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视S 1椎体后缘入口位对经皮骶髂螺钉置入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证明S 1椎体后缘入口位的透视对经皮骶髂螺钉置入存在指导意义。 方法:①收集134例正常成人骨盆CT资料,导入Mimics Medical 21.0系统,测量分析骶椎的解剖学参数,寻找S 1椎体前、后缘解剖学参数差异。②利用测量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5个成年人尸体骨盆标本徒手置钉,采用传统透视技术(位),模拟临床实践。置钉完成后透视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观察二者成像差异,直视下检查螺钉是否穿出骶管。③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传统透视技术徒手置钉,术中分别透视S 1前、后缘入口位以指导螺钉安全置入;行CT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螺钉错位。 结果:①正常人CT测量:S 1前缘入口位角(20.71°±11.89°)显著小于S 1后缘入口位角(41.99°±11.67°),S 1上终板宽度[(32.22±3.41)mm]显著大于S 1下终板宽度[(20.10±3.28)mm],S 1椎体前、后缘存在解剖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尸体实验:5个标本中的2个出现了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显像差异,且螺钉穿出骶管。③临床组:所有患者闭合复位满意。共置入17枚螺钉,S 1置入12枚螺钉,S 2置入5枚螺钉;手术时间84~141 min,平均114.4 min;透视次数69~101次,平均89.6次;术中出血量110~463 mL,平均296.6 mL;术后CT未观察到螺钉错位。 结论: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角存在差异,透视后缘入口位能清晰显示椎体后缘,从而提高置钉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的49例骨盆骨折患者病历资料。男30例、女19例;年龄(51.51±18.71)岁(范围20~9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1型2例、B2型7例、B3型3例、C1型30例、C2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5,10) d(范围2~22 d)。患者均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完成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均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及骨盆CT检查,根据X线图像测量骨折移位及复位情况,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固定方式及术后随访时间,功能评价采用Majeed评分系统。结果:48例患者在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完成微创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另1例因复位失败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为(206.5±7.1) min(范围105~42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0,100) ml(范围10~600 ml)。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估术后骨盆后环移位的骨折复位质量:优30例、良8例,优良率为93%(38/41);骨盆前环分离移位的复位质量:优45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48/48)。48例患者获得11.0(3.0,18.8)个月随访(范围3~23个月),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1.9±17.0)分(范围42~100分),其中优27例、良11例,优良率为79%(38/48)。结论: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辅助治疗骨盆骨折具有精确完成复位及内固定的优势,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质量和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共振成像骨盆测量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困难骨盆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由于骨盆空间狭窄或直肠系膜肥厚等因素的存在,常导致术野暴露困难,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本研究旨在分析直肠磁共振成像(MRI)骨盆测量对TME中困难骨盆的预测价值,并探讨术中困难骨盆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5 cm以内;(2)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3)具有完整的术前MRI资料;(4)肿瘤浸润深度为T1~4a;(5)术中进行了困难骨盆评估。排除接受TME以外的其他任何保肛或非保肛手术的患者。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接受TME的8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困难骨盆分级简易评估量表:Ⅰ级为手术操作不困难;Ⅱ级为影响手术操作,但不影响完整TME标本质量;Ⅲ级为影响手术操作和标本质量(为接近完整TME);Ⅳ级为严重影响手术操作和标本质量(为非完整TME);Ⅰ~Ⅱ级认为非困难,Ⅲ或Ⅳ级认为手术困难。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口前后径、中骨盆前后径、骨盆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高度、骶尾间径、骶尾弧弓高、耻骨联合到盆底肌的距离、前骨盆深度、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等10项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困难骨盆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术中困难骨盆的列线图模型。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7例,中位年龄64(56~70)岁,共有64例(72.7%)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治疗,其中困难骨盆组患者30例(34.1%),非困难骨盆组58例(65.9%)。