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膀胱癌治疗难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膀胱癌在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统计谱中位列第12位,其发病率高,患者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且易转移和复发.近年来,临床在不能接受顺铂化疗或化疗耐药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中逐渐推行免疫治疗,主要是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主导.虽然以PD-1/PD-L1为代表的ICIs在免疫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由于免疫逃逸事件的增加,仅有约30%的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针对膀胱癌免疫逃逸患者的治疗方案.近来,肿瘤微环境(TME)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TME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免疫抑制细胞倍受重视.TME中拥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有5种,分别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调节性T细胞(Treg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肿瘤相关中心粒细胞(MDSCs)、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它们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详细阐述了 TME中TAMs的组成及功能,并对膀胱癌TAMs的促瘤机制和靶向膀胱癌TAMs治疗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鼠供体骨髓来源MDSC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心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证实骨髓细胞(BM)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以趋化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聚集于小鼠移植心脏,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方法:体外应用曲古霉素A(TSA)联合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C57BL/6供体小鼠BM分化为CD11b+Gr-1+MDSC,将C57BL/6小鼠心脏移植至BALB/c小鼠腹腔,心脏移植成功的小鼠分为四组(每组n=12),M组:经受体小鼠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骨髓来源MDSC细胞;C组:经尾静脉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M+T组:经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MDSC细胞及口服TAK-778(100 mg/kg,每周3次);H组:同系小鼠心脏移植。移植术后7 d对移植心脏进行Treg荧光标记,Elisa检测心肌组织及外周CCL5含量,监测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状况。 结果:TSA联合GM-CSF诱导的骨髓细胞经磁珠分选可获得纯度为93.8%的CD11b+Gr-1+MDSC,过继输入MDSC的小鼠移植心脏部位Treg数量为对照组4倍,过继输入MDSC后拮抗CCR5可明显抑制Treg向移植心脏迁徙( P=0.017),M组和M+T组在移植物和外周血浆中CCL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 结论:供体小鼠骨髓来源MDSC可以在体内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器官,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低氧诱导因子-1α siRNA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对M1型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载体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对DBA/1小鼠注射牛Ⅱ型胶原建立CIA小鼠模型。建模成功的CIA小鼠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阴性对照腺病毒和HIF-1α-siRNA腺病毒,每周1次,共4周。实验分为空白组、CIA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和HIF-1α-siRNA组。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 BMDMs),RT-PCR检测4组小鼠BMDMs中CD206、精氨酸(arginine, Arg)的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胸腺中F4/80 +CD16/32 +M1和F4/80 +CD206 +M2型巨噬细胞比例;HE染色观察小鼠踝关节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滑膜组织中巨噬细胞及其亚型水平。 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MDMs中CD206 mRNA水平降低,Arg mRNA水平升高( P<0.01)。HIF-1α-siRNA可升高CIA小鼠BMDMs中CD206 mRNA表达水平( P<0.05),降低Arg mRNA表达水平( P<0.01)。(2)与空白组比较,CIA模型组小鼠脾细胞和胸腺细胞中F4/80 +CD16/32 +M1巨噬细胞比例增加( P<0.05),胸腺细胞中F4/80 +CD206 +M2巨噬细胞比例下降( P<0.05)。HIF-1α-siRNA可以降低CIA小鼠脾细胞和胸腺细胞中F4/80 +CD16/32 +M1巨噬细胞比例( P<0.05),升高胸腺细胞中F4/80 +CD206 +M2型巨噬细胞比例( P<0.01)。(3)CIA小鼠踝关节的滑膜增生,以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为主;HIF-1α-siRNA可以减轻滑膜组织的增生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尤其是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 结论:HIF-1α-siRNA可以降低胸腺细胞、BMDMs和小鼠滑膜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增加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减轻CIA小鼠滑膜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和增生的情况,提示HIF-1α-siRNA可以通过调控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的分化而起到治疗CIA小鼠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通过与TLR2结合负向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功能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尿素酶B(UreB)是幽门螺杆菌疫苗设计的重点候选抗原,本研究拟探究UreB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用重组UreB蛋白刺激小鼠骨髓来源M0型巨噬细胞,经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极化和抗原提呈分子表达;共培养试验、CFSE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增殖及IFN-γ表达水平。构建UreB截短体,NanoBiT和免疫共沉淀检测UreB与TLR2结合表位。 结果:UreB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并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同时,UreB也能抑制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分子MHCⅡ和CD86的表达,并进而抑制CD4 +T细胞增殖和IFN-γ表达。分子机制研究表明UreB主要依赖于C端7个氨基酸残基与TLR2结合发挥以上调控作用。 结论:本研究证实UreB可通过C端7个氨基酸残基与TLR2结合发挥免疫负调控功能,有助于以UreB为基础的幽门螺杆菌疫苗设计及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伴髓外病变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伴髓外病变(EMD)MM,是MM的超高危亚型之一,患者生存期短,预后极差。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深入,伴EMD MM的治疗方法从传统的联合化疗发展至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上述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伴EMD MM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目前对伴EMD MM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笔者拟就放射治疗(RT)、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HSCT、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及CAR-T免疫疗法等,对伴EMD M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伴EMD MM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微小RNA-200a通过Wnt/β-连环蛋白通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收集从4周龄SD大鼠(福建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取的BMMSCs来源外泌体,与从新西兰兔提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提取BMMSCs来源外泌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确外泌体对EMT的影响。构建过表达和低表达miR-200a的BMMSCs,分别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各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与β-catenin基因CTNNB1是否直接结合。使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高剂量外泌体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剂量组更低(0.51±0.09比0.78±0.12, t=3.115, P<0.05),而N-cadherin(2.05±0.22比1.40±0.13, t=6.478, P<0.001)和Vimentin(1.01±0.13比0.75±0.12, t=2.987, P<0.05)表达水平高于后者。