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细胞真皮基质和带蒂颊脂垫瓣修复颊部软组织缺损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比较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和带蒂颊脂垫瓣(PBFPF)修复颊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84例行颊黏膜缺损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ADM组和PBFPF组,每组42例.ADM组患者采用ADM修复,PBFPF组患者使用PBFPF修复.比较2组患者修复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测量并比较患者的最大开口度,记录患者的修复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后口腔颌面部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2组患者修复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吞咽功能、术后语言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M组与PBFPF组患者最大开口度组间比较、组间与时点的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FPF组中缺损面积为>13~20 cm2的患者修复有效率高于ADM组(P<0.05).PBFPF组患者的咀嚼功能优于ADM组(P<0.05).结论 PBFPF及ADM用于口腔黏膜组织缺损的修复各有优势,对于黏膜缺损面积较大(>13~20 cm2)的患者,PBFPF的修复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张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张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张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与面中部皮韧带三维构筑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与面中部皮韧带三维构筑的相关性。方法:(1)选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2具(男7例,女5例,年龄54~87岁),尸体头部经丙酮脱水、脱脂后,以环氧树脂全透明超薄层进行塑化与切片,使用Leica MZ8立体显微镜和Leica DFC295数码相机观察、分析制备的切片,观察面中部不同局部(面颊部、鼻部、眶睑部)的皮韧带三维构筑特点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面中部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患者均采用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修复缺损。应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检验分析皮瓣推进距离、皮瓣切取面积、皮瓣长宽比、缺损面积间的相关关系,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面中部不同部位皮瓣面积、皮瓣长宽比等的差异性。计量资料以 ± s或 M( Q1, Q3)表示。 结果:(1)解剖学研究显示,面部皮韧带走行方向与表情肌走行方向一致,其在上眼睑和上鼻翼鼻面角处的三维构筑具有差异性,上眼睑皮韧带顺眼睑方向走行,而上鼻翼处皮韧带朝鼻翼下方走行。(2)临床研究纳入18例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64.6±23.4)岁。术后18例患者皮瓣均存活,皮瓣面积为10.6(8.0,18.0) cm 2,推进距离为2.8(2.0,4.0) cm。统计学分析显示,皮瓣推进距离与皮瓣切取面积( r=-0.71, P=0.022)和皮瓣长宽比( r=-0.58, P=0.012)均存在相关性,皮瓣长宽比与缺损面积无相关性( r=-0.23, P=0.365);面颊部、鼻部、眶睑部皮瓣的长宽比分别为2.1(1.9,2.3)、2.0(1.6,3.5)、3.5(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6.59, P=0.037)。 结论:局部穿支蒂推进皮瓣是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面中部不同部位的皮韧带构筑的差异会影响各部位皮瓣推进的难易程度等特性,可能是影响皮瓣设计时长宽比等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在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对6例行手术治疗的颊癌患者同期行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61.5岁。所有患者术前以彩色超声多普勒辅助皮瓣设计,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及血管的走行、层次和走向,在Scarpas筋膜层以上切取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并转移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观察皮瓣存活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腹壁浅动脉皮瓣面积5.0 cm×7.0 cm~7.0 cm×9.0 cm,皮瓣厚度0.5 cm~1.3 cm,平均0.8 cm,血管蒂长度6.0~9.0 cm。其中4例同时吻合腹壁浅静脉和伴行静脉,2例仅吻合腹壁浅静脉。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颊部外形良好,张口度正常,无明显臃肿,无需二期手术。供区创面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功能无损伤。结论: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供区损伤小、瘢痕隐蔽、颊部不臃肿,张口度恢复满意,是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吸收口腔修复膜用于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胶原蛋白类可吸收口腔修复膜修复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纳入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患者32例.缺损部位为唇部、舌、颊部、腭部、前庭沟及口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配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进行非劣效性实验.实验组采用胶原蛋白类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对照组采用脱细胞基质类口腔修复膜.分别在术后7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瘢痕形成率以及有无过敏、排斥、炎症反应.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口腔修复膜在术后都发生吸收降解,创面不断缩小.术后3个月创面愈合完全,留有少量瘢痕.