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痹通消颗粒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甲状旁腺素1受体(parathyroid hormone typeⅠreceptor,PTH1R)/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信号轴中关键基因表达,干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成血管方向分化,导致骨内血供、骨组织结构的破坏.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骨痹通消颗粒可诱导血管形成、抑制成骨细胞凋亡,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骨痹通消颗粒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从PTH1R/PKA信号轴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取腹腔注射脂多糖和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60只C57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骨痹通消颗粒组和通络生骨胶囊组,每组20只,另选取12只健康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12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股骨头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Ⅰ型氨基端延长肽、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Western blot和RT-qPCR法检测股骨头组织中PTH1R、PKA、MEF2、SOST、GNAS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骨痹通消颗粒可能通过降低小鼠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抑制PTH1R/PKA信号轴的激活,进一步上调SOST、MEF2的表达,提高骨碱性磷酸酶、Ⅰ型氨基端延长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从而改善股骨头坏死情况,与通络生骨胶囊干预效果相当,推测骨痹通消颗粒可能通过调节PTH1R/PKA信号轴发挥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消渴通痹颗粒对高糖诱导的神经缺血状态下大鼠血糖及新生血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高糖诱导的神经缺血状态下大鼠血糖及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选出10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用STZ制成糖尿病模型,3d后凡空腹血糖≥16.7 mmol· L-1选入试验,后将其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将5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渴通痹颗粒大剂量组、消渴通痹颗粒中剂量组、消渴通痹颗粒小剂量组、西洛他唑对照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及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0.01 mL·g-1灌胃,每日1次;消渴通痹颗粒大剂量组给予消渴通痹颗粒1.875 g·kg-灌胃,每日1次;消渴通痹颗粒中剂量组给予消渴通痹颗粒1.35 g·kg-1灌胃,每日1次;消渴通痹颗粒小剂量组给予消渴通痹颗粒0.625 g·kg-1灌胃,每日1次;西洛他唑对照组给予45 mg·kg-1灌胃,每日1次.于末次给药后禁食12h断尾取血,测定血糖值.同时运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缺血肢体坐骨神经.结果: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值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消渴通痹颗粒中剂量组空腹血糖值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消渴通痹颗粒大剂量组、消渴通痹颗粒小剂量组、西洛他唑对照组空腹血糖值下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渴通痹颗粒中剂量组与消渴通痹颗粒大剂量组、消渴通痹颗粒小剂量组比较,空腹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缺血肢体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学变化:消渴通痹颗粒中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呈现个别神经纤维肿胀,鞘细胞数量少,可见坐骨神经组织血管数目有所增加.结论:消渴通痹颗粒能有效降低DPN大鼠空腹血糖,且能改善DPN大鼠缺血肢体坐骨神经组织血管数量,以消渴通痹颗粒中剂量组疗效最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骨痹通消颗粒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兔的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股骨头坏死属于中医"骨痿"范畴,其疼痛是风寒瘀血阻滞造成的.而中药骨痹通消颗粒具有补肾壮骨、活血通络等功效,临床应用有效果,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清晰.目的:分析中药骨痹通消颗粒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并研究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中药骨痹通消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纳入5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8只.对照组不作处理,模型组与治疗组均制备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给予骨痹通消颗粒灌胃治疗,1次/d,持续12周.治疗后4,8,12周,各组分别处死6只动物,取出双侧股骨头,检测股骨头坏死空骨陷窝率、细胞凋亡指数,并置于光镜下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对照组与治疗组股骨头坏死空骨陷窝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②光镜观察可见,对照组的股骨头坏死空骨陷窝情况基本维持不变;模型组第4周时存在明显的骨空陷窝,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增多,断裂现象明显;治疗组第4周时存在一定的骨空陷窝,随时间延长,空骨陷窝进一步减少;③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对照组与治疗组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④结果提示,中药骨痹通消颗粒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家兔模型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细胞凋亡,并改善坏死部位的病理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消渴通痹颗粒对体外高糖环境下EPCs迁移及管腔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中药消渴通痹颗粒对体外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迁移及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与给药组(18只).给药组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按消渴通痹颗粒大、中、小剂量给药设为大、中、小剂量组,空白组饲喂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采血并离心制备血清.空白组血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是加入伊红美蓝培养基-2(eosin-methylene blue medium-2,EBM-2)完全培养液为对照组;另一组是加入30 mmol/L葡萄糖的EMB-2完全培养液为高糖对照组.给药组血清均分别加入30 mmol/L葡萄糖的EMB-2完全培养液;抽取小鼠骨髓,从中分离EPCs,进一步制备细胞悬液,培养后用CD34抗体及DAPI进行染色鉴定并观察不同组培养液中其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结果 高糖对照组EPCs迁移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剂量组EPCs迁移数高于高糖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剂量组管状形成百分比均高于高糖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糖环境下,消渴通痹颗粒能显著改善EPCs迁移的能力与迁移数,改善EPCs管腔形成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消渴通痹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EPCs PI3K/Akt/eNOS分子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EPCs PI3K/Akt/eNOS分子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EPCs,制备消渴通痹颗粒含药血清,对EPCs进行不同高糖血清或PI3K抑制剂Wortmannin及eNOS抑制剂L-NAME的干预,检测EPCs的增殖及小管形成能力,Western-blot检测Akt、p-Akt及eNOS、p-eNOS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消渴通痹颗粒含药血清能促进EPCs的增殖及小管形成,不同浓度的消渴通痹颗粒含药血清预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AKT,p-AKT,eNOS,p-e NOS水平的下降(P<0.05).