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探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9例T2DM患者(为T2DM组)和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5例(为常规组)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螺旋CT检查,比较T2DM组、常规组一般资料、CT值和骨代谢指标,分析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明确冠脉病变对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骨代谢指标影响,明确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T2DM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甲状旁腺激素(PTH)、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明显高,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BGP明显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BGP呈正比,与BAP、PTH、β-CTX呈负相关(P<0.05).与无冠脉病变患者比较,冠脉病变患者BAP、PTH、β-CTX明显高,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BGP明显低(P<0.05).随冠脉病变累及分支数增加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随之明显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骨代谢指标及冠脉病变均密切相关,有必要为T2DM患者定期进行螺旋CT检查,通过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初步评估患者骨质疏松症及冠脉病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HIV感染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科门诊收治的脾虚型HIV感染骨质疏松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n=40)和实验组(给予阿仑膦酸钠+参苓白术散,n=40).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C)、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Klotho-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轴指标.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16周,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6周实验组两组L1~4、Ward三角、股骨颈、总髋部BMD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16周实验组OC水平高于对照组,ALP、BALP、PTH、Klotho蛋白、FGF2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16周实验组静息和活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HIV感染患者骨质疏松疗效确切,可改善BMD、骨代谢情况,并能减轻疼痛程度,可能与抑制Klotho-FGF23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99Tcm-MIBI SPECT/CT显像对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增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拟探讨99Tc m-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效能及其相关因素,以及MIBI断层融合显像的增益价值.方法 入组标准:①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3年6月间临床怀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②在本院行甲状旁腺切除术;③在术前2周内行99Tcm-MIBI SPECT/CT甲状旁腺显像.由2位核医学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共同阅片,观察MIBI平面及断层图像,分析记录病变特点及同机CT显示的骨质改变.结果 符合筛选条件并最终入组的患者共100例,共切除165个病灶,包括甲旁亢病灶112枚.MIBI平面显像与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甲旁亢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07%、87.03%、53.10%、91.36%和55.29%和85.71%、87.03%、72.74%、93.20%和74.60%.MIBI平面显像阳性组患者的血清PTH(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清ALP(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MIBI断层融合显像显示出96个真阳性病灶中,其中76个病灶在CT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17个病灶伴囊性改变,3个病灶伴钙化.另外,MIBI断层融合显像发现了8枚异位甲状旁腺腺瘤.MIBI平面显像阳性组的甲旁亢病灶的长径、PPD(垂直直径的乘积)均大于显像阴性组;MIBI平面显像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颅骨皮质变薄及颅骨增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P水平与颅骨CT值、颅骨皮质变薄、颅骨增厚及有无骨质吸收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MIBI显像对甲旁亢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提高了传统平面显像的诊断准确率,同时有助于对甲旁亢病灶提供准确定位.同机CT显示的骨骼特点为甲旁亢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q脊髓性肌萎缩2型和3型患者骨密度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降低:为期2年的骨健康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脊髓性肌萎缩患者有发生骨骼问题的风险。该研究对2年间患有脊髓性肌萎缩2型和3型儿童青少年的骨矿物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和运动功能进行调查,并对诺西那生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该项单中心研究共纳入20例患者,年龄范围2~18岁,其中10例患者接受诺西那生治疗,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骨矿物质密度。结果:所有患者的基线骨矿物质密度水平均较低;除头部外全身骨骼的平均Z评分为-2.3分,左全髋关节Z评分为-2.9分。运动功能和Z评分在基线和随访过程中的改变均存在显著相关。就整组患者而言,利用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P=0.000 6,ES=-0.83)和Ⅰ型胶原C末端交联端肽评估发现骨形成减少及骨吸收无改变。但诺西那生治疗组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减少更显著,表明这些患者的骨质情况得以改善。 结论:骨骼健康评估在脊髓性肌萎缩患者随访中至关重要,有必要对接受运动神经元靶向治疗的患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筛查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初诊的老年肺癌患者205例,分为骨转移组111例,未转移组94例,比较2组的基础资料、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记录骨转移组骨折部位,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老年肺癌患者中骨转移111例,其中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分别占68.47%(76/111)、13.51%(15/111)、15.32%(17/111)、2.70%(3/11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肩胛骨、胸骨、颅骨。