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较高,瘢痕形成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都不引起过敏、排斥、炎症反应.结论 胶原蛋白类可吸收口腔修复膜能够促进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更快地修复,并且在修复过程中不引起过敏、排斥、炎症反应,修复后的瘢痕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面部美学分区的小范围清创法治疗注射美容导致皮下结节的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探讨面部注射美容导致皮下结节性病变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救治策略.方法:对2014年4月-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13例面部美容注射导致皮下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55岁,均有注射美容病史,皮下结节累及颞部、颊部、额部、鼻唇沟、颏部、鼻背部共24处,根据面部美学分区设计清创范围进行适度清创治疗.结果:13例患者经住院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4年,面部无组织缺损,保持正常面部外观,患者满意.结论:将美容注射导致的皮下结节按面部美学分区位设计手术清创范围,术中对病变周围组织损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不影响面部整体轮廓,患者易于接受,术后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唇红、面部皮肤颜色测量及其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在颌面部肿瘤和创伤造成的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中,赝复体仿真性至关重要.关于唇红等软组织颜色方面的研究却较少,面部皮肤和唇红颜色相关性的研究则更少.目的:采集人群唇红、面部皮肤的色度值数据,明确人群唇红、面部多个部位皮肤色度值范围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CM-700d分光测色计采集、测定202例志愿受试者唇红、面部皮肤色度值,测定结果用CIELAB表色系统来描述,以L*值代表着明度;a*值表示颜色从绿色(-a*)到红色(+a*)之间变化, b*值表示颜色从黄色(+b*)到蓝色(-b*)之间变化;分析唇红、颊部皮肤色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受试者202例人群中唇红的色度值L * 53.25±3.42,a * 11.19±1.70,b * 8.77±2.12;颊部皮肤色度值L * 61.87±3.59,a * 7.21±1.29,b * 12.98±1.64;②有牙颌人群中唇红L *值与唇红a *值呈负相关,与唇红b *值呈正相关,与颊部皮肤L *值呈正相关,与颊部皮肤a *值呈负相关;唇红a *值与颊部皮肤a *值呈正相关;唇红b *值与与颊部皮肤b *值呈正相关;颊部皮肤L *值与唇红b *值呈正相关,与颊部皮肤a *值呈负相关;颊部皮肤a *值与唇红b *值呈负相关,颊部皮肤a *值与颊部皮肤b *值呈负相关;③结果说明,通过此项研究初步得出唇红、面部皮肤色度值范围及其相关性,为赝复体制作及临床医生选色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颊部皮肤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面颊部由于其显露的部位以及相对有限的组织量,给重建修复带来了挑战.同时,作为面部最大的美学亚单位,颊部毗邻鼻、眼、唇、口等多个颜面部重要器官,在保证高质量缺损修复的同时,应确保周围器官的形态、功能不受影响.修复重建外科医师需要根据缺损的大小、层次、位置选择最优的修复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功能和美学效果.本文针对颊部皮肤缺损的不同修复方式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颊癌软组织缺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和前臂皮瓣修复颊癌软组织缺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42例颊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20例,前臂皮瓣修复缺损22例.患者在术后至少12个月时复诊,自行填写完成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及医学结局研究短表36条,并进行受区张口度、语音清晰度、吞咽功能评估.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受区张口度、语音清晰度、吞咽功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与前臂皮瓣比较,肩膀、外貌、情感角色及社会功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与前臂皮瓣均为修复颊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薄型股前外侧皮瓣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建议行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颊癌软组织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游离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颊部洞穿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颊部洞穿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4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男31例,女11例;年龄31~68岁,平均44.5岁.口颊黏膜鳞癌28例,颊部皮肤基底细胞癌10例,牙龈鳞癌3例,腮腺复发导管癌1例.病程1~24个月,平均13.5个月.肿瘤根治性切除后遗留缺损范围为6.0 cm×4.5 cm~9.0 cm×7.0 cm;均为颊部洞穿缺损.设计并切取游离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内黏膜及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 5 cm~10 cm×8 cm .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手术时间4.5~7.5 h,平均5.5 h .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对颊面部外形满意,张口度为3~5 cm,语言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随访期间,3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游离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设计切取灵活,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颊部洞穿缺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