结论:消渴通痹颗粒可能通过上调PI3K/Akt/eNOS分子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高糖环境下EPCs增值和小管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2020年我院医院制剂应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医院制剂的应用情况,探讨中医院制剂的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利用医院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对2017——2020年我院医院制剂出库数量、出库金额及制剂品种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将使用量、不同剂型用药构占比、各专科用药构成比、用药频率(DDDs)等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医院制剂的使用特点及发展趋势.结果:我院医院制剂出库数量和金额整体呈增长趋势,中药制剂占医院制剂总销量比高于99%;专科用药方面,骨伤科、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医院制剂用药量连续4年稳居前3,年用药金额构成比均在10%以上;用药剂型以片剂、合剂、胶囊剂、颗粒剂为主导剂型;通痹宁片、复方川贝枇杷止咳露、加味胃炎消片、昆藤通痹合剂、袁氏生脉成骨片、胃肠舒片、柴葛感冒退热颗粒、消胀片连续4年在内服医院制剂中DDDs排名前10位;五味双柏散、加味双柏膏、舒乐宁洗剂、通络祛风散、痔冲洗洗剂的使用量连续4年在我院外用医院制剂中排前5位.结论:我院医院制剂用量逐年增长,持续发展空间大,人用经验丰富.基于医院"专科优势"特色,发挥医疗机构制剂在人用经验中药创新药研发的优势,能帮助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的研究路线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骨痹通消颗粒调控成血管化与细胞凋亡干预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骨痹通消颗粒对糖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形成及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0只实验用新西兰兔随机分组,除对照组外,使用脂多糖联合糖皮质激素建立模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实验组给予骨痹通消颗粒灌胃治疗,模型组和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持续8周后处死实验动物,取出各组兔双侧股骨头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对蛋白CD34、CYR61及VEGF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定位;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股骨头区细胞凋亡情况;WB检测凋亡蛋白Bax及Bcl-2表达水平;RT-qPCR分析VEGF、eNOs、Bax及Bcl-2等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骨痹通消颗粒能够减少骨组织中空骨陷窝数和凋亡阳性细胞数(P<0.01),上调股骨头组织中CD34、CYR61及VEGF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量增多且抗凋亡蛋白Bcl-2、VEGF及eNOs mRNA的表达量下降明显(P<0.01),实验组经骨痹通消颗粒干预治疗后得到相反的结果(P<0.05).结论:骨痹通消颗粒能够提高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骨组织中成血管基因表达量并调控凋亡相关蛋白,促进其成血管分化并抑制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骨痹通消颗粒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经脉痹阻证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骨痹通消颗粒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经脉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早中期NONFH经脉痹阻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45髋)予骨痹通消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48髋)予仙灵骨葆片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比较2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76.7%(23/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arri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Harri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髋关节基于影像学的ARCO分期、股骨头坏死面积、股骨头塌陷及骨关节炎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影像学改变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痹通消颗粒治疗早中期NONFH经脉痹阻证,临床疗效可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骨痹通消颗粒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38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痹通消颗粒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38例,使用骨痹通消颗粒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1年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X线片评分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及治疗1年时患者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治疗1年时Harris评分较治疗前持续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1年和治疗前的双髋关节正位片、蛙位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骨痹通消颗粒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可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骨痹通消颗粒对糖皮质激素致成骨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治疗验方骨痹通消颗粒干预糖皮质激素致成骨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使用梯度浓度地塞米松(10-5M、10-6M、10-7M)溶液诱导损伤,实验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加入骨痹通消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MDC/PI染色法检测自噬及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Beclin-1、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RT-qPCR分析各组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成骨细胞活力下降明显,地塞米松诱导MC3T3-E1细胞自噬及凋亡的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5).自噬标记物Beclin-1在低剂量地塞米松(10-7或10-6 M)时增加,在高剂量(105 M)时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Beclin-1、Bax mRNA表达下降(P<0.01),而Bcl-2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此外,实验组凋亡染色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细胞自噬及凋亡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抑制(P<0.01).结论:骨痹通消颗粒对地塞米松致成骨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减少糖皮质激素诱导的细胞自噬及凋亡,可能是其维持骨量,延缓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