解剖学特征中位数:骨盆入口前后径为12.0 cm;中骨盆前后径11.0 cm;骨盆出口前后径8.6 cm;耻骨联合高度4.9 cm;骶尾间径12.6 cm;骶尾弧弓高度3.7 cm;耻骨结节到盆底肌距离3.0 cm;前骨盆深度13.3 cm;坐骨棘间径10.2 cm;坐骨结节间径12.2 cm。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OR=4.97,95%CI:1.25~19.71, P=0.023)、肿瘤距肛缘距离越大(OR=1.31,95%CI:1.02~1.67, P=0.035)和耻骨联合高度越高(OR=3.36,95%CI:1.56~7.25, P=0.002)是困难骨盆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以上因素构建的困难骨盆预测模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95(95%CI:0.696~0.895)。 结论:基于直肠MRI骨盆测量的困难骨盆评估量表适用于TME手术,且接受新辅助治疗、肿瘤距离肛缘距离越大以及耻骨联合高度越高者,困难骨盆的概率越高,需更谨慎地规划直肠癌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钢板预塑形在微创双切口治疗骨盆髋臼前环损伤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钢板预塑形方法在微创双切口治疗骨盆髋臼前环损伤时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88例前入路微创双切口治疗的单侧骨盆髋臼骨折病例,其中骨盆骨折47例,髋臼骨折41例,根据钢板是否预塑形及预塑形方法分成4组;A组为对照组,不进行术前钢板预塑形处理,B组以骨骼模型为模板进行塑形,C组以实体标本为模板进行塑形,D组以健侧镜像3D打印为模板进行塑形。术中联合使用微创髂窝入路和耻骨上入路复位骨折并经血管神经下隧道穿板固定,观察各组术中钢板塑形次数,反复钢板塑形和穿板过程中额外出血量,塑形过程中出现钢板断裂及钢板操作过程中损伤血管神经情况,术中钢板塑形所使用时间,以及术后拍摄标准闭孔出口位和髂骨入口位观察钢板与弓状缘和耻骨支的贴合情况。对比分析几种钢板塑形方法的疗效差异,两组之间采用 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在术中塑形次数方面,A组(3.2±0.4)明显高于其他3组(1.2±0.5、1.1±0.4、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21, P<0.05),B组(1.2±0.5)和C组(1.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88, P>0.05),D组(0.3±0.1)与第B、C组(1.2±0.5、1.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87, P<0.05)。4种方法塑形获得的最终钢板贴合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21, P>0.05)。 结论:钢板预塑形在微创双切口治疗骨盆髋臼前环损伤时效果明显,使用镜像3D打印模型为模板塑形效果最佳,使用普通骨盆模型塑形也可获得良好效果且代价最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新鲜尸体的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新鲜尸体研究,观察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特征,以探讨子宫颈癌保留神经平面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NPSRH)的合理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与组胚学系实验室对14具新鲜女性尸体进行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研究标本的中位年龄为79岁(范围:67~92岁)。从14具新鲜女性尸体中获得28个半侧盆腔标本。其中,8个半侧盆腔用于NPSRH的手术模拟,证实其可行性;10个半侧盆腔通过精细解剖,分离盆腔自主神经结构,观察其走行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另外10个半侧盆腔,从输尿管与子宫动脉交叉处至膀胱入口处的宫旁组织进行整体取材、包埋并连续切片,HE染色明确输尿管管腔宽度下方系膜内神经的分布特点;免疫组化S100染色,识别并计数神经纤维束,再选择与S100染色标本同点的切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及血管活性肠肽(VIP)染色,以区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并计数神经纤维束。结果:(1)在8个半侧盆腔标本上模拟了NPSRH,其中7个半侧盆腔中整体保留了盆腔自主神经平面。(2)10个半侧盆腔标本经过精细解剖,发现腹下神经、盆腔内脏神经及其汇合成的下腹下神经丛的分布呈平面状态,均位于输尿管系膜及其尾侧延伸部分内。神经平面与子宫深静脉及其属支均呈交叉关系。下腹下神经丛膀胱支与膀胱静脉丛的关系密切。在10个半侧盆腔中,7个观察到完整的膀胱中静脉及膀胱下静脉,另3个其中一支静脉缺失;6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在神经平面内侧与子宫深静脉主干有交通,2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于神经平面外侧汇入子宫深静脉,另外2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直接汇入髂内静脉。(3)HE染色发现,宫旁输尿管下方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呈矢状位平面分布。免疫组化S100染色发现,输尿管管腔宽度下方的神经纤维束占宫旁范围神经纤维束总量的比例平均为70.9%。TH及VIP染色发现,交感神经纤维束平均为13.5条/半侧盆腔,副交感神经纤维束平均为8.2条/半侧盆腔,交感神经分布占优势。结论:盆腔自主神经主要分布于输尿管系膜及其尾侧延伸部分所组成的平面内,NPSRH术式具有解剖学上的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MRI骨盆测量参数预测机器人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难度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由经验丰富的结直肠外科医生进行机器人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情况下骨盆测量参数与手术难度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0 cm;(2)术前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3)术前具有完整的MRI影像学资料,评估肿瘤浸润深度为T1~3、环周切缘阴性且可达R 0切除。排除标准:(1)骨盆骨折病史;(2)骨盆手术史;(3)因肿瘤导致肠梗阻、肠穿孔等行急诊手术。依据上述标准,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机器人辅助TME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82例患者构建预测模型(建模组),并收集2023年1—8月于同一中心行机器人辅助TME手术的3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用于模型的验证(验证组)。