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髌骨复位下间隙平衡技术及髌骨半脱位下间隙平衡技术进行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比较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及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后的伸直、屈曲90°关节间隙及间隙内外翻角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及下肢机械轴线夹角,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55例均完成半年随访,髌骨复位组27例,髌骨半脱位组28例。术中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伸直和屈曲90°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屈曲90°的关节间隙为(10.5±0.3)mm,小于髌骨复位后的(1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80, P<0.001);屈曲90°的内翻角度为1.5°±0.3°,小于髌骨复位后的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42, P<0.001);髌骨半脱位组内髌骨复位前后伸直状态下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髌骨半脱位组股骨假体旋转角为-0.49°±1.2°,小于髌骨复位组的0.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6, P=0.039)。术后1个月髌骨复位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09.6°±8.5°,高于髌骨半脱位组的104.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48, P=0.046);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KS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髌骨脱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有髌骨复位后屈曲间隙增大、内翻增加及股骨假体内旋增加的风险。在髌骨复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术后早期活动度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手术技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行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8膝),女性14例(14膝),年龄65.7岁(范围:54~83岁)。患者在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除外关节外畸形。手术采用髌旁外侧入路,胫骨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法,先垂直截骨,再水平截骨;股骨髁采用摆锯手工切除外髁残存软骨直至软骨下骨。选择合适假体,术中反复确认间隙的松紧度及关节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统计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手术前后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个月(范围:8~40个月)。术后未发现切口渗出、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假体松动、垫片过度磨损、脱位及术后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患者的OKS由术前的(46.5±3.1)分降至(22.4±3.3)分( t=13.4, P=0.00),KSS由术前的(69.5±8.7)分升至(90.2±7.4)分( t=16.9, 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外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创伤小等优势,近期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例;年龄(66.80±8.2)岁(范围60~78岁)。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假体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中使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定位截骨,应用间隙平衡技术验证屈伸间隙。记录截骨厚度,影像学测量下肢力线、关节线距离、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旋转角及股骨后髁偏心距;临床评估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min,术后引流量为(140±26)ml。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第5天的差值为(22±8.5)g/L。胫骨近端外侧截骨量为(10.2±1.5)mm,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为(9.1±1.5)mm,股骨后外髁截骨量为(8.6±1.5)mm,股骨后内髁截骨量为(9.2±1.2)mm,明显高于股骨后外髁截骨量( t=2.44, P=0.006)。术中测量间隙平衡技术截骨线(B线)与测量截骨钉孔连线(A线)的夹角为1.15°±0.47°(范围1.02°~2.00°),外旋占27.8%,内旋占72.2%。术前膝关节线距离为(40.55±4.32)mm,术后第3天膝假体关节线距离为(40.99±3.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5, P=0.256)。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偏差均<±3°,其中72.1%的患者为内翻。术后第3天伸膝位和屈膝90°位内、外翻应力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膝关节CT示股骨假体旋转角≤±2°,其中65.6%的患者为内旋。术前股骨后髁偏心距为(31.87±4.01)mm,术后为(31.55±3.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7, P=0.505)。术后KSS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KSS评分(89.2±9.4)分、患者满意度评分(7.2±2.6)分,高于术后1个月(78.0±3.5)分、(5.2±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97, P=0.026; t=1.753, P=0.038);术后6个月以后KSS膝关节评分>90分。术后1个月时膝关节ROM为94.7°±10.6°,与术前91.9°±12.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86, P=0.245);术后3个月为105.8°±14.7°,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24, P=0.041)。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KS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膝关节ROM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既能通过较少的软组织松解恢复下肢力线,又能通过等量截骨获得屈伸间隙平衡,术后早期有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但易致股骨假体内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拟接受TKA治疗的79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传统髌旁入路,39例)与B组(改良股肌下入路,40例)。比较两组下肢力线、膝关节功能、围术期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A组短[(338.76±12.37) ml比(364.84±11.63) ml, t=9.649, 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B组[(9.85±1.25) d]低于A组[(9.91±1.31) d, t=2.364, P<0.05]。术后,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KS)上升,且B组[(71.17±4.38)分]高于A组[(68.24±4.62)分, t=2.893, P<0.05];两组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下降,且B组[(41.36±4.72)分]低于A组[(45.62±4.63)分, t=4.012, P<0.05]。