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巨结肠再手术原因及预后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先天性巨结肠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后预后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Coe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1998年8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所有关于先天性巨结肠再手术及预后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再手术"。英文检索词包括:"Hirschsprung disease"、"congenital megacolon"and"redo"。将所有文献阅读后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并进行合并率的统计。结果:本研究纳入了7篇文献,将便秘、吻合口狭窄、各种直肠瘘、闸门综合征、拖出肠管扭转、反复难治性巨结肠相关性肠炎(Hirschsprung's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等作为再手术原因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相应效应模型,纳入患儿总数为188例。便秘导致再手术占比为61%(95% CI:43%~79%);吻合口狭窄导致再手术占比为11%(95% CI:5%~16%);各种直肠瘘导致再手术占比为28%(95% CI:3%~59%);闸门综合征导致再手术占比为12%(95% CI:5%~20%);拖出肠管扭转导致再手术占比为4%(95% CI:1%~8%);反复难治性HAEC导致再手术占比为4%(95% CI:1%~9%);而再手术后仍然存在失禁、便秘、污粪等并发症可能,其发生率约为20%(95% CI:5%~35%)。污粪发生率为8%(95% CI:3%~13%)。 结论:巨结肠患儿首次手术后有少数需再手术,便秘是再手术的主要原因,预后效果大多良好,再手术后便秘发生率下降,并发症以污粪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静脉引流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首通效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通过术前CT血管造影(CTA)评估的脑静脉引流情况与首通效应(FPE)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术治疗并完成术前CTA检查。使用皮质静脉显影评分(COVES)对基线CTA中脑静脉引流进行评估,根据首次机械取栓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将患者分为FPE组和非FPE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数据;将单因素分析中 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明确COVES评分和FPE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OVES评分对FPE的预测价值。 结果:研究共纳入143例患者,其中FPE组患者52例,非FPE组患者91例。与非FPE组患者比较,FPE组患者的COVES评分较高、脑静脉引流良好(COVES评分≥3分)患者的比例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小、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患者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和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等协变量后,COVES评分仍然和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FPE相关( OR=0.730,95% CI:0.567~0.940, P=0.015)。ROC曲线显示COVES评分联合其他因素(COVES评分+基线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模型预测FPE的曲线下面积为0.757(95% CI:0.672~0.841, P<0.001),对应的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78.0%。 结论: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良好的脑静脉引流是FPE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谵妄患儿出院1年内PICU再入院的全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危重儿童谵妄与院内病死率和致残率升高有关。谵妄对出院存活患儿的持续效应所知甚少。本研究主要目的为确定谵妄患儿1年内全因PICU再入院可能性是否高于无谵妄患儿。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一家城市学术医疗中心的三级监护综合PICU。对象:对所有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入院患儿进行入院编码。通过入院编码捕获所有PICU患儿出院1年内再入院资料。干预措施:所有PICU住院患儿均进行每日谵妄筛查。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1 145例编码患儿中,166(14.5%)例再入院至少1次。采用双变量分析比较出院1年内再入院患儿和未再入院患儿,结果表明复杂慢性疾病、疾病严重度升高、PICU住院时间延长、机械通气需求、年龄<6个月以及谵妄诊断均与再入院相关。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描述再入院的校正优势比。主要暴露变量为谵妄天数。控制混杂因素后,首次入院谵妄持续天数>2 d的危重患儿再入院可能性达两倍以上( OR=2.2,95% CI 1.1~4.4, P=0.023)。谵妄持续时间较长的患儿再入院几率增加证实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本研究队列中,谵妄持续时间是危重患儿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住院期间谵妄发生率降低是否可以减少PICU再入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时首通效应与NLR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时首通效应(FPE)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并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40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进入研究,根据首次取栓后血管是否完全再通将患者分为FPE组(186例)和非FPE组(220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手术相关数据,将单因素分析中 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明确影响FPE的独立因素;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项因素预测FPE的效能。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性别、侧支循环等级分布、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非FPE组患者相比,FPE组患者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明显升高,股动脉穿刺到再通时间明显缩短,血管再通比例、使用球囊导引导管比例明显升高,造影剂外渗比例、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死亡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 OR=0.686, 95%CI:1.131~3.491, P=0.017)、入院ASPECTS评分( OR=0.143, 95%CI:0.094~0.220, P<0.001)、NLR( OR=1.722, 95%CI:1.413~2.098, P<0.001)和PLR( OR=1.007, 95%CI:1.003~1.014, P<0.001)是影响FPE的独立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PLR、NLR及多因素联合(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PLR+NLR)预测FP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0.17、0.71、0.77、0.91;NLR在单因素预测FPE时效能最高,截断值为5.86时,特异性为83.3%,敏感性为62.3%。 