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沃利单抗治疗晚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长获益后再发小细胞肺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1岁,因"腹胀、腹泻伴右下腹疼痛1个月"于2017年5月8日就诊。既往体健,吸烟史1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8年(平均100 ml/d),一妹妹有乳腺癌病史。初诊时腹部CT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7.29 ng/ml。5月21日行剖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腹腔淋巴结清扫+末段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结肠)黏液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及肠壁全层。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1(mutL protein homolog 1, MLH1)、减数分裂后分离增强蛋白2弱阳性,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2(mutS protein homolog 2, MSH2)、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6阴性,Ki-67指数约为70%,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5/17)。术后病理分期为T3N2aM0 ⅢB期。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在正常范围。6—12月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8个周期。末次化疗后3个月(2018年3月6日)常规复查腹部增强CT,见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转移不除外。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检查,示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转移(图1)。患者当时无特殊不适症状,未接受进一步治疗。2018年6月患者开始出现腰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体重减轻,口服阿片类止痛药物症状缓解。8月21日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吻合口周围肠管扩张,腔内积液,并可见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局部呈肿块样改变,与邻近降主动脉及脊柱分界不清(图2)。对手术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high 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H),肿瘤突变负荷为36.67个/Mb,检测到MLH1 K196fs、MSH2 Y757X基因突变,未检测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突变。遗传性肿瘤变异基因检测未见致病性胚系突变。患者入组了恩沃利单抗纳米抗体Ⅰb期临床试验,于9月3日开始接受恩沃利单抗治疗,180 mg(2.5 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1次。11月21日(治疗后3个月)首次疗效评价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之后恩沃利单抗维持治疗2年,末次用药日期为2020年10月12日,后停药观察,维持PR,截至影像学末次疗效评价日期(2022年7月20日)依然未见复发(图2),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黏液腺癌的病理诊断及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rimary pulmonary mucinous adenocarcinoma)是肺腺癌的一种少见亚型,与非黏液腺癌(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影像、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预后和治疗等诸多方面均不相同。肺黏液腺癌主要起源于支气管基底细胞和黏液细胞,肿瘤细胞呈杯状或柱状,胞浆富于黏液,核位于基底,常见特征性的跳跃式贴壁型生长模式,其最主要的分子改变是KRAS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支气管腺瘤伴基因突变合并肺腺癌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告2例细支气管腺瘤(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并复习相关文献。2例BA中例1为女性,年龄63岁;例2为男性,年龄75岁。影像学均表现为磨玻璃样病变。大体为灰白色结节。显微镜下BA排列呈平坦型或乳头型,部分富含黏液,乳头表面或平坦型结构的腔面被覆不同比例的纤毛细胞及黏液细胞,其下见连续的基底细胞,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示基底细胞CK5/6(+)、p40(+)和p63(+)。本文2例BA均伴发原发性肺腺癌,其中例1与微浸润性腺癌同灶,例2合并右肺中叶原位腺癌。基因检测示例1中BA与微浸润性腺癌同时存在RET基因融合,例2中BA检测出KRAS基因突变,原位腺癌检测出EGFR 19基因突变。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19个月。2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BA是一种少见的肺外周结节性病变,应结合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是术中冷冻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肺黏液腺癌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黏液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类亚型,其中浸润型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IMA)最常见,易被误诊为肺炎,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由于其相对罕见,相关研究较少,目前指南未单独对其治疗进行指导。IMA患者常出现KRAS突变,索托拉西布可能对KRAS G12C突变的IMA有效。NRG1融合被认为是IMA的重要驱动基因,阿法替尼可能对治疗NRG1融合/重排的IMA有效。IMA患者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率非常低,而B7-H3表达率较高,因此B7-H3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与非黏液性肺腺癌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PMA)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经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为PPMA共54例,并获取同时期经术后确诊为非黏液性肺腺癌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预后情况。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PMA预测模型公式。结果:PPMA组较对照组确诊的时间更长,更易咳黏液痰、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更高;肿瘤好发于双肺下叶,且其内部更易出现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更容易出现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TTF-1、NapsinA低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率更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腺癌患者诊断为PPMA预测模型公式。