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降低(0.71±0.09比1.48±0.14, t=4.751, P<0.05),而N-cadherin(1.55±0.12比0.75±0.10, t=11.603, P<0.01)和Vimentin(0.88±0.07比0.37±0.04, t=6.039, P<0.05)表达水平前者较后者更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标志蛋白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量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0.21比0.92±0.15, t=0.130, P>0.05),而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p-GSK3β、β-catenin和T细胞因子-1(TCF-1)表达水平均高于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1.89±0.17比1.15±0.12, t=4.125, P<0.05;1.32±0.09比0.74±0.15, t=4.962, P<0.05;0.96±0.08比0.38±0.05, t=6.740,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野生型β-CTNNB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显著低于miR-NC组(0.51±0.07比0.98±0.08, t=13.251,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突变型β-CTNNB1的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与miR-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0.05比0.96±0.07, t=0.247, P>0.05)。 结论: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通过直接作用β-catenin基因CTNNB1,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活,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脾脏源性髓源性抑制细胞在脓毒症小鼠肾上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脾脏源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脓毒症诱导肾上腺损伤(SA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6~8周龄C57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n=5)、假手术组(Sham组, n=5)、脓毒症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 n=10〕和脓毒症+脾切除组(CLPS组, n=10)。采用CLP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仅开腹分离盲肠后关腹,不给予盲肠结扎穿孔;CLPS组于CLP前切除脾脏;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各组于制模后24 h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脾脏、骨髓及双侧肾上腺;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上腺组织中MDSCs表面抗原CD11b、Gr-1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肾上腺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总mTOR(T-mTOR)、磷酸化mTOR(p-mTOR)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 结果:光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肾上腺皮质、髓质完整,结构清晰;CLP组肾上腺皮质肿胀、出血,可见细胞水肿;CLPS组上述肾上腺组织损伤较CLP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相比,CLP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脾脏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IL-1β的mRNA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mT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mTO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LP组相比,CLPS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0.143±0.011比0.324±0.023, P<0.01),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和IL-1β的mRNA以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CD11b mRNA(2 -ΔΔCt):2.90±0.56比5.74±0.13,Gr-1 mRNA(2 -ΔΔCt):2.71±0.14比4.59±0.46,IL-6 mRNA(2 -ΔΔCt):2.44±0.64比5.17±1.04,IL-1β mRNA(2 -ΔΔCt):3.58±0.52比4.44±0.26,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0.05±0.01比0.13±0.02,均 P<0.01〕,p-m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mTOR/GAPDH:0.61±0.11比0.27±0.04, P<0.01)。 结论:脾脏是SAI中MDSCs细胞的主要来源;脾切除可减少MDSCs细胞动员,激活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A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肿瘤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内质网应激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耐药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是来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为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为代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PI)是一类重要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其总体有效率高达80%~90%。但是,大多数骨髓瘤患者最终会出现耐药,导致疾病复发。因此,增加骨髓瘤细胞对PI的敏感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骨髓瘤恶性增殖的过程中,细胞内累积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使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应激增强,继而激发未折叠蛋白反应(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硼替佐米可阻止蛋白质的降解,增加细胞内的蛋白质负荷,加重ER应激,引发细胞凋亡。文章就ER应激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及其与骨髓瘤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进而为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183靶向调控视网膜脱氢酶11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来源的外泌体上miR-183、视网膜脱氢酶11(RDH11)的表达,初步探讨两者靶向关系以及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C57BL/6(C57)小鼠BMSC,鉴定BMSC来源的外泌体。将BMSC分为空白组、模拟空白对照组(mimic-NC组)、miR-183模拟组(miR-183-mimic组)。参照文献方法培养C57小鼠、视网膜变性10(rd10)小鼠RPE细胞。来自rd10小鼠的RPE细胞转染BMSC外泌体并共培养后分为对照组、外泌体组、mimic-NC-外泌体组(mimic-NC-exo组)、miR-183-mimic-外泌体组(miR-183-mimic-exo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57小鼠、rd10小鼠以及各组RPE细胞中miR-183、RDH1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生物信息学网站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miR-183与RDH11的靶向关系。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BMSC外泌体上miR-183对RPE细胞增生的影响;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RPE细胞凋亡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C57小鼠比较,rd10小鼠RPE中miR-183相对表达量下调,RDH11 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30、8.548, P=0.006、0.001)。与空白组、mimic-NC组比较,miR-183-mimic组外泌体中miR-18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 F=60.130, P<0.05)。共培养24 h时,外泌体进入RPE细胞。与mimic-NC-exo组比较,miR-183-mimic-exo组RPE细胞中miR-18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 t=7.311, P=0.002),细胞增生能力增强( F=10.949, P=0.012)、凋亡数量减少( t=4.571, 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物信息学网站及双荧光素酶报告证实miR-183与RDH11具有靶向关系。与mimic-NC组比较,miR-183-mimic组外泌体中RDH1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61、6.591, P=0.006、0.003)。共培养后,与对照组比较,外泌体组RPE细胞中RDH1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9、1.134, P=0.874、0.320);与mimic-NC-exo组比较,miR-183-mimic-exo组RPE细胞中RDH1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54、5.546, P=0.005、0.005)。 结论:上调BMSC来源的外泌体miR-183通过靶向抑制RDH11的表达促进RPE细胞体外增生,减少细胞凋亡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