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T血管造影分析无搏动性耳鸣人群乙状窦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分析无搏动性耳鸣(PT)人群乙状窦憩室(S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头颈部CT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单侧SSD受检者,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27~76(61±10)岁;左侧15例,右侧27例。按照1∶2比例纳入性别、年龄、侧别匹配的84例无SSD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9~84(61±12)岁。分别评估乙状窦周骨壁裂缺、静脉回流优势、横窦狭窄、颈静脉球窝高位、粗大导静脉、乳突气化程度(Ⅰ~Ⅳ级)、空蝶鞍情况。比较以上因素组间发生率差异并分析SSD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SSD组与对照组中,乙状窦周骨壁裂缺[66.7%(28/42)比19.0%(16/84)]、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26.2%(11/42)比4.8%(4/84)]、空蝶鞍[19.0%(8/42)比7.1%(6/84)]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SD组乳突气化程度整体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乙状窦周骨壁裂缺( P<0.01, OR=6.794,95 %CI:2.530~18.245),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 P=0.001, OR=13.293,95 %CI:2.841~62.194),乳突区气化程度( P<0.01, OR=0.289,95 %CI:0.156~0.536)与SSD形成独立相关。 结论:同侧静脉回流优势并横窦狭窄、乙状窦周骨壁裂缺、乳突区气化不良可能是SSD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评估成人后髁导静脉及其骨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评估成人后髁导静脉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分析254例受检者(508侧)的头颈部CTA资料,经多平面重建后评估后髁导静脉的发生情况、走行、长度、截面积、内口连接位置及其与静脉回流优势和颈静脉球窝高位的关系.结果 254例(508侧)中,后髁导静脉发生率为50.98%(259/508),性别、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侧37.40%(95/254);走行为S型者175侧,直线型14侧,不规则型70侧;后髁导静脉中位长度为2.14(1.04,2.97)cm,中位截面积7.55(4.93,11.68)mm2;后髁导静脉内口与乙状窦下曲段连接43侧(43/259,16.60%),与颈静脉球连接149侧(149/259,57.53%),与二者交界处连接67侧(67/259,25.87%);脑静脉回流优势侧(116/218,53.21%)与非优势侧(143/290,49.31%)间同侧后髁导静脉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9);在19侧粗大后髁导静脉中,14侧脑静脉回流为同侧优势型,粗大与非粗大后髁导静脉间静脉回流优势侧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颈静脉球窝高位侧后髁导静脉出现率(158/288,54.86%)高于无高位侧(101/220,45.91%;P=0.028).结论 后髁导静脉不同个体间变化差异大,CT可清晰显示其解剖学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静脉球窝高位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的HRCT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高分辨CT评估成人颈静脉球窝(JBF)高位及其与毗邻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200侧)鼻窦高分辨CT.在多平面重组图像上以鼓环、耳蜗、内听道及外半规管为参照结构评估JBF有无高位;在三维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JBF与面神经管乳突段、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及鼓室间骨壁最短距离;以乙状窦沟为参考结构将乳突气化分Ⅰ~Ⅳ度,比较不同高度、不同气化组间JBF与以上毗邻结构间距离有无差异.结果 JBF达鼓环、耳蜗底转、蜗窗、内听道底、外半规管者分别占82.0%、38.5%、27.0%、15.5%、2.5%;与面神经管乳突段、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鼓室间平均距离分别为(5.87 ±2.76)mm、(6.63±2.51)mm、(5.79±3.62)mm、(4.06 ±3.01)mm;与以上结构间骨壁缺失者分别占2.5%、0.5%、5.0%、4.5%.JBF与内听道、前庭导水管、面神经管间距离在以各高位参考结构分组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于各参考结构的JBF高位发生率在不同气化程度组间均无差异;JBF与面神经管乳突段间距在不同气化程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JBF高度及其与毗邻结构位置关系变化较大,疾病评估及制定手术方案时需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分辨率颞骨CT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面神经隐窝的测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颞骨CT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面神经隐窝的解剖及其与圆窗龛的位置关系,从影像学角度为术中面隐窝的解剖提供参考.方法 对78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54侧耳)的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进行分析,在轴位圆窗龛层面测量以下参数:1.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的距离d1;2.面神经与圆窗龛的距离d2;3.面神经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a;4.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距离d3;5.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b.记录可能影响面隐窝解剖的因素,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HRCT上的解剖变异(如乳突气化类型、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前庭水管扩张等),并分析以上因素与测得面隐窝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面-壁距d1平均值为(4.21±0.69) mm,面-龛距d2平均值为(5.95±0.62)mm,面-龛角a平均值为(94.61±9.04)°,窝-龛距d3平均值为(6.46±0.63) mm,窝-龛角b平均值为(113.47±7.83)°.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乙状窦前移3个因素对面隐窝宽度d1有影响,前庭水管扩大对面神经相对圆窗龛的角度a和面隐窝相对圆窗龛的角度b有影响.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可以显示面神经隐窝的重要解剖关系,测量结果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操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治疗(附1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3例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乙状窦憩室伴发乙状窦骨质缺损患者接受乙状窦憩室回纳+骨壁重建术治疗,2例岩上窦憩室患者接受岩上窦憩室回纳+骨壁重建术治疗,2例乙状窦骨质菲薄患者接受乙状窦骨壁加强术治疗,2例颈静脉球窝高位患者接受鼓室探查术+下鼓室封闭术+外耳道成形术治疗.结果 13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见并发症.患者均进行术后随访,7例乙状窦憩室伴发乙状窦骨质缺损患者术后6例耳鸣缓解,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搏动性耳鸣;2例岩上窦憩室患者术后耳鸣均缓解;2例乙状窦骨质菲薄患者术后耳鸣均消失;2例颈静脉球窝高位患者术后1例耳鸣消失,1例耳鸣无改善.结论 憩室回纳+骨壁重建术对乙状窦憩室和岩上窦憩室患者疗效较好,乙状窦骨质菲薄患者可行乙状窦骨壁加强术治疗,颈静脉球窝高位患者手术治疗需谨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内淋巴囊分流术治疗颈静脉球憩室致类梅尼埃病样症状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颈静脉球憩室(JBD)是颈静脉顶端在岩骨内向前、向内、向上扩展而形成,常突入内听道、后颅窝、后半规管之间的骨质疏松区.当颈静脉球憩室累及中耳时可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当其累及不同的内耳结构时,可导致听力下降、眩晕、耳胀满感等类梅尼埃病症状.前庭导水管和耳蜗导水管在内、外淋巴液的循环和压力平衡中有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