术后,两组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值均上升,且B组[(86.64±1.74)°、(87.82±0.84)°]高于A组[(85.14±2.14)°、(86.25±1.46)°, t=3.422、5.877, 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6%)与B组(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1, P>0.05)。 结论:与传统髌旁入路比较,改良股肌下入路可减少TKA中出血量,缩短KOA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且更利于膝关节功能及下肢力线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腓总神经"预松解"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神经麻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预松解"在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神经麻痹的应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重度膝外翻畸形的患者20例(22膝)。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股骨远端外翻3°~5°截骨、腓总神经预松解、常规置换髌骨。检查和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LSUHSC评分)及相关肌肉的肌力情况,统计和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FTA)、髋-膝-踝角度(HKA)、髁-髋角(CHA)、平台-踝角(PAA)。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本组患者获得18~55个月的随访,平均(38±8)个月。Krackow分型均为Ⅱ型。所有患者术后1 d、3 d、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小腿外侧、足背、第1趾蹼区感觉无减退或缺失,LSUHSC评分均为5分;胫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肌力无减退,均为5级。末次随访VAS评分、KSS评分、HSS评分、ROM、HKA、CHA、PA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02、-70.238、-82.455、-20.560、16.058、9.682、3.439,均 P<0.05)。下肢力线基本矫正,FTA值由术前31.7°±8.0°降低至末次随访的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725, P<0.05)。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无迟发性腓总神经麻痹者。 结论:腓总神经"预松解"对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TKA术后神经麻痹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对比不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拟接受TKA治疗的79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传统髌旁入路,39例)与B组(改良股肌下入路,40例).比较两组下肢力线、膝关节功能、围术期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A组短[(338.76±12.37)ml比(364.84±11.63)ml,t=9.649,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B 组[(9.85±1.25)d]低于 A 组[(9.91±1.31)d,t=2.364,P<0.05].术后,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KS)上升,且B组[(71.17±4.38)分]高于A组[(68.24±4.62)分,t=2.893,P<0.05];两组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下降,且B组[(41.36±4.72)分]低于A组[(45.62±4.63)分,t=4.012,P<0.05].术后,两组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值均上升,且B组[(86.64±1.74)°、(87.82±0.84)°]高于A组[(85.14±2.14)°、(86.25±1.46)°,t=3.422、5.877,P<0.05].A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6%)与B组(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结论 与传统髌旁入路比较,改良股肌下入路可减少TKA中出血量,缩短KOA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且更利于膝关节功能及下肢力线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关节外囊壁切除术治疗胭窝囊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关节外囊壁切除术治疗胭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23年1月收治胭窝囊肿病人92例,采用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关节外囊壁切除术,根据末次随访MRI复查结果以及Rauschning和Lindgren提出的评价分级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92例病人中,关节镜检查发现80例(86.96%)病人伴有关节内病变,包括软骨退行性病变52例(56.52%),内侧半月板撕裂48例(52.17%),外侧半月板撕裂28例(30.43%),前交叉韧带损伤17例(18.48%),髌骨软骨软化3例(3.26%),关节内游离体2例(2.17%),胫骨髁间棘骨折1例(1.09%),痛风性关节炎1例(1.09%),滑膜炎3例(3.26%),化脓性关节炎1例(1.09%),平均发病时间11.71个月(0.03~120个月),所有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8个月(6~23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血管损伤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MRI发现2例病人有囊肿残留.Rauschning和Lindgren评价分级结果:术前Ⅰ级13例、Ⅱ级53例、Ⅲ级26例;术后末次随访0级74例、Ⅰ级18例.结论 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关节外囊壁切除术治疗胭窝囊肿,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髌上/髌下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讨髌上/髌下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年 8月—2022年 10月于我院行髓内钉治疗的 87例胫骨骨折患者.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共 51例病例纳入本研究.其中髌上入路 28例,髌下入路23例.比较 2组患者术中透视总时间、透视次数及放射暴露剂量.结果: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无深部感染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与髌下入路比较,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术中透视总时间、透视次数、放射暴露剂量更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时熟练掌握髌上和髌下髓内钉技术的外科医生中,髌上入路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时间及放射暴露量明显减少,可降低手术医师及患者的放射暴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采用髌下入路"4"字体位与采用髌上入路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分析对比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采用髌下入路"4"字体位与采用髌上入路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93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髌下入路"4"字体位行髓内钉内固定术48例纳入观察组,将采用髌上入路行髓内钉内固定术4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术后1、3、6个月时的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VAS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为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过程中选择髌下入路"4"字体位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且可更好的恢复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