骨盆测量参数包括骨盆入口直径、骨盆出口直径、耻骨结节高度、骶骨高度、骶骨深度、坐骨棘间距、坐骨结节间距、直肠左右系膜跨度、直肠前后系膜跨度、直肠前系膜厚度、直肠后系膜厚度、直肠肠腔面积和直肠系膜面积等13项指标。本研究以手术时长作为评价手术困难程度的指标,手术时长定义为从切皮开始到关腹结束这一时间段,对与手术时长相关的变量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困难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困难手术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并采用验证集数据作为本列线图的外部验证。 结果:建模组82例患者包括54例男性和28例女性。中位年龄为61.0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7 kg/m 2,距肛门缘的中位距离为6.1 cm,中位肿瘤长径为4.5 cm。其中14例患者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12例患者有腹部手术史。验证组35例患者包括24例男性和11例女性,中位年龄为64.0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7 kg/m 2,距肛门缘的中位距离为6.3 cm。建模组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OR=1.227,95%CI:1.240~1.469, P=0.026)、肿瘤距肛缘距离(OR=0.733,95%CI:0.562~0.955, P=0.022)和坐骨棘间距离(OR=0.468,95%CI:0.270~0.812, P=0.007)是影响手术难度的独立风险因素。纳入以上因素构建困难手术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95%CI:0.707~0.900),校准曲线显示,本模型S∶P=0.987,C指数为0.804。验证集中,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95%CI:0.606~0.928)。 结论:基于MRI骨盆测量参数与机器人辅助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难度有关,基于骨盆测量参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外科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无盆腔外转移、或仅有寡转移而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同时使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的56例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范围分为主要局限在骨盆腔内(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及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两类。所有手术应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具体包括经腹补片覆盖Treitz韧带至骶骨岬的后腹膜缺损和骨盆入口,补片四周分别与侧腹膜和前盆留存脏器的腹膜缘缝合、或固定于耻骨弓及耻骨联合;或经骶尾入路,补片重建盆底肌-骶骨平面缺损。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放化疗史、复发或原发、盆腔外转移等)和手术情况(脏器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织重建等);围手术期空盆脏综合征发生情况以及痊愈时间;术后恢复(肠功能恢复时间、空盆腔综合征痊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国际Clavien-Dindo分级进行评价。结果: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82)岁,男25例、女16例;其中23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8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32例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24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440(240~1 02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650(2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1~9)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痊愈时间14(5~105)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37例,≥Ⅲ级并发症的4例患者中,1例术后7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呼吸衰竭经抢救后痊愈。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患者中位年龄61(43~76)岁,男8例、女7例;4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1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均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13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600(360~96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 600(4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2~7)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恢复时间68(7~120)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12例,≥Ⅲ级的3例患者中,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肠梗阻二次手术后痊愈。随访截至2022年10月31日或病例死亡,5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5~12)个月,随访期内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例患者因肿瘤快速进展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54例均存活,未见手术部位肿瘤复发。