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2020年7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19例,创面缺损面积为3.8 cm×1.5 cm~5.8 cm×3.0 cm,均伴指骨、肌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4.0 cm×1.8 cm~6.0 cm×3.3 cm。根据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以腓动脉穿支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长、宽均比缺损创面大0.2~0.3 cm,皮瓣在深筋膜浅层切取,切取穿支血管长2.0~3.0 cm。在显微镜下将皮瓣大部分脂肪组织剔除,保护好脂肪组织间微小动脉。将皮瓣覆盖手指缺损创面,皮瓣穿支动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与受区指背静脉吻合,皮瓣内的皮神经和指背神经缝接,皮瓣供区直接拉拢间断缝合。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感觉及皮瓣供区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1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皮瓣感觉恢复到S 4 4例,S 3 9例,S 2 6例,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手功能恢复评价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结果优18例、良1例。 结论: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外形良好,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期修薄整形手术,治疗效果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内踝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宁波市第九医院共收治5例男性踝部外伤患者,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右侧3例,左侧2例。病因:交通伤2例、压砸伤3例。其中4例合并骨折,1例合并钢板和骨外露,2例合并局部感染,1例皮肤撕脱伤。术前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4.0 cm×6.0 cm。清创后设计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术中于深筋膜浅层 长屈肌和趾长屈肌间寻找目标穿支,充分显露穿支蒂部,保留蒂部长度≥2 cm并携带少量筋膜组织。在深筋膜浅层完全切取皮瓣后旋转皮瓣拟覆盖创面,确认皮瓣血供良好后与创面疏松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常规补液、抗感染、抗痉挛、抗血栓形成治疗,踝关节中立位抬高并以石膏制动,监测皮瓣的温度、颜色、张力和返流情况,并逐步进行康复锻炼。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 结果:5例皮瓣均成活,穿支点距内踝5.5~8.5 cm,切取皮瓣面积:4.0 cm×6.5 cm~4.0 cm×10.0 cm,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个月,无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瘢痕增生,与局部皮肤性状相近,踝关节活动可,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具有操作简便,软组织性状相近,血供稳定可靠,供受区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止血带控制再灌注增强红外热成像术辅助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止血带控制再灌注增强红外热成像术(TRAIRT)定位优势穿支辅助设计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利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于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麻醉后采用TRAIRT定位优势穿支辅助皮瓣设计,在TRAIRT视频中,选择"出现早、亮度高、扩展快"的热点标记为优势穿支。术中按照设计好的标记点切取皮瓣转移至受区覆盖缺损创面,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固定,再依次行血管端端吻合。供区依据创面宽度予直接缝合或缝合后以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观察皮瓣供、受区情况,记录患者满意度。穿支血管定位准确性以术中发现的穿支血管实际位置为金标准,将TRAIRT与CDU探查的穿支位置与金标准比较,距离小于10 mm被认为定位准确(阳性)。分别计算2种方法定位穿支血管的敏感度(定位准确穿支数/术中实际穿支数×100%)和阳性预测值(定位准确穿支数/定位穿支总数×100%),用百分数表示,采用配对 χ2检验比较2种方法探测穿支的敏感度;使用Kappa系数分析2种方法探测穿支血管的一致性。记录TRAIRT和CDU探测穿支时间,用 ± 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1~70岁,平均43岁;创面位于前臂5例,腕部2例,手部16例;创面面积为4.5 cm×5.5 cm~6.5 cm×12.0 cm;术中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6.0 cm~7.0 cm×13.0 cm。术后22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浅层坏死,经反复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均愈合良好,一期缝合20例,大部分缝合后移植全厚皮片修复3例。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8.4个月。皮瓣无臃肿,无肿胀及磨损,质地、颜色与小腿内侧皮肤相似,皮瓣供、受区瘢痕不明显。患者对皮瓣供、受区恢复均表示满意。23例患者中,TRAIRT共发现49条穿支,CDU发现50条穿支,术中发现53条穿支。TRAIRT与CDU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探测的敏感度分别为88.7%(47/53)和90.6%(48/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9%(47/49)和96.0%(48/50);Kappa系数为0.89,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TRAIRT对穿支探测所需时间明显短于CD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2±2.02) min vs. (17.87±2.49) min, P<0.01]。 