单发骨转移灶占22.52%(25/111),2个骨转移灶36.04%(40/111),多个(≥3个)骨转移灶占41.44%(46/111)。发生骨相关事件58例(52.25%)。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凝血酶原活动度、碱性磷酸酶(AL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NSF、CEA、FDP是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是最常见骨转移部位。ALP、NSE、CEA、FDP是影响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 CircRNA_0048211的表达及其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 CircRNA_0048211的表达水平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及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TX)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行体检的绝经后女性资料。所有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根据BMD水平分为PMOP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比较各组血清 CircRNA_0048211、BALP、OPN、PINP及β-CTX的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MOP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判断 CircRNA_0048211、BALP、OPN、PINP及β-CTX对PMOP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CircRNA_0048211表达水平与BALP、OPN、PINP及β-CTX的相关性。 结果:共218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0.52±6.83)岁(范围47~76岁),体质指数(24.27±2.28)kg/m 2(范围22.18~25.73 kg/m 2),绝经时间(10.16±4.25)年(范围2.30~21.80年)。PMOP组40例、骨量减少组97例、骨量正常组81例。血清 CircRNA_0048211、BALP、OPN、PINP及β-CTX水平在PMOP组、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15, P<0.001; F=12.52, P<0.001; F=17.86, P<0.001; F=14.32, P<0.001; F=15.52, P<0.001);PMOP组血清CircRNA_0048211水平(0.37±0.08)低于骨量减少组(1.05±0.46)和正常组(1.73±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MOP组BALP[(28.42±7.35)μg/L]、OPN[(17.28±7.30)ng/ml]、PINP[(58.40±14.37)ng/ml]及β-CTX[(1.52±0.28)μg/L]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22.61±5.93)μg/L,(11.95±5.64)ng/ml,(49.16±11.24)ng/ml,(0.81±0.17)μg/L]和骨量正常组[(16.30±4.18)μg/L,(7.62±3.25)ng/ml,(35.48±7.12)ng/ml,(0.37±0.1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 CircRNA_0048211表达水平[ OR=3.53,95% CI(2.73,10.32)]降低是PMOP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01)。ROC曲线显示, CircRNA_0048211≤0.76对PMOP具有诊断意义,其联合BALP、OPN、PINP及β-CTX诊断PMO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5,95% CI(0.89,1.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CircRNA_0048211的表达水平与BALP、OPN、PINP及β-CTX呈负相关( r=-0.46, P<0.001; r=-0.80, P<0.001; r=-0.81, P<0.001; r=-0.69, P<0.001)。 结论:CircRNA_0048211在PMOP中呈低表达,与BALP、OPN、PINP及β-CTX的水平呈负相关;五项联合对PMOP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镭-223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镭-223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镭-223治疗的22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0.7±1.3)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7例,2分15例;骨转移分级Ⅱ级7例,Ⅲ级15例。针对mCRPC,既往行一线治疗1例(4.6%),二线治疗4例(18.2%),三线治疗10例(45.5%),四线治疗4例(18.2%),五线治疗3例(13.6%);平均经历三线治疗。从诊断mCRPC至开始镭-223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9(20,34)个月。治疗前中位碱性磷酸酶(ALP)为147.0(101.8,212.5)U/L,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4.7(20.2,99.1)ng/ml;6例(27.27%)合并1~2级贫血,血红蛋白中位值115.0(103.8,122.5)g/L,中性粒细胞计数(3.0±0.3)× 10 9/L,血小板计数(169.8±17.0) ×10 9/L。患者每4周静脉注射镭-223(剂量为55kBq/kg),最多6个周期。统计分析总生存时间(OS)、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时间(rPFS)、PSA进展时间、PSA缓解率、疼痛缓解率、疼痛进展时间,根据镭-223治疗前经历的治疗线数分层分析OS、rPFS、PSA进展时间等。同时分析镭-223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 结果:本组22例采用镭-223治疗平均2.7(1~6)个周期,共4例完成6个周期;12例(54.6%)治疗≥3个周期,10例(45.5%)治疗<3个周期。13例(59.1%)单独采用镭-223治疗,9例(40.9%)联合其他治疗(其中多西他赛化疗1例,恩扎卢胺2例,奥拉帕利3例,磷酸雌莫司汀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本组中10例(45.5%)死亡,均死于疾病进展;22例中位生存时间11.0(2.2,19.8)个月。3例(13.6%)、7例(31.8%)、3例(13.6%)、1例(4.5%)分别于治疗后2、3、4、10个月出现影像学进展,余8例(36.4%)均未出现影像学进展,22例中位rPFS为4.0(3.1,4.9)个月。4例(18.2%)出现PSA缓解,其中3例(13.6%)后期PSA再次升高,1例(4.5%)PSA持续稳定下降;22例中位PSA进展时间为3.6(2.2,5.1)个月。15例(68.2%)治疗1个月疼痛缓解,其中5例(22.7%)后期出现疼痛加重,10例(45.5%)疼痛持续缓解;22例疼痛进展时间中位值5.5(3.5,7.6)个月。本组无骨折患者,无因疼痛行放疗或手术患者。7例(31.8%)治疗后ALP较基线下降≥30%。镭-223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15例,68.2%)、呕吐(7例,3.8%)、血小板减少(8例,36.4%)、贫血(6例,27.3%)、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4.6%),均为1~2级,无≥3级不良反应;无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者。