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张后皮瓣治疗口周瘢痕的几种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皮瓣治疗口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应用扩张后皮瓣治疗的口周瘢痕病例资料。所采用扩张皮瓣包括:扩张后局部皮瓣、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扩张后颏下皮瓣和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手术一般分3期,包括一期扩张器置入、二期扩张皮瓣设计与转移、三期皮瓣延迟与断蒂。其中扩张后局部皮瓣修复无需断蒂,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修复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激光脱毛。术后观察转移皮瓣血运及存活情况,并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及功能。结果:共纳入47例口周瘢痕患者,男21例,女26例,年龄7~50岁,平均20岁。扩张后局部皮瓣治疗8例,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治疗25例,扩张后胸三角皮瓣联合扩张后局部皮瓣治疗3例,扩张后颏下皮瓣治疗5例,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治疗6例。术后随访3~108个月,平均57个月,所有患者口周瘢痕均获得修复,张口受限得以有效治疗,术后转移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外形满意。结论:扩张后皮瓣是治疗口周瘢痕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类预扩张皮瓣对面颈部亚单位病损的修复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4类预扩张皮瓣在面颈部不同亚单位病损修复中的方案及策略。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4类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493例,男207例,女286例,年龄5~42岁;面颈部瘢痕406例,色素病变87例。病损面积1 cm×1 cm~22 cm×18 cm。将面颈部划分为:面中区、面颊区、颈区、颏区、额区、颞区、眼周区、口周区共8个区域,根据面颈部亚单位病损区域特点,选择周围可扩张皮瓣:Ⅰ类扩张额部正中皮瓣修复面中区病损;Ⅱ类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睑裂水平以下面颊及口周区、颏颈区病损;Ⅲ类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区及颏区病损;Ⅳ类头部扩张皮瓣修复额区及颞区病损,转移皮瓣的多余毛发行激光脱毛治疗。对于跨亚单位的大面积病损,多个扩张皮瓣联合应用,观察各类预扩张皮瓣的修复效果。结果:本组共493例,埋置扩张器共572个,486例有效扩张患者顺利完成扩张皮瓣对面部亚单位病损切除后的修复与重建,其余7例因扩张器感染及外露致扩张失败。486例中Ⅰ类皮瓣43例;Ⅱ类皮瓣238例;Ⅲ类皮瓣61例;Ⅳ类皮瓣107例;Ⅰ+Ⅱ类组合皮瓣6例;Ⅱ+Ⅳ类组合皮瓣31例。扩张皮瓣面积1 cm×1 cm ~27 cm×18 cm,单一皮瓣中以胸三角扩张皮瓣修复面积最大,约22 cm×12 cm;组合皮瓣以Ⅱ和Ⅳ类扩张皮瓣修复面部、颞部病损范围更大,最大约为27 cm×18 cm。术后8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加压包扎及换药处理逐渐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所有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皮瓣颜色、厚度、质地均与原部位相近,瘢痕不明显,但转移至颈部的皮瓣边缘因活动及牵拉,有42例患者头部后仰时出现瘢痕挛缩带,平视时消失。结论:对于面颈部亚单位的病损,可采用面部及周围4类预扩张皮瓣的灵活应用及组合使用,可提供超大面积的薄层皮瓣,不仅血运好,而且组织质地、色泽与受区近似,是修复面颈部病损的良好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下咽肿瘤术后缺损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76岁;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分期:T2N1M0 1例、T2N2M0 1例、T3N1M0 3例、T4N1M0 1例;皮瓣大小3.5 cm×5 cm~5.0 cm×8 cm;累及食道入口修复2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皮瓣存活情况、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估吞咽功能和GRABS嗓音量表评估发音质量,观察肿瘤局部复发转移情况。结果:6例患者手术切取皮瓣顺利,术后获随访2~36个月。患者皮瓣全部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无咽漏,吞咽功能均恢复良好(GUSS评为0级1例、1级3例、2级2例)。5例不同程度恢复发音功能(GRBAS评分0分2例、1分2例、2分1例) ,1例全喉切除患者丧失发音功能。3例术后1~6个月拔除气管套管,1例全喉切除、2例放疗后喉部水肿患者至末次随访尚未拔除气管套管。1例术后6个月发现肺部转移,余5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皮瓣血供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咽喉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咽喉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7例行带蒂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的口咽癌(10例)和下咽癌(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40~70岁。口咽癌中扁桃体癌5例,其中4例行颈-口联合入路扁桃体癌扩大切除术,1例行下颌骨裂开扁桃体癌切除术,舌根癌5例均行经颈外舌骨入路舌根癌切除术;下咽癌中梨状窝癌16例,均行保留喉功能的部分下咽部分喉切除术,咽后壁癌1例行部分下咽切除术。分析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咽癌及下咽癌缺损的预后、吞咽功能和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1例下咽癌患者因局部复发死亡,1例下咽癌患者因食管癌死亡,1例下咽癌患者舌根复发带瘤生存,余24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和远处转移。