结论:采用TRAIRT探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与CDU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辅助设计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且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经济、无创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泳裤供区"理念的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泳裤供区"理念下的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SCIP)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6月-2019年3月,共收治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均行游离SCIP进行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组织缺损部位:手部10例,前臂4例,小腿4例,足部2例。创面面积7.3 cm×5.6 cm~16.3 cm×7.7 cm。患者术前常规行CTA及高频CDU检查,辅助定位穿支血管位置及旋髂浅动脉(SCIA)浅支及深支走行情况。术中结合透光试验判断优势支,其中18例以SCIA浅支为优势支,在Scarpa筋膜浅层切取皮瓣,2例以SCIA深支为优势支,在深筋膜浅层切取皮瓣。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20例皮瓣术后均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顺利成活。术后均定期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受区皮瓣外形及质地均良好,与患肢周围健康组织大致相似,同时患肢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供区仅留1条线形瘢痕。结论:基于"泳裤供区"理念切取的SCIP皮瓣质地柔软,厚度适中,且供区隐匿,患者穿着泳裤可直接覆盖供区术后瘢痕,符合现阶段供区损伤最小化的理念,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浅筋膜浅层和深层切取中小面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对供区瘢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在浅筋膜浅层平面切取中、小面积ALTPF的可行性,并对比在浅层和深层切取皮瓣对供区瘢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31例四肢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均采用ALTPF修复,创面大小5.0 cm×3.5 cm~17.0 cm× 6.0 cm,皮瓣大小6.0 cm×4.0 cm~20.0 cm×6.0 cm,其中皮瓣在浅筋膜浅层平面切取15例(改良组),在浅筋膜深层平面切取16例(传统组)。皮瓣供区均采用"遵义缝合法"直接缝合。随访观察大腿周径差,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外观,并记录瘢痕宽度。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术后2~3周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0.7个月。供区创缘无缺血坏死,双侧大腿周径差在改良组[(0.10±0.40)cm]与传统组[(0.03±0.3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5, P>0.05);改良组较传统组的VSS分值低[两组分别为(2.00±1.46)分和(3.06±1.61)分, t=2.132, P=0.039],瘢痕最宽宽度更小[两组分别为(6.67±3.85) cm和(16.06±6.63) cm), t=2.807, 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浅筋膜浅层平面切取中小面积ALTPF可降低供区瘢痕的宽度,改善修复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各种原因所致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术前使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测定并标记颜面部主干源血管区域及穿支浅出点的位置;术中根据创面大小、周围皮肤松弛度,以及创面远端至所选择的穿支皮瓣蒂的距离,并参考郎格氏线,设计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角形穿支皮瓣头端约等于缺损宽度、长约为缺损宽度的3.0~3.5倍。切开皮瓣远端,紧贴浅表肌腱膜系统浅层,由近及远锐、钝性分离,形成较大的穿支蒂皮瓣,保留皮下穿支周围少量纤维组织蒂,将皮瓣旋转推进无张力覆盖、修复受区缺损创面,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或稍作松解后闭合。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瘢痕情况及有无相关恶性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结果:共选择9例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5~81岁,平均58岁。皮瓣面积10.0 cm×6.0 cm~14.0 cm×7.0 cm。9例患者皮瓣均存活,切口一期愈合。经3~24个月随访,未见癌肿复发、明显瘢痕、皮瓣臃肿或后遗面部畸形等并发症,美学亚单位结构及功能满意。结论: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用于修复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设计简单、切取方便、血运丰富,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一致,切口瘢痕多可隐藏在自然郎格氏线中,形态和功能满意,尤其适用于面部皮肤松弛的中老年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可吸收口腔修复膜用于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胶原蛋白类可吸收口腔修复膜修复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纳入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患者32例.