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资料,男18例、女62例;年龄(55.7±10.4)岁(范围41~72岁)。三维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下肢全长CT扫描数据在三维重建软件上规划假体型号及安装角度并计算下肢长度差和股骨偏距;常规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胶片测量法进行术前规划,根据术前的测量数据及术中双下肢比对的方法计算下肢长度差。比较两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及髋关节偏心距、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统一随访至术后3个月。三维规划组的手术时间为(70.9±7.7)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2.78±1.31)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2.43±1.41)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5.67±3.35)分;对照组为手术时间为(81.6±13.3)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5.35±2.15)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5.50±2.83)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7.35±4.21)分。三维规划组优于常规规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1, P<0.001; t=-5.74, P<0.001; t=5.75, P<0.001; t=12.33, P=0.002)。三维规划组术中使用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95%、股骨柄为90%,而常规规划组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75%、股骨柄仅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1, P=0.023;χ 2=14.92, P=0.005)。80例患者术中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脱位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有利于恢复下肢长度和髋关节偏心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影像探究儿童髋臼指数的标准化测量方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DRRs)研究如何选择正确的髋臼外上缘参考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AI)并初步探究其解剖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CT检查的研究对象共177例,收集满足条件患儿的髋关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校正骨盆模型至标准位置后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生成DRRs影像,分别采取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和其下方低密度骨性覆盖影最外上方点B作为参照点,测量其相应的髋臼指数(AAI和BAI);选取通过股骨头最大直径的骨盆冠状位MPR图像,测量其CT髋臼指数(CTAI),计算其差异。按旋转轴将骨盆模型进行前后倾斜,每增加或减少3°生成一张DRR图像,观察连续角度变化中A、B两点的位置改变,记录两点重合时的骨盆倾斜角度。利用配对 t检验验证CTAI、AAI、BAI之间差异的有效性;利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各组AAI和BAI差值的比较;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两种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纳入研究对象总共33例,年龄(2.90±1.32)岁;其中男8例,女25例,共52髋。CTAI与A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2,其差值为(-0.41±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I与AA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AI与B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AI与BAI的差值为(3.06±3.06)°,该差值与骨盆X线片上髋臼显影形态有关。骨盆倾斜过程中,25髋在骨盆后倾时出现A、B点重叠,8髋在骨盆前倾时出现重叠,显示B点在不同髋关节中为髋臼前缘或者后缘的最外缘投影。结论:选择不同的髋臼外上缘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将会导致巨大的差异,通过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测量的髋臼指数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髋臼指数,能够更好的反映髋臼对股骨头的骨性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髋臼下螺钉安全通道的三维数字解剖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骨盆髋臼数字解剖学模型,比较男性与女性髋臼下螺钉安全通道的形态学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因非骨盆疾病行骨盆CT检查的正常成人骨盆数据106例,男56例、女50例,年龄(50.58±11.22)岁(范围21~68岁)。利用逆向重建软件重建骨盆并导入Autodesk maya 2022软件将模型调平,利用多边形建模工具模拟置入髋臼下螺钉并测量螺钉的长度、置钉角度以及进针点与髂耻隆起顶点处的距离;通过轴向透视法测量髋臼下螺钉的直径;在Mimics 21.0软件中测量进针区域面积、狭部面积及出针区域面积。比较男性与女性形态学指标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髋臼下螺钉最大直径为(4.82±1.07)mm和(3.93±0.65)mm,最大长度为(97.74±93.89)mm和(88.23±4.55)mm,与矢状面夹角为-1.33°±4.96°和7.29°±6.20°,进针区域面积为(314.83±4.79)mm 2和(198.29±78.70)mm 2,狭部面积为(75.61±19.00)mm 2和(47.33±13.34)mm 2,出针区域面积为(400.52±88.86)mm 2和(268.27±120.71)mm 2,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与女性髋臼下螺钉进针点分别位于髂耻隆起顶点内侧(9.39±1.44)mm和(9.68±1.41)mm、髂耻隆起顶点前侧(8.87±1.22)mm和(9.28±1.56)mm,髋臼下螺钉与骨盆前平面夹角分别为52.69°±7.38°和52.32°±1.