估算2年生存率为92.9%,3年生存率为88.9%。术后并发症方面皮瓣坏死1例次,咽瘘1例次,皮下脂肪液化和积液2例次,淋巴瘘1例次。25例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为92.6%,其中下咽癌拔管率为16/17,口咽癌拔管率为9/10。25例成功拔除鼻饲管,完全经口进食率为92.6%。结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制备成功率高,修复口咽和下咽癌术后缺损能够很好的恢复吞咽和喉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化髂骨瓣与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血管化髂骨瓣和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的效果,为下颌骨成釉细胞瘤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18~45岁,平均33岁。患者分为髂骨皮瓣组28例和腓骨皮瓣组44例,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比较患者术后6、24个月生命质量差异。结果:72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OHIP-14显示:两组生理性疼痛在术后6、24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理不适、心理障碍分值在术后24个月时有所降低,但是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生理障碍、残障和社交障碍在术后24个月时分值明显降低,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髂骨瓣组 t=8.07、6.01、23.19,腓骨瓣组 t=6.56、4.27、13.01,均 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功能限制在术后24个月时两组分值均明显降低,髂骨组(17.68±3.44)与腓骨组(22.70±11.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 P<0.05)。 结论:建议下颌骨体部缺损患者选择髂骨皮瓣修复,对于缺损范围大或累及髁突和颏部的病变,选择腓骨皮瓣进行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MRIS”原则采用扩张皮瓣美学整复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为目标,探讨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整复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1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34例烧伤后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男13例、女21例,年龄12~54岁),其中单纯颏部受累者4例、单纯颈部受累者7例、颏部和颈部均受累者23例。瘢痕面积48~252 cm 2。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扩张皮瓣进行手术治疗,治疗遵循修复皮瓣色泽与厚度匹配(match)、亚单位美学特征重构(reconstruction)、按整形原则设计切口(incision)和预防手术切口瘢痕(scar)的“MRIS”原则。Ⅰ期埋置额定容量为80~400 mL长方形或肾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常规扩张至扩张器额定容量的3~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切取扩张皮瓣修复继发创面,将供瓣区直接缝合。记录扩张器的扩张倍数(计算平均值)、采用皮瓣类型、局部美学形态重构情况、术后切口外观与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观察的供受区情况。 结果:34例患者埋置扩张器的平均扩张倍数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3.82倍。3例患者采用单纯扩张局部带蒂皮瓣、19例患者采用单纯扩张肩胸部穿支带蒂皮瓣、10例患者采用扩张局部带蒂皮瓣联合扩张肩胸部穿支带蒂皮瓣、2例患者采用扩张局部带蒂皮瓣联合扩张胸廓内动脉第2肋间穿支游离皮瓣。瘢痕切除后,重构下唇形态和颏唇沟者10例、重构下颏突起和延长下颏长度者16例、重构颈颏角和下颌缘轮廓线者28例。手术切口较为隐蔽,多数位于颏部和颈部亚单位自然交界或转折处;颈部垂直方向切口呈Z字形或鱼尾状。34例患者术后扩张皮瓣均成活,其中8例患者扩张皮瓣术后1~3 d出现远端边缘或尖端少许坏死,换药后愈合。随访3~18个月,扩张皮瓣色泽、厚度与颏颈部皮肤差异小,颏颈部美学形态显著改善,手术切口瘢痕增生较轻。结论:基于“MRIS”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有利于提升手术质量,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折叠皮瓣在梨状窝癌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折叠皮瓣修复梨状窝癌手术部分喉及部分下咽缺损,并观察其喉功能重建及下咽梨状窝成形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收治,采用折叠岛状皮瓣修复的10例梨状窝癌病例,均为男性,年龄42~68岁。本组首选治疗方案均为手术治疗,颈淋巴清扫及气管切开后,行喉部分切除+下咽病变切除,取制备好的皮瓣进行折叠修复(9例选取颏下瓣,1例选取锁骨上皮瓣),重建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其中重点重建的结构是披裂、杓状会厌襞及梨状窝。随访并总结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术后喉与咽腔结构重建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无咽瘘发生。术后2周患者均正常经口进食,无明显呛咳;其中4例患者完成吞咽功能评估,无误吸或仅产生少量误吸。患者术后均行放疗。术后随访时间为5.4~41.4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死亡。喉镜示8例患者新喉口宽敞,满足拔管条件,其中7例患者已拔除气管套管,1例堵管观察中;2例患者因皮瓣较厚,新喉口略狭窄。患者术后均保留发音功能。