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共同性伴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1,男,5岁4个月,因"右眼突发内斜伴双眼复视2个月"于2021年3月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外伤史和全身病史。眼部检查示:双眼裸眼视力均1.0;1%阿托品凝胶散瞳验光:右眼+3.25 DS,左眼+3.25 DS/-0.50 DC×175°;双眼前节、眼底检查未见异常。主视眼为左眼。无代偿头位。角膜映光法:右眼注视=左眼注视,裸眼+30°;眼球运动正常。神经内科会诊及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未见异常。远视全矫戴镜后内斜视减轻但未完全矫正。诊断:双眼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2022年3月行斜视手术治疗,术前检查示:角膜映光法:裸眼+30°、戴镜+20°;同视机检查(10°画片):Ⅰ级斜视度裸眼+33°、戴镜+27°(自觉=他觉);Ⅱ级融合范围-2°~+4°;Ⅲ级立体视有。棱镜度检查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马氏杆三棱镜和Base-out(BO)恢复点3种方法 [1,2],使用等腰树脂三棱镜,当斜视度大于50 △时在患者双眼前分别放置三棱镜,此时棱镜度根据三棱镜分放双眼与实际棱镜度的换算表计算 [3]。远、近斜视度均依据BO恢复点,手术设计参照Wright增量公式 [4],即手术目标量为裸眼看近和戴镜看远斜视度的平均值,见表1。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无阻力。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检查见表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治疗小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治疗小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第一眼位小度数[≤10三棱镜度(PD)]垂直斜视的12例成年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8±8)岁,病程(15±7)个月。所有患者除外颅脑疾病和眼眶及眼外肌异常。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第一眼位斜视度数及双马氏杆试验测量主观旋转斜视角度。根据检查结果行鼻侧或颞侧上直肌或下直肌分级断腱术。观察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垂直斜视度数与旋转斜视角度的变化及垂直直肌断腱比例与垂直斜视矫正度数的关系。垂直斜视度数以 M( Q1, Q3)表示,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Friedman检验(Bonferroni校正)及线性拟合分析。 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7±3)个月。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为7.00(5.25,7.75)PD,术后第1天为1.00(1.00,2.00)PD,末次随访时为1.50(1.00,2.00)PD,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3)。患者术后旋转斜视角度无明显变化。线性拟合分析显示垂直直肌断腱比例为50%~90%可矫正5~8 PD的垂直斜视( R2=0.72; P<0.001)。 结论: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能够有效改善小度数垂直斜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马氏杆三棱镜和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分别以马氏杆三棱镜度和三棱镜交替遮盖(PACT)斜视度作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手术目标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斜视矫正术且随诊6个月以上的AACE病例34例,根据手术目标斜视量对应的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18例和马氏杆组16例。对照组将PACT斜视度作为手术目标量,马氏杆组术前增加马氏杆三棱镜度检查并作为手术目标量,2组均采用PACT测量术后斜视度。观察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斜视度、融合范围、近立体视等资料。手术成功标准为视远和视近斜视度均在-8.0~8.0 PD内,复视消失。采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马氏杆组术前检查显示马氏杆三棱镜度大于PACT斜视度[视远差值(6.0±3.9)PD;视近差值(6.6±2.4)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0, P<0.001; t=-11.08, P<0.001)。术后末次随诊时,马氏杆组视远、视近残余斜视度均小于对照组[(1.6±2.1)PD vs.(4.0±2.8)PD;(3.1±2.2)PD vs.(5.9±3.3)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5, P=0.010; t=2.87, P=0.007)。经1次手术成功者在对照组有14例(78%)、马氏杆组有15例(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马氏杆组术后融合范围分别比术前增加3.9°±3.6°和4.2°±2.5°,2组间术后融合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恢复中心凹立体视者在对照组有10例(63%),马氏杆组有10例(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PACT斜视度和马氏杆三棱镜度作为目标量的斜视手术均能有效改善AACE患者的眼位、融合功能和近立体视,但以马氏杆三棱镜度作为手术目标量术后残余斜视度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棱镜矫正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棱镜处方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棱镜矫治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引起复视的棱镜处方量.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所引起复视并进行棱镜矫正患者42例.方法 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引起复视的患者分别予以马氏杆、同视机、Von Graefe棱镜分离、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行斜视度检查;同时行聚散力测量;给患者试戴棱镜,以达到复视消除、无不适效果的处方量作为棱镜最终处方量.分析各测量结果与处方量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斜视度.