结论:镭-223治疗mCRPC患者疼痛缓解率高,可延长OS、rPFS及PSA进展时间;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碱性磷酸酶和Gleason评分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碱性磷酸酶(ALP)和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评价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在本院临床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的患者(tPSA>10 ng/mL)以及健康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癌患者又经核素骨显像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共收集304例完整病例进行分析,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组48例(15.8%),前列腺癌未发生骨转移组116例(38.2%),良性前列腺增生组56例(18.4%),健康对照组84例(27.6%)。检测分析所有患者的tPSA 、fPSA、ALP值及Gleason评分。结果:任意两组之间的tPSA、f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的ALP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的Gleason评分高于非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不同分化程度的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率进行比较,发现低风险组的骨转移率明显低于中高风险组( P<0.05)。单指标tPSA、fPSA和ALP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时,绘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700和0.783,其cut off值分别为57.47 ng/mL、8.44 ng/mL、85.47 U/L;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时发现tPSA+fPSA+ALP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达86.20%和64.40%,高于单指标和两项指标联合检测。 结论:对于怀疑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不宜单独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来判断骨转移,应联合tPSA、fPSA、ALP三者及Gleason评分对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风险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对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糖脂代谢及骨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对患者糖脂代谢、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烟台山医院门诊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30例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就诊序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预分组。对照组给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各65例,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检测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糖脂代谢[糖化血红蛋白(HAb1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餐后2 h血糖(2hPG)、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骨密度、骨代谢[骨钙素(OC)、25-羟基维生素[25(OH)D]、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原(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比2组用药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BG(7.48±1.02)mmol/L、TG(2.01±0.31)mmol/L、PINP(43.72±4.86)ng/ml、HAb1c(7.43±0.65)%、S-CTX(0.27±0.09)ng/ml、2hPG(9.08±1.34)mmol/L、LDL-C(2.58±0.27)mmol/L,低于对照组(7.86±0.97)mmol/L、(2.29±0.34)mmol/L、(46.55±4.19)ng/ml、(7.81±0.62)%、(0.32±0.10)ng/ml、(10.52±1.41)mmol/L、(2.89±0.31)mmol/L( t=2.177、5.968、3.556、3.481、2.996、5.968、6.080, 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股骨粗隆、腰椎正位、股骨颈和前臂4个部位骨密度(0.76±0.09)、(0.75±0.10)、(0.76±0.11)和(0.75±0.09)g/cm 3及OC(20.87±2.33)μg/L、b-ALP(19.70±2.35)U/L高于对照组(0.70±0.10)、(0.68±0.09)、(0.69±0.10)和(0.70±0.10)g/cm 3及(18.45±3.66)μg/L、(18.09±2.14)U/L( t=3.596、4.195、3.796、2.996、4.497、4.084,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92%高于对照组84.61%( χ2=5.876,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0.05)。 结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调节糖脂代谢,且对提高患者骨密度、调节骨代谢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味参芪地黄汤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加味参芪地黄汤采用多西他赛化疗方案治疗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68例CRPC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DP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参芪地黄汤。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骨转移程度、临床症状评分、终点及不良事件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5)。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睾酮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浓度低于对照组( P<0.05),白细胞减少、贫血、数字评估法(NRS)评分、残余尿量(PVR)及新发骨转移病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最大尿流率(Q max)及卡式生活质量(KPS)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中医症状自我评价中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腰酸背痛及体重降低等事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加味参芪地黄汤可有效提高多西他赛对CRPC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疗效,降低其带来的毒副作用,改善中医症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