结论:基底膜生物补片应用于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安全可行,可能会提高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盆骨折通道螺钉导向系统的设计及其辅助置入导针的准确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骨盆骨折通道螺钉导向系统在体外骨盆模型中辅助置入导针的准确性。方法:选取60具骨盆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n=30):实验组利用自行研制的环骨盆骨折通道螺钉导向系统及相应的模拟手术步骤,在透视引导下将2.0 mm克氏针置入骨盆模型的骶髂通道;对照组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导针。术后通过肉眼观察、骨盆入口位及出口位X线片透视测量导针在骶骨中线位置距离此处骨通道中心点的偏移距离来评估导针位置,比较两组导针的偏移距离、手术操作时间、透视次数及导针调整次数等。 结果:实验组所有骨盆模型均顺利置入导针,无一枚导针穿出模型通道外,对照组有3枚导针穿出模型通道外。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盆模型导针的偏移距离为(2.23±0.82)mm,显著小于对照组骨盆模型[(4.46±2.28)mm];透视次数为(12.0±0.3)次,导针调整次数为(8.0±0.3)次,显著少于对照组骨盆模型[(26.0±0.4)、(24.0±0.8)次];手术操作时间为(0.52±0.25)h,显著短于对照组骨盆模型[(1.26±0.36)h],以上项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直径2 mm为可接受范围,其精准率高达95.5%。 结论:与徒手置入导针相比,骨盆骨折通道螺钉导向系统能更准确置入导针,减少透视次数和导针调整次数,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远端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腺癌,肿瘤距肛缘3~5 cm,术前肛门功能良好,有保肛意愿的患者。(2)行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远端直肠离断直肠癌根治术。排除标准:(1)有远处转移或行姑息切除患者;(2)其他手术入路的患者;(3)直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患者;(4)在研究期间合并其他肿瘤需额外治疗者。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行远端直肠离断的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骨盆和标本径线测量数据及术后短期疗效。优势角度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实际切割线与模拟传统TME入路切割线之间角度。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以 ± 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 M( QR)表示。 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和经肛手工吻合。中位手术时间193(8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58)ml。所有患者均R 0切除,远切缘距肿瘤中位距离1.7(0.4)cm,吻合口距肛缘中位距离2.0(0.1)cm。远端直肠单个钉仓离断率52.0%(26/50),两个钉仓离断率48.0%(24/50),切割线长度6.6(1.5)cm。经闭孔神经前入路通路构建中位时间8.0(6.0)min,4.0%(2/50)的患者发生临近血管副损伤,无闭孔神经损伤发生。经闭孔神经前入路与模拟传统入路的骨盆入口宽度分别为(9.9 ± 1.3)cm和(7.2 ± 1.1)cm( t=24.781, P<0.001),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优势角度(15±2)°,标本中线及右侧线的远切缘距离较模拟传统入路离断位置低0.6(0.2)cm和1.0(0.2)cm。本组1例(2.0%)于术后17 d因肺部感染死亡;二次手术率4%(2/50);总并发症发生率28.0%(14/50),包括吻合口漏14.0%(7/50)、术后尿潴留12.0%(6/50)、盆腔感染4.0%(2/50)和小肠梗阻4.0%(2/50)。术后住院时间12(6)d。 结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安全有效,在肥胖、骨盆狭窄、极低位直肠癌等困难状态下更具优势,可作为低位直肠离断方式的一个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过度入口位"透视辅助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过度入口位"透视辅助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环骨盆病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30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9.4岁(25~66岁)。骨折Tile分型:B型21例,C型26例。术前测量入口位及"过度入口位"角度,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透视导航结合"过度入口位"透视技术辅助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术后应用CT或O型臂X线机验证骶髂关节螺钉的位置,记录患者的螺钉置入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功能等。结果:47例患者共置入67枚螺钉,其中56枚骶髂关节螺钉。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9.9 min(9~31 min)。术前测量"过度入口位"角度平均为17.38°(12.1°~24.8°)。O型臂X线机或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骶髂关节螺钉均位于骶骨通道内,无螺钉错位、突破骨皮质进入骶管等情况发生。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17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3.0%(39/47)。4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9.5个月(5~1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5周(7~16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e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6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为87.2%(41/47)。结论:"过度入口位"透视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术中透视技术,可清晰识别骶骨后缘界限,有效避免螺钉突破骨皮质对骶管神经造成的医源性损伤,提高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