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呼吸道菌群失调与肺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菌群失调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肠道菌群与结肠癌,口腔菌群与口腔肿瘤。肺癌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来研究发现下呼吸道菌群可能通过改变肺部炎症、免疫、代谢微环境等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本综述就下呼吸道菌群失调与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近年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探索肺癌诊治新策略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价值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分析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价值,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32例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患者,均因常规保守治疗止血效果不理想而接受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其中男性和女性各16例,年龄(60.6±13.6)岁(34~88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与影像学检查,计算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技术成功率、即时口腔出血成功控制率、血压、血红蛋白、术后并发症及口腔出血复发率。结果显示,患者急诊血管内栓塞技术成功率及即时口腔出血控制成功率均为100%(32/32);13%(4/32)患者复发口腔出血。术后所有患者的失血性休克症状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24 h,34%(11/32)患者出现局部肿胀感,22%(7/32)的患者间断性局部疼痛,术后2~5 d肿胀、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术后1周,9%(3/32)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失明、脑血管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12个月,8例患者死亡,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进展与转移(4例)、心功能衰竭(2例)、重度肺炎(1例)和口腔出血复发导致的呼吸衰竭(1例)。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显著、可重复操作、出血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用于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治疗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是来源于外周神经干或神经鞘分化的具有侵袭性的组织恶性肿瘤,临床上较少见.本文报告1例我科近期收治的口腔颌面颈部MPNST病例.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该疾病的生长方式、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及预后.MPNST作为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肿瘤,其手术方式的设计、切除范围大小及术后是否进一步行放化疗等决定了该病的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的应用解剖及其在修复口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较大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对8具经10%甲醛固定的中国成年人标本行股前外侧区域的解剖,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解剖图片进行分析。对2020年3月-2022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切除术后缺损面积3.0 cm×6.0 cm~5.0 cm×10.0 cm。其中应用股直肌瓣10例、股前外侧肌瓣8例、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联合肌瓣1例,切取肌瓣面积4.0 cm×8.0 cm~6.0 cm×11.0 cm。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制备的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血管蒂长度分别为(63.4±12.9)mm和(112.5±19.6)mm,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外径分别为(2.92±0.72)mm、(1.88±0.23)mm和(2.29±0.43)mm。本组门诊随访时间为7~32个月,平均17.5个月;17例完全成活,术后5周股直肌瓣完全黏膜化,余2例股直肌瓣完全坏死,1例改为舌瓣修复,另1例术后放疗过程中坏死,清创后多次换药愈合;供区无术后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并发症。结论: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血管的外径和血管蒂长度满足颌面部缺损修复的需要,两种肌瓣制备简单,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较大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唾液腺伴胸腺样分化的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唾液腺伴胸腺样分化的癌(CASTLE)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并筛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满足唾液腺CASTLE诊断的病例。共收集7例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1~70岁。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镜下表现、免疫组化、预后等特点。结果:7例唾液腺CASTLE均位于腮腺;病史1个月~1年,1例患者伴有面部麻木,1例偶有肿胀感;影像学上,4例考虑恶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待排。显微镜下,4例肿瘤累及周围腺体组织,所有肿瘤具有多少不一的淋巴组织背景,肿瘤细胞排列呈巢状,其中5例呈淋巴上皮癌样,2例呈鳞状细胞癌图像;淋巴上皮癌样肿瘤细胞除表达CD5外,还可表达CD117,呈鳞状细胞癌图像的病例局灶或部分表达CD117;所有病例均无EB病毒感染。6例有随访信息的患者均行术后放疗,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唾液腺CASTLE是一种少见的肿瘤,需与淋巴上皮癌和鳞状细胞癌鉴别,患者预后尚好,CD5在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与头颈癌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新诊断或既往诊断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患者罹患头颈癌的风险。方法:全部数据来源于TriNetX Analytics Network联合研究平台,共计纳入临床随访信息完整的研究对象13 094 188例,分为实验组(GPA患者20 663例)及对照组(非GPA患者13 073 525例)。记录2组患者在最初诊断为GPA的同时或之后罹患鼻腔/鼻咽、口腔、口咽和喉/下咽恶性肿瘤的患者,参与者的特征按各协变量[年龄、性别、种族、头颈部癌症(HNC)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并使用单向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相关的混杂变量,包括人乳头瘤病毒、烟草和酒精暴露,在分层队列之间进行了匹配。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2组患者患HNC的危险比( HR)和相应95%可信区间( CI),以评估GPA对HNC发生的影响。 结果:在GPA患者中,分别有22例(0.11%)、59例(0.29%)、15例(0.08%)和18例(0.09%)同时被诊断为鼻腔/鼻咽、口腔、口咽和喉部的恶性肿瘤。将GPA患者与标准化对照人群进行比较时,GPA患者发生鼻腔/鼻咽恶性肿瘤的风险至少高出2倍[ HR值(95% CI)=2.20(1.04,4.65), P<0.001]。 结论:本研究发现,GPA患者罹患鼻腔/鼻咽癌的风险在统计学上显著增加。但仍需要更多的大型人口数据调查来证实这些相关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 145名研究对象,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共确诊767例LOCPs,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 P=0.003),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 HR)值(95% 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 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 P=0.004),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 HR值(95% CI)为0.70(0.54~0.92)。 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且独立于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摄入中等辣度的辣食伴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LOCPs的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使用双膦酸盐患者进行规范化口腔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是一类抗骨吸收药物,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转移等骨疾病的治疗,其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发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临床表现为颌骨疼痛、骨面裸露、坏死等,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及全身健康。口腔诸多治疗均为侵入性操作,可能影响使用双膦酸盐患者的颌骨改建,引发MRONJ。对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进行口腔治疗时,应规避MRONJ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降低MRONJ的发生风险。本文就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如何进行规范化口腔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口腔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期重点号内容是肿瘤切除与修复。述评《迎接头颈外科功能修复时代的到来》介绍了头颈外科重建已经从早期的缺损创面封闭过渡到精准结构重建阶段,并开始走向功能重建,未来的皮瓣研究将致力于改善供区的功能保留和受区的器官功能重建等方面。《游离腹直肌肌皮瓣在晚期鼻窦癌手术切除术后颅面巨大和复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认为对于晚期鼻窦癌切除术后颅面巨大和复杂缺损,在充分评估肿瘤可切除性以及缺损性质和范围的基础上,采用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是一个理想的策略和方法。《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了38例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及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认为此皮瓣质地柔软,具有供区瘢痕隐蔽且供区功能损失小等优点适合用于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术后的肩功能评估》回顾性分析了56例应用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的病例资料,并对锁骨上皮瓣术后患者的肩功能状况进行评估,认为术后患者存有肩功能障碍,且与皮瓣的分型相关。《锁骨上岛状皮瓣在气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分析》通过总结10例应用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颈胸部肿瘤手术后气管缺损的临床资料,认为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气管缺损厚度合适,制取技术简单,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折叠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的疗效与分析》通过对39例采用折叠腓骨瓣进行修复的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为期2年的问卷评估,认为进行折叠腓骨瓣修复能够较好地满足语言和咀嚼功能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继续教育园地《头颈局部皮瓣“岛状”设计技术的推广应用》以胸大肌和锁骨上皮瓣为例,介绍了局部轴型皮瓣“岛状改良”的设计技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