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治疗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内固定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9例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的儿童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28例;年龄(10.1±1.4)岁;左侧37例,右侧32例;根据是否进行腓骨内固定分为2组:A组21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内固定腓骨骨折),B组48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不内固定腓骨骨折)。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末次随访时行双下肢全长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侧胫骨远端外侧角(LDTA)、患侧胫骨远端前倾角(ADTA)和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同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并记录骨骺早闭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获(19.5±4.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B组患儿患侧LDTA分别为89.6°(87.9°,90.5°)、88.6°±1.9°,患侧ADTA分别为80.9°(79.0°, 81.4°)、80.0°(78.6°, 81.2°),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分别为1.1°±0.5°、1.2°±0.5,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9.5±5.2)、89.0(87.0,92.0)分,以上项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A、B组的骨骺早闭发生率分别为14.3%(3/21)和14.6%(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腓骨骨折内固定与否对踝关节影像学角度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胫骨远端得到解剖复位后,腓骨骨折可不行内固定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Salter-HarrisⅡ型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Salter-HarrisⅡ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手法闭合复位失败的Salter-HarrisⅡ型肱骨近端骨折患儿9例,均采用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外固定架固定。全程使用超声进行监控,术前明确骨折情况,肱骨远端打入外支架螺钉作为操作杆、结合直径3.0 mm克氏针术中超声引导撬拨复位并维持位置、克氏针固定后安装组合外固定架,固定完成后再次进行超声检查骨折复位质量,并行C臂机透视验证复位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闭合复位成功率100%,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肱骨近端骨骺骨桥形成等并发症,2例患儿近端外支架螺钉钉道红肿,经换药后好转。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3周。末次随访患儿肩关节Neer评分为90~100分,平均96.3分。结论: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Salter-HarrisⅡ型肱骨近端骨折可以提高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减少术中辐射;克氏针结合外支架固定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利于患儿早期康复锻炼,符合骨折ERAS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3月— 2018年6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5例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内踝缺损,伴有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3.0 cm×3.5 cm~6.0 cm×10.5 cm;骨缺损范围1.0 cm×1.0 cm~2.0 cm×3.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瓣Ⅰ期重建内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踝关节活动度及膝、踝关节功能[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创面均Ⅰ期愈合。所有患儿随访6~30个月,平均21个月,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近似,无瘢痕挛缩,双下肢等长。踝关节无畸形,手术前后踝关节活动度对比,背伸术前为(4.4±1.1)°,末次随访为(13.2±2.4)°( P<0.05);跖屈术前为(12.4±1.8)°,末次随访为(34.8±4.8)°( 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及内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无关节磨损征象,内踝骨骺无早期闭合,骨化中心逐步增大或明显。供区膝关节均无畸形发生,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 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能够Ⅰ期重建小儿内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外观恢复较好,踝关节功能恢复,重建的内踝与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且对供区膝关节功能及感觉无影响,是重建小儿内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包括三平面骨折和Tillaux骨折,同时可能合并胫骨干骨折和腓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由踝关节损伤机制和胫骨远端骨骺闭合程度共同决定骨折类型。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累及骨骺,延迟治疗、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均可能造成骨骺早闭,进而导致踝关节畸形甚至残疾,需注意及时正确诊断。过渡期骨折三维CT检查可显示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线的走行,提高诊断率并方便内固定垂直骨折线有效置入。目前,过渡期骨折的治疗方式多样,包括闭合复位石膏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螺钉固定等,但并未获得普遍共识,治疗不当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引起骨关节炎等不良后果。因此,笔者对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克氏针撬拨联合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及髓内针在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提供一种微创、无辐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6例桡骨颈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有无神经损伤、或骨骺早闭等。结果:16例手术时间(26±3.7)min,术中出血量(2±1.5)mL,术中透视2~6次,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8±0.5)个月。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3~8个月取出内固定,平均时间5.5个月,患儿均获得骨性愈合;参考Metaizeau评价标准,14例疗效为优,2例疗效为良,优良率100%。功能评定:15例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骨骺早闭;1例取出内固定后出现切口感染,门诊随访愈合良好。结论:超声引导下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安全可靠;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针可以避免桡骨近端骨骺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apavasiliou和Crawford Ⅳ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治疗效果的研究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合并肘关节脱位(Papavasiliou和Crawford分型Ⅳ型)与无肘关节脱位(Ⅱ型和Ⅲ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移位性肱骨内上髁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101例患儿资料,其中男54例,女47例,年龄(9. 