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当螺钉直径为3.5 mm时,分别有88%(49/56)的男性和76%(38/50)的女性骨盆中存在可供螺钉通过的骨通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375, P=0.123);但当螺钉直径为4.5 mm时,分别有59%(33/56)的男性和20%(10/50)的女性骨盆中存在可供螺钉通过的骨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6.603, P<0.001)。 结论:髋臼下骨通道参数的个体差异较大,男性髋臼下螺钉的长度、直径、进针区域面积、狭部面积及出针区域面积均大于女性,与矢状面的夹角小于女性;男性与女性髋臼下螺钉的进针点与髂耻隆起的距离以及螺钉与骨盆前平面夹角无明显差异;男性髋臼下骨通道中直径3.5 mm螺钉通过率与女性无明显差异,直径4.5 mm螺钉通过率高于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髋臼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髋臼骨折患者的比例不断上升。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原则应当为尽可能恢复关节面解剖的连续性及髋臼负重区与股骨头同心圆关系,重建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但老年人骨量不足、基础疾病、生理虚弱等问题使其治疗方案有别于年轻患者,这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就老年髋臼骨折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对老年髋臼骨折的处理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髂骨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不同重建方法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髂骨周围(Ⅰ区、Ⅰ+Ⅱ区、Ⅰ+Ⅳ区)恶性肿瘤的切除、不同重建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3例髂骨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骨盆肿瘤切除钉棒系统以及半骨盆重建,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对患者的临床效果、生存率、并发症、肢体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0~79个月)。11例生存,1年总生存(OS)率82.6%(19/23)、3年OS率65.2%(15/23)、5年OS率52.2%(12/23);未涉及髋臼者3年OS率70.6%,涉及髋臼者3年OS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82,P=0.041);合并有伤口不愈合、脱位等并发症共7例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重建方式患者术后功能评分(23.6±1.3)分,普通半骨盆及钉棒半骨盆重建患者术后功能评分(18.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1)。 结论:髂骨周围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椎弓根钉棒固定重建的临床效果优于钉棒半骨盆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男性与女性髋臼下方螺钉置钉安全通道的数字解剖学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国人骨盆与髋臼的数字解剖模型,比较男性与女性髋臼下方螺钉的置钉参数。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163例成年患者的正常骨盆CT数据。男61例,女102例;年龄53.0(45.0,60.0)岁。利用Mimics 21.0软件三维重建骨盆并导入Autodesk maya 2022软件将模型调平,利用多边形建模工具创建一个圆柱模拟髋臼下方螺钉并测量螺钉长度、角度;在Mimics 21.0软件中通过轴向透视法测量髋臼下方螺钉的直径。比较男性与女性髋臼下方骨通道的最大直径、最大长度,以及髋臼下方螺钉轴线与骨盆前平面、正中矢状面的夹角等。结果:男性左、右侧髋臼下方骨通道最大直径分别为5.24(4.26,6.38)、5.04(4.50,6.57)mm,女性分别为3.99(3.81,4.51)、3.89(3.65,4.90)mm;男性左、右侧髋臼下方骨通道最大长度分别为(98.43±4.42)、(98.01±5.08)mm,女性分别为87.73(84.22,90.98)、87.51(84.59,90.15)mm;男性左、右侧髋臼下方螺钉轴线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分别为-0.98°±4.79°、-1.08°±4.91°,女性分别为6.20°(3.34°,11.16°)、6.44°(3.77°,11.85°);以上数据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与女性之间左、右侧髋臼下方螺钉轴线与骨盆前平面夹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男性髋臼下方骨通道的长度和直径均大于女性,与矢状面的夹角小于女性,男性钉道更加平行于矢状面,术中置入髋臼下方螺钉时应调整透视角度,以降低置钉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7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3~61岁[(45.9±10.9)岁]。均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Brooker分级评估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6(24,36)个月]。手术时间为123~242 min[(165.4±29.8)min];术中出血量为170~550 ml[(358.3±111.3)ml];9例需要术中输血,输血量为300~500 ml[(377.8±66.7)ml]。住院时间为12~29 d[(21.4±4.7)d]。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16.3±3.0)周]。术后2 d 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1例,良3例,差3例,复位优良率为89%。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9~16分[(13.1±1.9)分],6个月为10~18分[(15.4±2.0)分],末次随访时为12~18分[(16.9±1.8)分]( P<0.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 Postel评分优0例,良7例,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26%;6个月优3例,良19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81%;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 P<0.01)。