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当截断界点为0.395时,其敏感度达81.48%、特异度达86.11%。PPMA组与对照组总体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单纯型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的5年无病生存率比对照组与肺浸润性黏液/非黏液混合型腺癌更高。结论:PPMA为肺腺癌的少见亚型,恶性程度低。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有助于帮助早期诊断。PIMA预后可能好于腺癌其他病理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世界卫生组织新版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分级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具有较强的异质性。2021年WHO发布了新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分级,根据肺腺癌的主要成分和高级别成分的比例将肺腺癌分为1~3级。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分级系统有良好的预测预后的价值。该文综述了新版IASLC分级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进展,以促进临床、影像及病理科医师对新分级的理解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列线图评估含高级别亚型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列线图评估含高级别亚型(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1例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为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其分为HGP组和非HGP(non-HGP)组。分析病灶的大小、形状、密度、内部征象、边缘、胸膜牵拉征等常规CT特征,并测量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病灶的碘浓度(IC)、电子云密度(ED)、标准化碘浓度(NIC)等光谱CT定量参数。2组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或 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含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然后构建常规CT特征模型、光谱CT定量参数模型及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性能,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以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净获益。 结果:HGP组与non-HGP组在病灶密度、分叶征、毛刺征、IC AP、IC VP、NIC AP、ED AP及ED 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实性结节( OR=15.452,95% CI 4.246~56.235, P<0.001)、分叶征( OR=7.069,95% CI 1.618~30.883, P=0.009)、ED AP( OR=1.183,95% CI 1.064~1.315, P=0.002)和IC VP( OR=0.231,95% CI 0.072~0.744, P=0.014)是预测含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常规CT特征模型、光谱CT定量参数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含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AUC分别为0.835、0.890和0.915,其中联合模型的AUC优于常规CT特征模型( Z=2.67, P=0.008)。DCA分析表明以联合模型构建的列线图较常规CT特征模型临床获益率更高。 结论: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及常规CT特征的列线图预测含HGP成分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有较好的效能,可以作为术前无创诊断HGP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查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有宫颈癌病例,从中筛选出3例宫颈ISMC,收集其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3例患者年龄38~48岁。临床均表现为阴道接触性出血。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3例均伴18型阳性。镜检ISMC细胞呈复层排列,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巢,细胞巢最外层细胞呈有极向的栅栏状排列,内层细胞极向紊乱,胞质内富含黏液。3例ISMC均伴发宫颈普通型腺癌,1例同时伴发鳞癌。免疫表型:P16弥漫阳性,P40、CK5/6示巢外层细胞阳性。特殊染色阿辛兰提示内层细胞胞质内黏液丰富。1例术后1个月肺部多发转移;1例术后12个月盆腹腔多发转移。结论:ISMC具有独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且预后差,诊断需结合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并需要与宫颈非角化型鳞癌等多种类型肿瘤进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黏液腺癌的胸部CT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黏液腺癌发病率较低,在胸部CT上可分为2型:结节肿块型、肺炎型,其中以结节肿块型较为多见。结节肿块型肺黏液腺癌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难以区分,表现为分布在肺野周围的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伴毛刺、分叶,更容易出现“空泡征”。肺炎型肺黏液腺癌预后不佳,更易发展成弥漫性病变,呈多灶性、多叶性,类似炎症表现,提示沿气道-肺内播散,典型征象包括大片状低密度、低强化的实变、“枯树枝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癌脑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直肠癌脑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直肠癌脑转移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及诊疗过程等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7岁男性,结肠镜检查确诊直肠癌。并于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直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直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部分区域呈黏液腺癌改变,肿物大小4 cm×3.5 cm×1.5 cm,侵及外膜下层。术后辅助放化疗,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示左额叶、左小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右额骨异常信号,不除外转移瘤。胸部增强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遂进行全脑调强放疗及全身化疗。结论:直肠癌脑转移发生率低,预后极差,应重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