缺损部位为唇部、舌、颊部、腭部、前庭沟及口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配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进行非劣效性实验.实验组采用胶原蛋白类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对照组采用脱细胞基质类口腔修复膜.分别在术后7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瘢痕形成率以及有无过敏、排斥、炎症反应.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口腔修复膜在术后都发生吸收降解,创面不断缩小.术后3个月创面愈合完全,留有少量瘢痕.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较高,瘢痕形成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都不引起过敏、排斥、炎症反应.结论 胶原蛋白类可吸收口腔修复膜能够促进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更快地修复,并且在修复过程中不引起过敏、排斥、炎症反应,修复后的瘢痕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颈侧扩张皮瓣联合乳突区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颈侧扩张皮瓣联合乳突区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一期手术:将1枚200~600 ml的扩张器埋置于颈侧皮下、颈阔肌浅层,经2~3个月注水扩张形成扩张皮瓣.二期手术:以颈前部为蒂形成颈侧扩张皮瓣与耳后乳突区皮瓣的联合皮瓣,旋转修复侧面部创面.结果 2009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临床应用12例,扩张皮瓣面积为6 cm×12 cm~7 cm×15 cm,蒂部宽度6~7 cm.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平均10个月,2例皮瓣尖端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积极换药1周,最终对皮瓣成活无影响,其余皮瓣均一期愈合,修复区外观和功能得到矫正,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以颈前部为蒂的颈侧扩张皮瓣联合乳突区皮瓣,具有充足的皮肤软组织量和良好的血供,可以较好地修复侧面部皮肤缺损,且对供区影响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膝髌骨骨折伴表面纤维带损伤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61岁,因不慎摔倒,左膝着地,伤后左膝肿痛,活动受限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左膝关节稍肿胀,左髌骨前方皮肤组织缺损未见皮下瘀斑,皮温稍高;髌前区局部压痛、叩击痛阳性,浮髌试验阳性;无骨摩擦感,无反常运动,主被动活动受限. X线检查:侧位片示左侧髌骨下极骨折,骨折端分离移位明显,髌股骨间隙稍增宽,周围软组织稍肿胀. 超声检查:左膝髌骨连续性中断,断端分离约10 mm,断端中间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内可见散在斑状强回声,后方声影不明显;髌骨表面纤维带水肿增厚,结构紊乱,浅层连续性完整,深层连续性中断;髌内外支持带水肿增厚,回声增强,未见明显撕裂,髌腱松弛,未见明显肿胀及撕裂(图1).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示:局限性低回声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左侧髌骨骨折移位并血肿形成,髌骨表面纤维带不完全撕裂.后行手术治疗,患者取左膝正中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和浅深筋膜,分离显露骨折,见左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分离移位明显,骨折端和左膝关节腔内见大量凝血块,髌腱膜于骨折处横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桥式交腿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蒂部改良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九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桥式交腿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蒂部改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选取复杂的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8~57岁,平均43.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机器伤1例,重物压砸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合并血管长段损伤3例;小腿完全离断伤1例;合并骨缺损的2例.软组织缺损的面积4.0 cm×8.0 cm~16.0 cm×28.0 cm.将修复这类损伤所采用的桥式交腿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蒂部均进行改良:将健侧胫后动脉的穿支皮瓣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舌状瓣瓦合.术后断蒂时间3~5周,病程5~9周.结果 本组9例全部成功,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均成活,无感染,修复的创面一期愈合.形成皮桥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成活良好,其供区均可直接缝合并一期愈合,有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上舌形瓣的远端有约1.0 cm长浅层发黑坏死,但未见影响血管的通畅,皮瓣断蒂时行切除.结论 桥式交腿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蒂部经改良后具有健侧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形成皮桥的一面)的供区可直接缝合,避免了再取皮植皮的手术过程,外观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