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LR较高易导致机械取栓治疗时FPE失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首次再通效应对国产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基于3项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首次再通效应对采用国产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以及实现首次再通效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EDIRECT试验、Tonbridge试验、CAPTURE试验)中采用国产支架取栓治疗的223例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31例)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92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手术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是否获得首次再通效应[一次支架取栓实现闭塞血管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3级)],将患者分为首次再通效应组(69例)与非首次再通效应组(154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手术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筛选患者获得首次再通效应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例、房颤比例、责任闭塞血管为颈内动脉者比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患者的首次再通效应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 OR=0.459,95% CI:0.247~0.854, P=0.014)、首次再通效应( OR=2.485,95% CI:1.282~4.816, P=0.007)、入院时NIHSS评分( OR=0.894,95% CI:0.837~0.955, P=0.001)、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 OR=0.993,95% CI:0.987~0.999, P<0.001)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2)首次再通效应组股动脉穿刺至支架取栓完成时间明显低于非首次再通效应组,应用球囊导引导管(BGC)比例明显高于非首次再通效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BGC是首次再通效应的独立影响因素( OR=3.185,95% CI:1.494~6.791, P=0.003)。 结论:应用国产支架治疗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时实现首次再通效应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而应用BGC更有利于实现国产支架取栓的首次再通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早期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无效再通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EVT且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2b级]的ABAO患者,根据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有效再通组(0~3分)和无效再通组(4~6分)。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别评价该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8例(69.9%),年龄(64.2±11.8)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20分(四分位数间距12~26分)。40例(48.2%)患者无效再通。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BATMAN)评分、未实现首次通过效应、术后24 h时NIHSS评分和术后24 h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是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由这4项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95%置信区间0.831~0.964),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90.7%。模型的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亦具有显著的临床净获益。 结论:由入院时BATMAN评分、首次通过效应、术后24 h时NIHSS评分和术后24 h内NLR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实用性,可在EVT术后1 d时早期预测ABAO患者无效再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应用于急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心源性栓塞性大血管闭塞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比较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应用于急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和心源性栓塞性大血管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4月 2023年2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病因分为ICAS组和栓塞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和发病90 d后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率.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150例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最终入组69例,其中ICAS组28例,栓塞组41例;与栓塞组比较,ICAS组年龄较轻[(61.96±11.56)岁 vs(71.12±9.92)岁,P<0.001]、NIHSS 评分低[(16.65±6.14)分 vs(19.88±5.56)分,P=0.022]、心房颤动比例低(7.14%vs 68.29%,P<0.001)、侧支循环良好(39.29%vs 17.07%,P=0.027)、发病至入院时间更长[(353.75±187.54)min vs(261.32±185.88)min,P=0.047];2 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静脉溶栓、闭塞部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栓塞组比较,ICAS组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更长[(83.57±21.47)min vs(64.51±31.00)min,P=0.006],首次血管再通效应(率)低(10.71%vs 31.71%,P=0.042),Solumbra 技术次数较多[(1,2)次 vs(0,2.5)次,P=0.011],桥接 Solumbra 技术例数较多(78.57%vs 51.22%,P=0.021),补救性血管成形术(78.57%vs 2.44%,P<0.001)以及围手术期抗栓(89.28%vs 7.32%,P<0.001)比例更高;2组最终血管再通率、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率、恶性脑水肿、发病90 d后预后良好(mRS 0~2分)的比例和病死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应用于急性前循环ICAS和心源性栓塞性大血管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但前者手术时间较长,首次血管再通率较低、桥接Solumbra技术例数以及次数较多,因此可能更适合首选Solumbra技术,而心源性栓塞性病变先行ADAPT技术更合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脉冲短波促进烧伤患儿创面愈合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观察脉冲短波对上肢烧伤患儿创面的促愈合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40例上肢深二度烧伤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患儿从烧伤后采用常规换药联合脉冲短波治疗.