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瘤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瘤均未见瘤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眶区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及动脉等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具(16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额颞眶颧入路行弧形切口逐层显露颅眶区解剖,观察颅眶交界区解剖结构、测量眶上裂相关数据;观察眼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并测量经眶上裂进入眼眶的神经直径。结果:颅眶交界区位于前床突下方,视神经管沟通颅内与眼眶,眶上裂连接眼眶和中颅窝,8具尸头标本的眶上裂外侧缘、内侧缘、上缘长度分别为(18.4±6.2)mm、(7.7±1.6)mm、(16.4±5.6)mm,左、右侧眶上裂宽度分别为(3.64±0.86)mm、(3.69±0.88)mm。眶壁由额骨、颧骨、筛骨、泪骨、蝶骨、腭骨和上颌骨7块骨性结构构成;眼眶处存在顶壁、底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除内侧壁外,其他各壁的骨性结构呈对称排列。眼眶肌肉由上睑提肌、上斜肌、下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7条肌肉构成。眼眶内神经主要由视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的3个分支(额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上、下支)共7根神经构成;除视神经由视神经管进入眼眶外,其他6根神经的7个分支均由眶上裂进入眼眶,依上述次序直径分别为(0.86±0.42)mm、(1.51±0.53)mm、(0.71±0.36)mm、(0.82±0.47)mm、(1.23±0.41)mm、(1.29±0.48)mm、(1.82±0.48)mm。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同视神经一起由视神经管入眶,8具标本中共观察到16支眼动脉,其中1具为双干眼动脉,其上、下干的距离为11.2 mm;其余7具均为单干眼动脉,并根据其在眼动脉眶内走行中的眼动脉角和眼动脉弯将眼动脉眶内段依次分为3段。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位置关系基本固定。结论:颅眶区域解剖复杂,空间狭小,熟悉该区域显微解剖及其位置关系,有利于临床医生在外科手术中对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尤其存在双干眼动脉时对其下干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前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路46例,眶颧入路15例。通过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通过临床随访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级)98例(67.6%),肿瘤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或单纯减压(Simpson Ⅴ级)47例(32.4%)。1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7.6±5.2)年。术前视力下降的62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32例(51.6%),无变化25例(40.3%),下降5例(8.1%)。随访期间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8%(3/78),未全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比率为23.3%(10/4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侵袭程度及术前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 OR=3.21,95% CI:1.05~10.39, P<0.01)、肿瘤对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侵袭程度( OR=7.25,95% CI:2.35~21.64, P<0.01)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3 cm及肿瘤未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分别为74.8%(89/119)和82.8%(72/87)。 结论:对于前床突脑膜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且复发率低。最大径≤3 cm以及仅部分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前床突脑膜瘤更易获得全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行面部注射填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根据面部血管的解剖,探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辅助下进行面部注射填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美容二中心收治要求面部填充患者142例,男11例,女131例,年龄17~68岁,平均39.7岁。根据患者意愿分别用自体脂肪或透明质酸进行面部注射填充,多普勒彩超辅助下,助手以手指对眶部特定血管进行加压按压,使动脉暂时性压闭,以钝针边退边注射,待注射完成时再松开手指。结果:自体脂肪组填充治疗54例,透明质酸组填充治疗88例,填充部位包括额部、颞部、眉间、鼻部、泪沟、鼻唇沟、颧颊部、颏部及唇部等,注射部位形态改善满意,达到面部年轻化的改善效果,无1例发生血管栓塞,其中9例接受2~3次脂肪填充。术后随访1~6个月,早期肿胀、瘀斑,在7 d左右明显好转。面部脂肪填充患者术后早期存在局部肿块情况,1个月左右缓解无明显硬结形成。结论:彩超辅助下以手指用力按压眶部特定血管,方法简单易行,对患者无附加伤害,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4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4例,余15例均为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及其与后床突的关系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10例采用经额眶颧入路,5例采用经翼点入路,4例采用经颞下入路。术中采用吲哚箐绿荧光造影观察手术夹闭的效果,术后次日行CT血管成像复查;术后6个月开始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9例患者中,动脉瘤完全夹闭17例,动脉瘤包裹加固2例。术后6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因小脑梗死导致眩晕和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偏瘫,1例昏迷。其中3例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2个月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0±8.1)个月(6~50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37 d因肺部感染死亡。18例患者6个月随访时的mRS 0~1分10例,2分3例,3分3例,4分2例。结论:开颅夹闭手术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根据动脉瘤的具体形态学特征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鼻颅底外科,包括1篇述评和4篇论著共5篇文章。述评《内镜颅底外科团队:未来颅底疾病治疗的主力军》从内镜颅底手术的适应证、手术设备准备、手术技术的完善、出血的处理、颅底修补方法以及内镜下颅底手术的优势与不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著《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对42例前颅底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得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可行,预后较好;肿瘤残留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这一结论。