5±3. 4)岁,年龄范围5~14岁。根据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肱骨内上髁骨折共75例;B组为肱骨内上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共26例。A组患儿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B组患儿均急诊行手法复位肘关节脱位,后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儿尺神经损伤、肘关节疼痛等临床资料,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进行影像学评估,Robert功能评分评估比较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结果:A组和B组术前有尺神经损伤症状患儿分别为21例和9例。术后A组尺神经损伤症状有15例,其中新增2例;B组尺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有8例,其中新增1例。两组患儿均6个月全部恢复。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儿肘关节解剖关系匹配良好、无脱位复发、无滑车缺血坏死及骺板早闭发生。根据Robert功能评分,A组中,优39例,良22例,可11例,差3例。B组中,优11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两组间Robert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经手术治疗的儿童移位性肱骨内上髁骨折无论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都具有良好的影像和功能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0.0±3.0)岁。术前已经过1~2次手术治疗15例;因多发创伤后漏诊2例;经长期牵引、外固定保守治疗后骨折仍不愈合2例。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15例。记录患儿骨折分型、治疗经过、术中操作、术后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并对手术前后股骨颈干角、Pauwel角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19例患儿经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后均达到骨折愈合。合并骨质缺损4例,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治疗。术后愈合时间为(8.2±2.4)个月。本组术前颈干角和Pauwel角分别为110.3°±18.8°和56.4°±12.0°,术后颈干角和Pauwel角分别为142.3°±12.6°和25.3°±5.9°,组间比较,颈干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年龄(外展截骨手术时)与骨折不愈合无显著相关,而Garden分型和Delbet分型均与骨折不愈合相关( P=0.039和0.001)。术后发生下肢机械轴外移5例,1例采用股骨远端外侧骺阻滞治疗,其余4例观察;内固定断裂1例,再次手术治疗;切口浅表感染1例,换药后愈合。双下肢不等长15例,未行进一步治疗。股骨近端骨骺早闭8例、股骨颈短颈畸形4例、继发股骨头骺滑脱2例,随访至股骨近端骨骺闭合未进一步加重,未行进一步治疗。继发髋臼发育不良2例,目前随访观察中。 结论: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治疗困难,并发症多。股骨近端外展截骨可以改变骨折线应力方向,增加骨折端压应力,有效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一代人工韧带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手术适应证选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采用新一代人工韧带的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在中国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和数万例病例积累。大量文献报道证实其短中期临床疗效不亚于采用生物移植物的ACL重建术,且具备允许患者早期重返运动的优势。但新一代人工韧带的超适应证使用甚至滥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手术失败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引起重视。本研究采用改良Delphi法,经两轮问卷沟通和一轮圆桌会议,就新一代人工韧带在ACL重建术中的适应证选择达成共识。共识起草小组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按Sprague专业调查法设计问卷,在线完成收集。共识专家遴选自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共识制订小组就八项条款达成高度共识、两项条款达成普遍共识。共识制订目的是规范采用新一代人工韧带重建ACL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共识指出:新型人工韧带可用于初次ACL重建,不仅适用于急性ACL损伤,也适用于慢性ACL损伤,有ACL残端的患者可能效果更佳;对运动员、肥胖、超重和需要重返运动的患者效果可能更好,对骨骺未闭和翻修病例需谨慎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股骨颈合并大转子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颈合并大转子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5例儿童股骨颈合并大转子骨折患者资料。男1例,女4例;年龄(11.0±1.9)岁;股骨颈骨折Delbet分型:均为Ⅲ型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4±2.1)d。所有患儿采用空心螺钉(1例)或儿童髋部接骨板(4例)固定治疗。分析此类骨折的临床特点,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儿童股骨颈合并大转子骨折的临床特点:①狭窄区域内骨折同时累及2个解剖部位,②粉碎性骨折,③均为Delbet Ⅲ型股骨颈骨折。所有患儿术后获(22.8±6.0)个月随访。5例患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股骨大转子骨折愈合时间为(5.2±1.8)周,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为8.0(8.0,10.0)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儿发生股骨头坏死、髋内翻畸形及双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2例患儿术后出现大转子骨骺早闭。末次随访时根据Ratliff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3例,良2例。结论:儿童股骨颈合并大转子骨折是一类特殊的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狭窄区域内骨折同时累及2个解剖部位,且均为Delbet Ⅲ型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或儿童髋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弹性髓内钉精准塑形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去弹性化精准塑形在儿童桡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中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应用弹性髓内钉去弹性化精准塑形治疗患儿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9岁,范围在4~14岁;所有骨折为闭合性骨折,骨折部位均位于桡骨骨干-干骺端交界区,左侧10例,右侧11例;单纯桡骨骨折2例,合并尺骨骨折19例;受伤至接受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8 d,范围在1~15 d。所有患儿均行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远端精准塑形去弹性化内固定,术后常规长臂石膏托外固定4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切口长度、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X线正侧位骨折对位率与残余成角,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3.9 min,范围在20.0~63.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5 ml,范围在5.0~25.0 ml,患儿的术中平均X线透视次数为4.6次,范围在2~8次,平均切口长度为1.65 cm,范围在1.24~1.92 cm。所有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2个月,范围在6.0~31.0个月。患儿术后骨折正位对位率为(91.1±4.4)%,侧位对位率为(95.0±5.8)%,术后骨折正位成角为(2.8±1.2)°,侧位成角为(1.9±0.8)°。所有患儿前臂旋转功能完全恢复,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为优20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弹性髓内钉精准塑形去弹性化可提高骨折部位复位质量,临床效果确切,可作为此部位骨折的有效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