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后柱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髋臼双柱骨折导致髋臼顶与主骨失去连接,前后柱内移及旋转,影响正常髋臼的匹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髋臼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治疗方法选择是个难点。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后柱通道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腰丛阻滞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镇痛效果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S-FICB)和腰丛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直接前入路TH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和腰丛阻滞组(L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实施神经阻滞,S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S-FICB,L组患者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下实施LPB。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种阻滞方法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以及阻滞30 min后患者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皮肤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8、12、24、48 h静息VAS疼痛评分,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S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短于L组( P<0.05),L组患者大腿内侧皮肤感觉消失的患者例数多于S组( P<0.05),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 P<0.05)。两组患者阻滞30 min后大腿前侧、外侧、内侧感觉阻滞率,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FICB对于直接前入路TH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术后镇痛效果与LPB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一入路的"三连四接法"在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连四接法"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创伤二病区收治的42例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23例;年龄(42.7±25.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9例,高处坠落伤12例,摔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5±2.1)d。所有患者采用"三连四接法"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即采用3种途径将前柱与主骨连接固定,4种途径中的2种或3种将后柱与已复位的前柱连接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0.0±30.5)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50.0)mL。术后髋臼骨折复位标准按照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3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2%(40/42)。1例患者术后出现脂肪液化,伤口渗液,予引流换药后愈合。42例患者术后获(15.0±3.4)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1.0±2.0)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系统 [8]评定髋关节功能:优3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92.9%(39/42)。 结论: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应用"三连四接法"治疗髋臼高位双柱骨折,对髋臼骨折进行拉力螺钉加压、中和钢板保护,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固定,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髂股两窗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髂股两窗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43例;年龄15~78岁[(44.1±16.0)岁]。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01例,前柱前壁伴后半横形骨折35例,“T”形骨折24例。80例采用改良髂股切口结合有限Pfannenstiel切口复位内固定(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80例采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髂腹股沟入路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标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神经血管损伤、医源性膀胱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8个月[(43.3±17.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123.8,180.0)min、600.0(500.0,787.5)ml,髂腹股沟入路组分别为190.0(150.0,240.0)min、700.0(562.5,887.5)ml( P均<0.01)。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患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改良髂股两窗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在骨折复位效果、术后患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相近的情况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前壁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前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1~80岁[(49.6±13.7)岁]。前柱骨折31例,前壁骨折6例,前柱伴前壁骨折2例。22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7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依照Matt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50个月[(32.4±10.5)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52.1±47.5)min,术中出血量为(497.7±160.7)ml,均低于B组的(192.1±58.2)min、(638.2±166.3)ml( P<0.05)。A组骨折Matta评分复位优良率为86%(19/22),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18/22),B组分别为82%(14/17)、77%(13/17)( P均>0.05)。术后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闭孔神经损伤1例;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22),B组为29%(5/17)( P>0.05)。 结论:对于髋臼前柱/前壁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一体化髋臼四方区阻挡钢板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一体化髋臼四方区阻挡钢板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优缺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使用一体化髋臼四方区阻挡钢板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4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26~75岁,平均53.2岁;均为Letournel-Judet分型的双柱骨折,其中11例合并无后脱位的后壁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8~19 d,平均10.3 d。手术均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满意复位后以一体化髋臼四方区阻挡钢板同时固定髋臼前柱、四方区和后柱骨折。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20~32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700~1 600 ml,平均980 ml;一体化髋臼四方区阻挡钢板术中无需再次塑形,与骨表面均贴服良好。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个月。Matta影像学评估显示解剖复位7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优良率85.7%(12/14);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2~18分,平均16.9分,其中优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5.7%(12/14)。术中1例患者分离精索时出现约1 cm腹膜破裂,即刻缝合修复;1例术后出现闭孔神经麻痹,未作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随访时麻痹症状缓解;余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双柱骨折采用一体化髋臼四方区阻挡钢板可以同时对前柱、四方区和后柱整体进行固定,无需塑形,骨折复位固定效果良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1~66岁[(45.3±10.6)岁]。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9例,前方+后半横骨折6例,前柱骨折1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腹直肌外侧入路7例,复位骨盆及髋臼骨折,均使用3.5 mm皮质骨全螺纹钉或钢板阻挡四边体骨折块内移。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价标准评估术后3、12个月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4个月[(16.1±2.9)个月]。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切口长12~26 cm[(18.6±4.0)cm];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切口长8~15 cm[(10.7±2.3)cm]。手术时间107~215 min[(159.2±27.8)min],术中出血量200~2 300 ml[(853.1±489.7)ml]。术后第2天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9例,良7例。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为11~18分[(15.2±2.2)分],其中优4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69%;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为13~18分[(16.9±1.4)分],其中优7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4%。术后12个月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高于术后3个月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 P<0.05)。切口脂肪液化、膀胱损伤、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异位骨化各1例,无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骨折复位满意,可有效防止髋臼四边体骨折移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路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高危老年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侧路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组(联合组)和侧路TAP阻滞组(侧路组)。比较两组手术切皮(T 1)、打开腹外斜肌腱膜(T 2)、游离疝囊(T 3)、分离腹膜前间隙和置入补片(T 4)、缝合腹横筋膜(T 5)、缝合腹外斜肌腱膜(T 6)、皮肤切口闭合(T 7)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后2、4、6、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比较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T 3~T 5时联合组VAS疼痛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4、6和8 h联合组活动时VAS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24 h内两组静息时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低于侧路组( 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术中替代性镇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入路改良切口与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方入路(DAA)改良切口和经典切口的解剖特点,为术中避免股外侧皮神经(LFC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由蚌埠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成年国人尸体髋关节及股骨标本6具6侧,其中男2具2侧、女4具4侧,年龄48~72(61.7±8.2)岁。通过解剖标志定位的方式做DAA手术切口,切口起点均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向下向外3 cm;DAA经典切口延长方向指向腓骨小头;改良切口将切口延长方向向经典切口外后方偏移,偏移角度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分别与腓骨小头、股骨大粗隆顶点连线夹角的1/2。解剖显露LFCN以及所有分支:(1)观察LFCN走行及其与DAA经典切口、DAA改良切口的关系;(2)对LFCN进行分型;(3)测量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与LFCN最短距离,判断LFCN与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的解剖关系。结果:(1)LFCN由髂前上棘内侧0.8 cm经腹股沟韧带下方走向股骨前方,LFCN走行向前、向外近乎平行于髂前上棘最高点与腓骨小头连线。DAA经典切口远端与LFCN有交叉,有直接损伤LFCN可能,延长DAA经典切口会增加损伤LFCN概率;而DAA改良切口与LFCN无交叉。(2)6侧标本LFCN分型:缝匠肌型3侧,后向型2侧,扇形型1侧。(3)LFCN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为1.2~2.4(2.0±0.40)cm,与经典切口最短距离为0~1.4(0.98±0.55)cm。缝匠肌型和后向型LFCN主干及分支与DAA改良切口的最短距离均>2.0 cm;与DAA经典切口无交叉,且LFCN所有分支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均>0.7 cm。扇形型LFCN与DAA经典切口有交叉,而与DAA改良切口无交叉,最短距离为1.2 cm。结论:在解剖关系上,DAA改良切口比DAA经典切口距离LFCN更远,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更不易发生LFCN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