高度位于第12胸椎中点水平(图1),位置良好,血流通畅。术后予抗凝、消肿等支持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好转出院。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第11天,为取出滤器再次入院,DSA见滤器倾斜、移位,回收钩进入右肾静脉(图2),标准滤器回收法无法取出。经过讨论和体外模拟回收试验后,决定行经颈、股静脉双入路,联合Loop技术和长鞘推进回收技术进行滤器回收。患者取仰卧位,以Seldinger改良法分别穿刺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成功后分别置入6F短鞘(Cordis公司,美国)。造影进一步明确滤器回收钩嵌入右肾静脉的位置。另经右颈内静脉置入12F 80 cm血管长鞘(COOK公司,美国)至下腔静脉滤器上方,并以0.035 inch×260 cm超滑导丝(Terumo公司,日本)引导Simmons-1导管(Cordis公司,美国)穿过滤器近心端,同时经该鞘置入鹅颈抓捕器(Ev3公司,美国),抓捕导丝头端形成Loop环,并将导丝头端拉出体外,固定导丝头尾两端(图2),推进12F长鞘(图3),使滤器回缩后近心端进入长鞘内,进一步推进长鞘,直至长鞘达滤器侧钩处不能移动,同时将长鞘及回缩滤器整体向前推进1~2 mm(图4),使滤器侧钩脱离腔静脉壁,轻轻旋转长鞘,证实滤器侧钩与腔静脉壁无粘连后,整体回撤长鞘及滤器,使回收钩自右肾静脉内回撤至下腔静脉内(图5)。因滤器侧钩无法进入长鞘,决定经右股总静脉取出滤器,经10F腔静脉滤器回收系统导入鹅颈抓捕器,捕获滤器回收钩,推送远端长鞘,同时放松近端Loop环导丝,将滤器经长鞘顺利取出(图6)。检查回收滤器完整无断裂,下腔静脉造影血流通畅、结构完整、未见造影剂外溢等情况。术后患者恢复可,顺利出院,规律抗凝治疗,随访期间无不适主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