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门淋巴结清扫与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5年生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脾门淋巴结清扫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489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患者的资料。男性383例,女性106例,年龄≥65岁者225例,<65岁者264例。接受脾门淋巴结清扫270例(清扫组),未接受脾门淋巴结清扫219例(未清扫组)。组间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 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脾门清扫与术后总体生存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随访截至2021年4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8.0个月(范围:74.0~85.0个月),随访率为95.5%(467/489)。清扫组患者脾门淋巴结转移率为12.6%(34/270)。与未清扫组相比,清扫组年龄<65岁比例更高、术前合并症更少,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比例更高(χ 2∶5.644~6.744,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门淋巴结清扫是此类型AEG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 HR=0.68,95% CI:0.52~0.88, P=0.004),术前CA19-9、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辅助化疗和术后并发症亦是该类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 P值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iewert Ⅱ型患者中,清扫组与未清扫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相当(57.3%比53.7%,χ 2=3.031, P=0.805);Siewert Ⅲ型患者中,清扫组优于未清扫组(62.4%比39.2%,χ 2=17.983, P=0.006)。 结论:在腹腔镜手术经验成熟的中心,对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Ⅲ型AEG行脾门淋巴结清扫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治疗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患者表现出发病率、转移率、病死率高的特点。胃癌在手术、化疗、免疫疗法等多种治疗下,因高度异质性及转移复发率高,部分患者仍出现疾病复发、转移和预后不良。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性载荷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高效抗肿瘤药物,其高度靶向性和小分子化疗药物的强大杀伤作用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目前正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对不同靶点进行评估。文章主要综述了抗体-药物偶联物在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未来发展中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从历史到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当前,学界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关注度日渐升高。食管胃结合部跨越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相关学科对其定义和分型等基本问题普遍存在分歧。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总结各方观点,对食管胃结合部给出了全面的定义。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在概念上逐渐扩展为复杂的功能解剖区域,范围涵盖了远端食管至近端胃。食管胃结合部的静脉和淋巴管网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是该部位肿瘤侵袭和转移规律的重要解剖学基础。Nishi分型和Siewert分型的出现,推动了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研究的发展。Siewert分型获得广泛认可,被相继引入国际主要临床指南。目前一般建议,Siewert Ⅰ型和Ⅱ型肿瘤分期和治疗参照食管癌处理,Siewert Ⅲ型肿瘤参照胃癌处理。但日本食管癌和胃癌治疗指南中,对食管胃结合部癌仍使用Nishi分型。近期,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对当前相关领域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建议。只有回归基本的解剖学、生理学视角,加强多学科的沟通合作,借助新兴的生物信息学、数字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才有望走出传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和分期面临的困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归基础解剖探索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的困惑与争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在手术入路、清扫范围、切除范围等方面尚存在较多争议,对食管胃结合部范围的认知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该部位现有的解剖学阐述已无法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基于大量基础解剖和临床操作,食管胃结合部可能是由完整、单独的食管胃结合部膜所包裹的有独立解剖结构的移行组织,从黏膜下静脉分布入手,可以了解该区域组织移行变化的意义及其与临床操作的关系,根据这些解剖特点,可以对当前的争议进行合理的分析,期待与同道一起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可切除局部晚期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可切除局部晚期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T 3~4 N + M 0)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按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术前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辅助化疗+手术治疗+术后XELOX方案辅助化疗,46例]和未新辅助化疗组(手术治疗+术后XELOX方案辅助化疗,40例)。两组患者由同一组手术医师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D 2淋巴结清扫术或近端胃切除+D 2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和预后。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中部分缓解(PR)25例(54.3%),疾病稳定(SD)21例(45.7%),临床反应率54.3%(25/46),肿瘤控制率100.0%(46/46),临床降期率37.0%(17/46)。相比于未新辅助化疗组,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有更高的R 0切除率[100.0%(46/46)比80.0%(32/40), χ2=4.024, P=0.045]。依据肿瘤消退分级(TRG),新辅助化疗组的病理学完全缓解(TRG 0级)率为13.0%(6/46),病理学总缓解(TRG 1级+0级)率为56.5%(26/46)。术后病理学检查示,新辅助化疗组和未新辅助化疗组肿瘤长径、肿瘤脉管癌栓、神经浸润和病理学TN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在淋巴结总数、阳性淋巴结数、病理学T分期、N分期和标本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新辅助化疗组中,6例患者发生了3级不良反应,化疗被暂停或调整剂量;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三系下降;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食欲下降;无放化疗相关死亡发生。新辅助化疗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0个月(5~36个月),1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5%和52.4%;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个月(9~36个月),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0%和48.0%;12例患者肿瘤复发。未新辅助化疗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9个月(10~35个月),1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3%和30.0%;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个月(10~35个月),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0%和18.6%;14例患者肿瘤复发。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22, P=0.03),总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3.717, P>0.05)。 结论:术前采用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对可切除局部晚期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安全有效,肿瘤降期明显,可提高患者的R 0切除率和无瘤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赤峰市医院连续收入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组(PG组)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组(TG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病理、术后早期(≤30 d)及晚期(>30 d)并发症;并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营养状况(BMI、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及贫血指标(Hb、RBC)。结果:共收治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83例,符合手术62例,每组各31例,每组各出现1例失访,每组各30例,两组均无肿瘤复发及死亡患者。