《颅底颈内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一文指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的可能,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一文分析了7例鼻咽癌放疗后软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指出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一文对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动脉及内眦动脉走行层次的解剖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面动脉在眶上切迹及角前切迹之间的走行层次,为临床面部注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5具成人尸头(10侧)进行解剖研究.每个尸头分别过眶上切迹、内眦、鼻翼最高点、鼻翼下点、口角、下颌缘角前切迹做面中线的垂线,出现面动脉层次变化区域时,再临时划分平行线,记录每一水平线以及相邻线与线之间动脉所在层次.结果 在眶上切迹(包括眶上切迹处)及内眦(包括内眦处)之间面动脉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层.在内眦及鼻翼最高点之间的中上1/3段动脉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层,下1/3段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深面脂肪浅层或浅表肌腱膜系统(SMAS)下脂肪层.过鼻翼最高点处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中层.在鼻翼最高点及鼻翼下点之间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深层.在鼻下点处主要位于颧小肌、颧大肌深面脂肪层.在鼻下点及口角之间中上1/3段主要走行在颧小肌、颧大肌深面脂肪层(由浅至深),在下1/3段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深层.在口角外侧点主要走行在无表情肌覆盖的SMAS下脂肪深层或颈阔肌深面脂肪层.结论 初步明确了从眶上切迹及角前切迹之间面动脉各段的走行层次.为临床注射透明质酸时提供参考,避免出现血管栓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伽玛刀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伽玛刀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者30例,额下入路者5例,额颞眶颧入路者4例,复发的5例及未全切的8例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及SimpsonⅡ级)率为69.2%(27/39),次全切(SimpsonⅢ级)率为20.5%(8/39),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率为10.3%(4/39).复发6例,其中5例接受伽玛刀治疗,控制率为60%(3例),SimpsonⅢ级+Ⅳ级切除12例,其中8例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肿瘤控制率为75%(6例).随访4个月~8年,平均45个月,预后优良32例,一般4例,差3例,死亡1例.术前视力视野障碍的21例患者有7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9例无明显变化,5例恶化,术前偏瘫或偏侧感觉障碍的7例患者中6例术后有改善,1例加重,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6例患者有1例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3例恶化.术后新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6例,意识障碍3例,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语言功能障碍1例,精神异常1例,嗅觉丧失1例.结论: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能否全切与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瘤周水肿程度、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等的关系有关;术中CUSA与等离子刀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伽玛刀是处理肿瘤术后残余或复发的安全有效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57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9):对照组(C组)、头皮神经阻滞组(B组)和切口浸润麻醉组(I组).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后,B组采用0.75%罗哌卡因行双侧眶上神经(2 ml)、滑车上神经(2 ml)、颧颞神经(2 ml)、耳颞神经(2 ml)、枕大神经(3 ml)、枕小神经(3 ml)及第三枕神经(1 ml)阻滞;I组采用0.75%罗哌卡因15 ml行切口浸润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BIS值40~60,MAP和HR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行超前镇痛.术后48 h内若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2 mg行补救镇痛,必要时可重复给予(给药间隔时间>15 min).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和术后3、12、24、48、72 h时,抽取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记录术后羟考酮首次使用时间和术后48 h内羟考酮用量;记录术后发热、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局麻药中毒、皮下血肿、头皮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尼卡地平使用率降低,术后3 h时血清IL-6浓度降低,术后12 h时血清CRP浓度降低,术后12和24 h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羟考酮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I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与I组比较,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尼卡地平使用率降低,术后3 h时血清IL-6浓度降低,术后12 h时血清CRP浓度降低,术后12和24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羟考酮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相对于切口浸润麻醉而言,头皮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更有利于围术期炎症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颧眶动脉为蒂的眶周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颧眶动脉为蒂的眶周穿支皮瓣修复眼睑外翻及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对10具新鲜尸体予明胶氧化铅灌注后,行一次性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7.0进行快速体绘制及三维重建,观察颧眶动脉来源及穿支的分布规律等.(2)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应用颧眶动脉为蒂的眶周穿支皮瓣修复眼睑外翻及缺损患者18例,年龄28~75岁,男10例,女8例.切取皮瓣宽与缺损宽度相同,长为缺损长度的2~3倍,面积为0.3 cm×1.5 cm~2.0 cm×3.0 cm.结果 (1)颧眶动脉起源于颞浅动脉,向上约至耳前与外眦角连线中点位置,水平向外眦角延续,在眶外侧1 cm偏下方分为上、下睑动脉弓.(2)临床应用颧眶动脉为蒂的眶周穿支皮瓣修复眼睑外翻及缺损18例,皮瓣均成活,愈合良好,经1个月至2年随访,色泽、质地、外形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以颧眶动脉为蒂的眶周穿支皮瓣血供稳定可靠,且颞部供区的色泽、质地与受区相似,供区隐蔽可直接拉拢缝合,是修复睑外翻及睑缺损的较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