结论:折叠岛状皮瓣可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可用于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颏下皮瓣动脉网构筑的显微外科解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为颏下皮瓣移植提供更精准的颏下动脉走行、分支、分布、动脉网构筑及皮瓣切取范围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采用36例成人头颈部新鲜标本制成血管铸型标本(72侧),向双侧颈外动脉内注入红色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填充剂,观测颏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和动脉网的构筑特点。结果:颏下动脉由面动脉距下颌骨下缘(1.50±0.50)cm处发出,起始处直径(1.50±0.85)(0.6~2.3)mm。颏下动脉主干长(5.5±0.5)cm,沿下颌骨下缘稍后方向前走行,沿途发出(9.0±3.0)(7~13)条分支,直径0.1~0.5 mm,主要分布于颏下区皮肤和浅筋膜。主干行至距下颌骨中线3.0 cm范围内分为升支、水平支和降支,升支1~5条,向上越过下颌骨下缘与下唇弓分支吻合,或参与构成下唇弓;水平支1~2条,向内又分为数支与对侧分支吻合;降支1~3条,行向后下方,与舌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吻合。在颏下区,颏下动脉各分支间及与周边动脉的分支间相互吻合,构筑成密集的1~3层颏下动脉网,主网区范围约7.0 cm×5.0 cm,网内主要血管直径0.1~0.2 mm。结论:颏下动脉主干较长,分支较多,分支间吻合丰富,构成密集的颏下动脉网,为颏下皮瓣提供了足够的蒂长、丰富的血供和切取面积,该皮瓣既可进行游离移植,也可转位移植。颏下皮瓣最佳切取部位为动脉网近中线区,切取面积以7.0 cm×5.0 cm为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晚期下咽癌的手术治疗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下咽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1例晚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放化疗后复发3例,手术治疗后复发4例,手术+放化疗后复发3例,下咽癌合并食管癌3例,Ⅳ期下咽癌8例。3例行胃代食道修复,4例行游离空肠代食道修复,2例取大隐静脉移植代颈内动脉,1例人造血管代颈内动脉,5例行转移胸大肌皮瓣修复,2例行转移颏下岛状皮瓣修复。21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存质量头颈肿瘤专用量表(EORTC QLQ-H&N35)进行评分,比较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术前生存质量评分为(56.86±7.95)分,术后3个月为(50.93±7.91)分,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P<0.05)。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提高主要是头颈部位疼痛、吞咽功能、饮食情况、服用止痛药及留置鼻饲管5个方面的改善,术前评分分别为(7.58±1.56)分、(8.46±1.63)分、(7.94±0.43)分、(1.76±0.12)分和(1.86±0.28)分,术后3个月评分分别为(5.02±1.23)分、(6.28±1.58)分、(6.34±0.36)分、(1.12±0.08)分和(1.24±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局部晚期下咽癌灵活选用皮瓣修复仍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儿童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儿童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男性患儿,年龄4~12岁,其中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程度为Ⅱ度者10例、Ⅲ度者8例,均应用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手术分3期进行,Ⅰ期于额顶部埋置1个额定容量为300~500 mL的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扩张时间为4~6个月,总注射生理盐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1~3.0倍。Ⅱ期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皮瓣转移,其中皮瓣面积为18 cm×9 cm~23 cm×13 cm,瘢痕切除、挛缩松懈后继发创面面积为16 cm×8 cm~21 cm×11 cm。3~4周后行Ⅲ期皮瓣断蒂及蒂部复位。记录置入扩张器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皮瓣血管蒂类型,Ⅱ期术后皮瓣存活及瘢痕整复情况。测量术前、术后1年颈部活动度和颈颏角,随访术后颈部外观、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3期手术,置入扩张器额定容量为300 mL者6例、400 mL者9例、500 mL者3例,注射生理盐水量630~1 500 mL。13例患儿皮瓣血管蒂类型为双蒂、5例患儿皮瓣血管蒂类型为单蒂。17例患儿皮瓣全部存活,颈部瘢痕切除、挛缩松解后继发创面均一次性整复;1例患儿单蒂皮瓣Ⅱ期术后远端血运欠佳,坏死长度约2.5 cm,术后10 d去除远端坏死组织,重新调整皮瓣位置后创面完全封闭。术后随访6个月~3年,18例患儿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得到矫正且未复发,皮瓣不臃肿、质地柔软,颏颈外观良好,术后1年颈部前屈活动度、后屈活动度、左侧屈活动度、右侧屈活动度和颈颏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t值分别为43.10、22.64、27.96、20.59、88.42, P<0.01)。额部供瓣区切口位于发际线内,瘢痕轻微且隐蔽。扩张器置入部位未观察到颅骨凹陷等并发症,患儿家属对整复效果满意。 结论:采用额顶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整复儿童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能够明显改善颈部外观和功能,术后瘢痕挛缩不易复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整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