记录患儿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再生上皮岛首次出现时间及首次再生上皮岛数目;采用eKare inSight 3D创面管理系统观察创面肉芽面积占比;采集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检查,观察2组患儿创面细菌阳性率;采用血流测量仪检测患儿创面血流灌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和再生上皮岛首次出现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创面肉芽组织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创面细菌感染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血流测量仪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创面在脉冲短波治疗后血流灌注量没有明显增加(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患儿创面血流灌注均呈升高的状态(P<0.05).结论 脉冲短波可通过促进创面坏死组织清除、肉芽组织再生而有效促进烧伤患儿创面的愈合速度,推测其机制可能与脉冲短波的非热效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总体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及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横断面研究,观察时间≥6个月,检索时间为1998年至2023年3月,通过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研究,并进行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通过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1篇文献,共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85 769名,其中9 102名发生献血不良反应.通过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总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2.65%[95%CI(2.04,3.45),P<0.000 1];亚组分析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2.63%[95%CI(1.94,3.58)]、2.32%[95%CI(1.29,4.16)]、4.10%[95%CI(1.90,8.83)],存在地域差异(P<0.000 1).不同献血不良反应程度报告发生率为:非重度3.62%[95%CI(2.69,4.86)]、重度0.28%[95%CI(0.18,0.45)].在不同单采仪器之间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也存在差异(P<0.000 1),为 Amicus 2.73%[95%CI(1.23,6.06)]、CS3000 系列 3.59%[95%CI(2.64,4.89)]、MCS+系列 3.42%[95%CI(2.23,5.25)]、Trima 4.86%[95%CI(3.08,7.66)]、其他组 1.71%[95%CI(0.15,20.02)].另外,不同性别间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女性4.80%[95%CI(3.05,7.55)]、男性为1.39%[(95%CI(0.90,2.15)],女性高于男性(P<0.000 1).≤30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30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之间献血不良反应分别为2.31%[95%CI(1.34,3.98)]和1.95%[95%CI(1.19,3.20)],无统计学差异(P>0.01).在不同献血史的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中,首次为2.16%[(95%CI(1.18,3.95)]、再次为1.12%[(95%CI(0.35,3.58)],首次献血高于再次(P<0.0001).不同采集治疗量之间单采献血不良反应为单份1.67%[95%CI(0.57,4.89)]、双份3.13%[95%CI(1.11,8.86)],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有必要统一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标准,了解和掌握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以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服务质量和保障献血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干旱及复水循环对苗期药用大黄叶片光合碳同化功能和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以三叶期药用大黄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实验考察其在不同干旱时间(首次干旱10 d,复水后第2次干旱25 d,再复水后第3次干旱40 d)、干旱梯度(正常供水、轻度、中度、重度干旱)及复水时间(复水第1、3天)条件下的生长指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响应特征,探讨植物在间歇性、季节性干旱带来的干湿交替土壤环境中的光合生理响应机制.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下,药用大黄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降低,根冠比显著增大,复水后生物量均有所回升.(2)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复水后均有所回升,且在10 d、25 d干旱后复水产生较强的补偿效应.(3)叶片气体交换参数(Pn、Ci、Gs、Tr、CE)及光合系统性能指数(PIabs、PItotal)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Ls在短期干旱胁迫下显著升高,而在干旱40 d先升高后下降;复水后,各指标产生与叶绿素含量相似的恢复趋势.(4)干旱胁迫下,叶片荧光参数(Fv/F.、Fv/Fm、qP)显著降低,Q(A)大量积累,OJIP曲线J相和I相显著升高;随着干旱时间延长,PSⅡ受到明显损害,重度干旱40 d后叶片NPQ几近于0;短期干旱后复水,大部分荧光参数能恢复至对照水平,干旱40 d后复水,大部分荧光参数、OJIP曲线J相和I相等无法恢复到对照水平.研究发现,药用大黄叶片在干旱胁迫下能通过热耗散等光保护机制来抵御胁迫带来的光伤害,但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及干旱时长延长,光系统电子传递速率受到严重抑制,光保护机制失效,反应中心失活;大黄叶片光合和荧光参数在短期干旱后复水能迅速恢复,并表现出补偿效应;部分生理指标在二次干旱25 d时表现出比初次干旱10 d更强的抗旱性和复水后的恢复能力,而长期且重度干旱会严重破坏叶片的光合器官,产生极强的光抑制和生长抑制使植株在复水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适当的苗期干旱锻炼能够增强药用大黄叶片光合作用和PSⅡ功能,提高其抗旱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