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接受SAC治疗的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术前2 h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q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qd.试验组术中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 μg·kg-1,10 min内匀速静脉推注,随后以0.1 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泵入12~24 h.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活化功能[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疾病复发率,以及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入组53例和47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栓塞介入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49%(43例/47例)和81.13%(43例/5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D62p阳性率分别为(56.31±7.41)%和(60.71±7.38)%,血小板黏附率分别为(37.56±3.64)%和(38.04±3.89)%,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7.03±3.39)%和(30.19±3.63)%,试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9.36%和81.13%,疾病复发率分别为4.26%和9.43%,试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均以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皮下瘀斑、牙龈出血、血栓事件等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64%和28.30%,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减少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SCA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不同类型新生儿肺动脉闭锁的随访结局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不同类型新生儿肺动脉闭锁的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患儿共1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和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两组。采用不同血管途径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术后1、3、6和12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随访患儿基本情况和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9例患儿中12例为PA-IVS,7例为PA-VSD。两组患儿均为足月儿,PA-IVS组和PA-VSD组患儿出生胎龄分别为(38.8±1.1)和(37.7±1.8)周,出生体重分别为(3.2±0.4)和(3.4±1.1)kg,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0±9)和(12±7)日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例PA-IVS患儿中,9例经股动脉途径,3例经股静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7例PA-VSD患儿中,2例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置入,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失败,3例经左颈动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所有患儿术后无血栓栓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发生。PA-VSD组中支架置入成功的5例患儿在随访至6月龄时分别行肺动脉闭锁根治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支架取出术和动脉导管结扎术。所有患儿随访期无支架移位、狭窄,均实现了双心室循环,无死亡病例。 结论: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可作为PA-IVS和PA-VSD患儿一期治疗方法,除传统的股静脉和股动脉途径外,颈动脉可作为支架置入的一条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20年7至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系统Lifestream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9例病例,年龄39~80(64.3±12.7)岁,均为男性。共应用10枚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4枚应用于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1枚应用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过程中髂支补救性重建;5枚应用于4例胸、腹主动脉患者腔内修复中内脏及弓上分支动脉重建,其中植入于肾动脉3枚、2枚分别作为烟囱支架用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重建。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完全覆盖病变,无明显残余狭窄。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髂支压迫,经植入Lifestream后完全纠正。4例主动脉病例中,均完成分支动脉重建,其中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者(烟囱)出现少量Ⅰ型内漏,随访1个月后内漏消失。应用Lifestream总体技术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脑梗死、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所有靶血管通畅,无支架移位、断裂、支架内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适用于多种血管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底颈内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颅底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颅底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颅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之后死亡。5例颅底肿瘤放疗后患者,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颅内,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院外死亡4例,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例行瘤颈捆扎手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指征为术后持续Ⅰ型内漏6例、Ⅱ型内漏3例、存在内张力1例,均合并动脉瘤增大或破裂。全麻下经腹入路套带控制肾下近端瘤颈后使用捆扎带进行加固。1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无内漏残留,无支架移植物闭塞。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伤口愈合延迟和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无围手术期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未发现内漏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胸降主动脉瘤接受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无其他主动脉相关二次手术或主动脉相关死亡。结论: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相对微创,可以有效消除内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在临床上相对罕见,其位于颈内动脉终末分叉处,其间有众多分支和穿支血管走行。无论血管内治疗还是开颅夹闭手术,均需要保证分支及穿支血管的通畅。关于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系统性报道极少。文章总结了其定义、流行病学、形成和破裂机制、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特征,并重点阐释了其分类和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支架辅助分为支架组41例、非支架组35例。支架组根据患者载瘤动脉直径选择相应尺寸的Solitaire AB支架或LVIS支架,非支架组使用单导管、双导管或球囊辅助。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临床预后。结果:两组出血并发症、症状性血管痉挛、病死率和临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支架组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7.07%(7/41),高于非支架组的2.8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52, P<0.05)。支架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9/41),明显高于非支架组的5.7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21, P<0.05)。 结论: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用需要谨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桡动脉入路Simmons 2导管同轴技术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TRA)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术中应用Simmons 2( SIM2)导管同轴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1年5—7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2例(37个动脉瘤)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SIM2(125 cm)导管同轴技术经桡动脉入路建立手术通道。其中目标血管包括右侧颈内动脉21处,左侧颈内动脉11处,右侧椎动脉3处,左侧椎动脉2处;Myla分型Ⅰ型主动脉弓10例、Ⅱ型17例、Ⅲ型5例。总结分析手术通路建立的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动脉瘤的治疗情况。结果:32例患者的37个动脉瘤均成功建立手术通道并完成栓塞治疗。术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同轴导管系统疝入主动脉弓、动脉瘤破裂、急性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事件。37个动脉瘤术后即刻评估,改良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7个、Ⅱ级14个、Ⅲa级6个。术后第3天1例患者头颅CT显示右侧颞叶出血灶,给予药物治疗。术后3~6个月随访,32例患者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其中0分29例,1分3例;23例患者的25个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其中改良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21个、Ⅱ级4个,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TRA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术中采用SIM2导管同轴技术建立手术通道的技术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倾向性评分方法研究颈内动脉扭曲与颈内动脉瘤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扭曲程度与颈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因可疑脑血管病而就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将单发颈内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归为动脉瘤组,未见明显异常血管疾病的患者归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信息,测量动脉瘤大小以及颈内动脉扭曲参数,包括颈内动脉扭曲程度分类、前膝角(A角)、后膝角(P角)、前后膝角度之和(AP角)和前后膝的高度差(D值)。使用SPSS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各参数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动脉瘤大小与颈内动脉扭曲参数的相关性,以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颈内动脉瘤形成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效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 结果:PSM后,颈内动脉瘤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08例患者,动脉瘤组患者颈内动脉扭曲的比例小于对照组[19.4%(21/108)和32.4%(35/108),χ 2=4.72, P=0.030],动脉瘤组A角、P角、AP角明显大于对照组( U=7 105.50, P=0.006; U=7 139.00, P=0.004; t=-3.14, 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AP角(OR=1.010,95%CI 1.003~1.016, P=0.002)是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AP角的logistic模型预测颈内动脉瘤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624(95%CI 0.549~0.699)。颈内动脉瘤大小与AP角呈弱的正相关( r=0.210, P=0.002)。 结论:颈内动脉扭曲与颈内动脉瘤形成相关,且AP角是颈内动脉瘤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与动脉瘤大小呈现弱正相关性,为从载瘤动脉的形态特征理解动脉瘤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使用Woven EndoBridge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