结果 马氏杆测量患者平均斜视度(20.57±9.53)△;同视机测量(16.01±8.30)△;Von Graefe棱镜分离(15.95±7.07)△;三棱镜加交替遮盖(13.24±5.01)△;破裂点(5.17±4.20)△;回归点(9.14±5.76)△.棱镜处方量(6.92±3.49)△.马氏杆检查、同视机检查、Von Graefe棱镜分离、三棱镜加交替遮盖、破裂点、回归点与棱镜处方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96、0.546、0.647、0.408、0.831、0.708.结论 由聚散力测量眼球外转的破裂点与棱镜处方量相关性最大,可以以破裂点作为棱镜试戴的起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直肌转位术对垂直及旋转斜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上直肌转位术治疗眼球外展障碍疾病中对垂直及旋转斜视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眼球外展功能障碍而行上直肌转位到外直肌止端术16例进行分析,以同视机测量患者内斜视度,马氏杆加三棱镜法测量垂直斜视度,双马氏杆法检查主观旋转斜视度,以眼底照相法(黄斑-视盘夹角)客观评价眼球旋转.结果 水平斜视度由术前35.00° ±2.21°,矫正至术后2.19°±0.78°(t=12.776,P=0.000);眼球外展受限由术前-3.62±0.22矫正至-2.37±0.15(t=-7.319,P=0.000);内转受限由术前-0.06±0.06矫正至-2.12±0.15(t=10.688,P=0.000).垂直斜视度由术前0.69△ ±0.50△矫正至0.63△ ±0.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3,P=0.935).双马氏杆主观旋转斜视度由术前1.25° ±0.50°矫正至-0.69° ±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2,P=0.004);眼底照相客观旋转度由术前8.93° ±0.81°矫正至6.96° ±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9,P=0.018).结论 上直肌转位术治疗眼球外展功能障碍疾病,可矫正内斜、改善外展受限,恢复正前方一定范围的双眼单视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Ⅲ型的临床特点及三棱镜矫正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三棱镜矫正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Ⅲ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三棱镜矫正后三级视功能变化、稳定性及满意度.方法:自身对照研究.AACE III型所引起复视并进行棱镜矫正患者27例,初次戴棱镜时分别予以马氏杆、同视机、Von Graefe棱镜分离行斜视度检查;同时行同视机融合范围测量;给患者试戴棱镜,以复视消除、无不适的处方量作为棱镜最终处方量.随访时间2个月~2(0.7±0.5)年,再次测量患者各指标.分析戴棱镜前后各数值的变化量,并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Von Graefe棱镜分离法看远、看近斜视度分别为16.9△±7.0△、15.1△±7.5△;马氏杆测量看远、看近斜视度分别为22.6△±8.5△,16.3△±9.0△;同视机看远斜视度为18.0△±8.2△;同视机测量融合范围25.4°±8.8°;处方量6.4△±3.0△.看远棱镜分离斜视度、看近棱镜分离斜视度在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6,P=0.792;t=0.731,P=0.471);看远马氏杆斜视度、看近马氏杆斜视度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0,P=0.969;t=-0.587,P=0.562);看远同视机斜视度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3,P=0.606);融合范围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0,P=0.237);棱镜处方量配戴三棱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1.000).患者戴三棱镜前后均存在立体视,无明显变化.戴棱镜后患者复视消失,对配戴棱镜效果主观评价满意占11%,非常满意占89%.结论:AACEⅢ型具有发病年龄范围广、斜视度范围较大、伴有同侧复视、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融合功能和潜在的立体视功能的临床特点.三棱镜矫正是能消除复视,使患者有较好的满意度,不会对斜视程度、融合范围、立体视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棱镜矫正小角度后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的处方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小角度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引起复视的三棱镜矫正处方量及其相关性参数.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3月小角度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引起复视并接受三棱镜矫正的患者19例,分别予以Von Graefe棱镜分离、马氏杆、同视机行斜视度检查;三棱镜矫正以达到复视消除、可耐受的最小三棱镜度数作为最终处方量.对不同方法斜视度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垂直斜视度测量结果与处方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1)水平斜视度:Von Graefe棱镜分离(-0.74±1.99)△,马氏杆测量(-0.21±3.05)△,同视机测量(-0.73±4.03)△,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9,P=0.837);(2)垂直斜视度:Von Graefe棱镜分离(7.36±4.45)△,马氏杆测量(8.57±4.62)△,同视机测量(9.00±4.94)△,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3,P=0.540);(3)3种方法与处方量相关分析:棱镜处方量为(5.79±2.41)△.与棱镜处方量的线性相关关系分别为,Von Graefe棱镜分离(r=0.648,P=0.003)、马氏杆检查(r=0.613,P=0.005)、同视机(r=0.502,P=0.028),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棱镜处方量的差异,Von Graefe棱镜分离(Z=-1.746,P=0.081),无统计学意义,而马氏杆(Z=-3.066,P=0.002),同视机(Z=-2.976,P=0.003),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角度后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以Von Graefe棱镜分离法测量的垂直斜视度可以作为三棱镜试戴的参考值,水平斜视度在处方中可以忽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