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术前合并疾病、术前营养状况及贫血指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G组首次排气时间、开始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G组[(3.0±0.7)d vs (4.2±0.7)d、(7.9±0.9)d vs (9.0±0.9)d、(13.3±1.1)d vs (14.6±0.9)d, P<0.05],而手术时间稍长[(252.0±36.9)min vs (225.8±31.1)min, P<0.05];PG组与TG组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1.7±81.0)ml vs (245.8±71.9)ml、(40.5±12.2)个vs (43.2±10.3)个, P>0.05]。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G组术后出现反流食管炎少于TG组( P<0.05)。术后3、6、12个月PG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TG组( P<0.05);术后3、6个月两组Hb、RBC均较术前降低,且PG组Hb、RBC高于TG组( P<0.05);而术后12个月PG组与TG组均无贫血。 结论: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在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期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腹打开左侧膈肌与传统胸腹联合手术入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经腹打开左侧膈肌与传统胸腹联合两种手术入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山西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治疗的59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经腹打开左侧膈肌组(30例)和胸腹联合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等。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总生存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长径、pT分期、pN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腹打开左侧膈肌组和胸腹联合组食管受侵长度分别为(3.5±1.1)cm、(3.7±1.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0, P=0.486)。与胸腹联合组相比,经腹打开左侧膈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胸管拔出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阳性淋巴结数、胸腔淋巴结清扫数和胸腔阳性淋巴结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腹打开左侧膈肌组和胸腹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3.3%(16/30)、72.4%(2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0, P=0.130),但胸腹联合组的肺部感染及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经腹打开左侧膈肌组(均 P<0.05)。经腹打开左侧膈肌组术后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63.3%,胸腹联合组分别为79.3%、62.1%,两组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934)。多因素分析显示,pT分期( HR=4.009,95% CI:1.851~8.683, P<0.001)、pN分期( HR=2.338,95% CI:1.435~3.811, P=0.001)为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对于食管受侵长度>3 cm的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经腹打开左侧膈肌入路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胸部并发症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且创伤轻,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复;pT、pN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67例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治愈性切除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7例病变中隆起型病变5例,浅表型病变59例,凹陷型病变3例。病变中位直径1.6(1.8)cm,中位手术时间60.0(56.0)min。整块切除率97.0%(65/67),完全切除率91.0%(61/67),治愈性切除率82.1%(55/67)。肿瘤最大径( OR=8.457,95% CI:1.227~58.302, P=0.030)及病理类型( OR=15.133,95% CI:1.518~150.870, P=0.021)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3例(4.5%)患者发生ESD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迟发出血,内镜下止血后好转;2例术后瘢痕狭窄,内镜引导下探条扩张后好转。58例随访患者中1例垂直切缘阳性且未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发现异时性早期胃癌,再次ESD切除。 结论: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操作前应对病变大小、边界、浸润深度进行准确评判,制定适宜的治疗方式及手术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ncRNA LINC00657在弥漫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lncRNA LINC00657在弥漫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INC00657在弥漫型AEG组织和肿瘤原代细胞(PDC)中的表达水平,并检测E-cadherin在AEG组织和PDC中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LINC00657的表达与患者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AEG组织中LINC00657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0.12)比(0.61±0.11), t=276.038, P<0.001]。在AEG组织和PDC中LINC00657均有高表达,而E-cadherin表达明显下调。LINC00657的表达与肿瘤直径、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807, P=0.003; χ2=11.983, P=0.001; χ2=10.612, P=0.001; χ2=14.125, P<0.001)。弥漫型AEG中LINC00657高表达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 P<0.01)。LINC00657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 r=-0.529, P<0.001)。 结论:在弥漫型AEG组织中LINC00657表达升高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并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癌近端胃切除联合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疗效评估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近端胃切除后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11家医疗中心就诊的338例近端胃切除后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65例,年龄(63±10)岁(范围:28~91岁)。其中管状胃食管吻合159例(管状胃组),空肠双通道重建107例(双通道组),食管胃双肌瓣技术吻合72例(双肌瓣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分级、术后营养状态,根据洛杉矶分级法对术后12个月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Visick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混合线性模型、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 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多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 结果:双肌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管状胃组和双通道组[(352±63)min比(221±66)min,(352±63)min比(234±61)min, P均 <0.01]。管状胃组、双肌瓣组、双通道组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7/159)、9.7%(7/72)、10.3%(11/107)(χ 2=3.51, P=0.173)。三种重建方式术后体重指数变化趋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78, P<0.01)。管状胃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体重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721 kg/m 2, P<0.01;均数差值:2.429 kg/m 2, P<0.01),双通道组术后12个月体重指数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319 kg/m 2, P=0.027)。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12个月双通道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12.9%(4/31),低于双肌瓣组的45.9%(17/37)(χ 2=8.63, P=0.003)。双肌瓣组术后Visick 2~4级不适症状的比例为10.4%(7/67),低于管状胃组的34.6%(27/78)(χ 2=11.70, P=0.018),但与双通道组的22.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肌瓣技术手术时间长于管状胃吻合及双通道重建,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双肌瓣技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优势相较于管状胃吻合更加明显。双通道重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低于双肌瓣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