术后无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和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发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异位骨化3例,其中Brooker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均未对髋关节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固定效果可靠,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Ganz入路内固定治疗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Ganz入路内固定治疗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7例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为23~66岁,平均40.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3 d,平均7.3 d。7例患者均应用Ganz入路,股骨头骨折采用双头加压螺钉固定,髋臼骨折采用螺钉联合重建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5~235 min,平均197.9 min;术中出血量为450~765 mL,平均590.0 mL。7例患者术后获12~86个月(平均34.4个月)随访。髋臼骨折术后复位质量根据Letournel推荐标准评定: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1例;股骨头骨折术后复位质量根据Thompson-Epstein临床和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97分,平均93.0分。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目前仍在观察随访;2例患者出现患肢肌静脉血栓,经规范治疗后机化。结论:Ganz入路内固定治疗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具有骨折复位质量优、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球面填充块在髋臼骨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双球面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翻修术,并采用双球面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119例(124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7例(58髋),女性62例(66髋);年龄(65.0±11.8)岁(范围:40~102岁);体重指数(23.9±3.5)kg/m 2(范围:16.1~32.2 kg/m 2)。髋臼周围骨缺损Paprosky分型 ⅡA型2髋,ⅡB型29髋,ⅡC型34髋,ⅢA型31髋,ⅢB型28髋。9例(9髋)合并骨盆不连续。手术前后拍摄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观察假体影像学稳定性,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双下肢长度差异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7.0±53.4)min(范围:90~380 min)。术中出血量(345.3±124.2)ml(范围:100~1 200 ml)。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的(39.7±13.0)mm降至术后的(21.8±7.1)mm,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由术前的(34.0±10.6)mm提高至术后的(38.5±5.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859, P<0.01; t=5.266, P<0.01)。随访时间(26.1±15.4)个月(范围:6~60个月)。末次随访时,HHS由术前的(35.2±10.0)分提高至(85.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23, P<0.01)。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的(2.1±1.1)cm降至(0.5±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67, P<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髋臼组件在影像学上均稳定、无移位。3例患者出现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后随访期间假体在位良好。其他患者无脱位、松动、骨折、感染复发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球面填充块可有效重建髋臼骨缺损,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改善髋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数字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为临床提高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数据,其中男60例(120侧)、女40例(80侧),平均年龄42.18岁。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0.0软件,去除周围软组织、骶骨以及双侧股骨,建立完整双侧独立的三维髋骨模型;将髂骨翼分为前、中、后三区,依据骨盆相关骨性标志标记髂骨翼各分区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并利用Mimics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同性别左右侧、不同性别间相应倾斜角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倾斜角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前、中、后区倾斜角分别为142.40°±5.62°和142.03°±4.82°,130.78°±5.75°和126.37°±6.17°,101.27°±5.40°和100.46°±5.44°。同性别左、右侧前、中、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不同性别间前区与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男性中区倾斜角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66, P<0.05)。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三区倾斜角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有一定变化,该解剖学参数可以为术中指导髂骨与髋臼骨折解剖复位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从整体角度提高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并能评价骨折的旋转移位情况,弥补Matta评价标准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