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脉强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夹瘀证病人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脉强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夹瘀证病人Toll样受体4(TLR4)/髓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夹瘀证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脉强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LR4、MyD88及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心肌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与65.0%,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LR4、MyD88及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GF-β1、MMP-2及PⅢ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强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夹瘀证病人,可缓解临床症状,抑制TLR4/MyD88/NF-KB信号通路及心肌纤维化进程,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细胞测序和数字PCR技术筛选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验证脓毒症中特异分化的单核细胞亚群,并筛选及构建用于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和拟时序分析对单核细胞差异亚群进行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差异亚群中的基因表达,并筛选出差异基因用于初步构建候选差异基因集。利用数字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在脓毒症患者PBMC以及脓毒症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株(THP-1)模型中对候选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并利用韦恩图构建最终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使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对差异基因集进行外部数据验证。结果:①细胞注释及拟时序分析结果显示,NEAT1 +CD163 +单核细胞的分化明显区别于其他亚群,并在脓毒症早期就已经出现,是脓毒症病理过程中的特征亚群。②从NEAT1 +CD163 +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中筛选出22个与脓毒症相关的差异基因,经过数字PCR进一步验证后,最终筛选出碱性亮氨酸拉链ATF样转录因子(BATF)、原癌基因JUNB、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4(CEACAM4)、第9号染色体上95开放阅读框(C9orf95)、G蛋白α亚基15(GNA15)、补体C3A受体1(C3AR1)、转录生长因子β1(TGFB1)、线粒体载体同源物1(MTCH1)8个基因,用于构建最终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③外部验证结果显示,由于C9orf95基因在GEO数据库的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均无数据,因此在验证时将其排除。在GSE154918数据集,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中BATF、JUNB、CEACAM4、GNA15、C3AR1、TGFB1、MTCH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log 2表达量:BATF为12.78±0.08比11.39±0.35,JUNB为16.88±0.07比16.04±0.03,CEACAM4为14.73±0.08比13.77±0.05,GNA15为13.16±0.06比12.30±0.04,C3AR1为14.62±0.13比12.87±0.05,TGFB1为16.95±0.05比16.57±0.36,MTCH1为14.80±0.02比14.61±0.15,均 P<0.05);在GSE133822数据集,基因集中BATF、CEACAM4、GNA15、C3AR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og 2表达量:BATF为8.66±0.16比7.92±0.14,CEACAM4为9.20±0.16比8.36±0.20,GNA15为10.66±0.18比10.13±0.16,C3AR1为11.49±0.27比10.48±0.16,均 P<0.05),而JUNB、TGFB1、MTCH1的表达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集差异分析(GSVA)显示,在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脓毒症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的富集分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GSE154918:0.38±0.04比-0.44±0.02,GSE133822:0.56±0.02比0.20±0.05,均 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在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993(0.980~1.000)和0.944(0.873~1.000),提示其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结论: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及数字PCR技术筛选得到的BATF、JUNB、CEACAM4、GNA15、C3AR1、TGFB1、MTCH1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对脓毒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早期诊断效能,或许能够为早期诊断脓毒症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运动性精子结构域包含蛋白2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及实验验证寻找RA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了RA患者基因芯片数据,构建基因网络,利用WGCNA将基因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将与RA临床症状相关的模块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了基因本体论分析。随后使用GEO不同的数据集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关键基因对RA诊断的准确性。此外,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关键基因在RA中的表达,分析其与DAS28的关系。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共筛选出5 413个基因构建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将基因分为23个模块。其中,黑色模块与RA临床症状密切,包含346个基因。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其要富集于对IL-6的正调控、IL-1β分泌、破骨细胞分化、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分化等多个与RA密切相关的通路。其中运动性精子结构域包含蛋白2(MOSPD2)与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相关性,在血液单核细胞、骨髓单核细胞中高表达( t=2.238, P=0.032; t=3.153, P=0.006),在RA关节滑膜液中与血液中表达呈正相关( r=0.683, P=0.03)。ROC曲线分析表明,MOSPD2能区分RA和对照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和0.726)。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MOSPD2在RA患者中表达上调( t=-3.96, P=0.02)。MOSPD2在血液中的表达水平与RA患者的DAS28呈正相关( r=0.8846, P=0.0462)。 结论:MOSDP2与RA患者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及治疗RA的靶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房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71岁,因左侧乳房红斑、斑块3个月就诊。3个月前患者左侧乳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红斑,其上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自行外用"皮炎平",原有丘疹可变平,但仍有新发丘疹,并且逐渐融合成斑块。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及肿瘤病史,无外伤史。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房近胸部中线侧可见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边界尚清,其上可见不规则隆起性红色斑块,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质轫,表面无脱屑、破溃、结痂(图1)。辅助检查:血常规、乳腺彩超、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除双肾泥沙样结石外,其余均无异常;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双侧颈胸部、腋窝、腹股沟及腹盆腔散在轻度增大淋巴结;盆腔内部分肠管基于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请血液科会诊暂排除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骨髓穿刺,但患者家属拒绝。皮损活检:灰白组织1块,大小为2.6 cm × 1.5 cm × 1.0 cm,皮肤面积2.6 cm × 1.5 cm。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受累,表皮及真皮见无浸润带,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弥漫浸润模式,肿瘤组织内大量异形淋巴样细胞,可见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形明显(图2),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结果:人B细胞抗原CD2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MUM-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相关蛋白a链CD79a均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占80%,原癌基因阳性细胞占20% ~ 30%,Bcl-6、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黑素细胞分化标记物、外套层细胞淋巴瘤标记、神经黏附分子、黑素瘤特异性抗体、粒-单核细胞标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B细胞激活抗原、细胞周期蛋白D1、人抗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髓样分化蛋白2通过调控EGFR信号通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紫杉醇耐药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髓样分化蛋白2(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2,MD-2)通过EGFR信号通路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紫杉醇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B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D-2的表达并分析MD-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构建TNBC紫杉醇耐药细胞株,干预细胞中MD-2的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转录组测序筛选MD-2调控的信号通路,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结果:相较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MD-2表达显著增强。MD-2的高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密切相关( χ2=4.50, P=0.032; χ2=2.55, P=0.011; χ2=4.40, P=0.036)。细胞实验中,与正常乳腺细胞比较,TNBC细胞系中MD-2表达显著增强。与sh-NC组比较(100±11.52)(6.81±0.57),敲减MD-2能抑制紫杉醇耐药TNBC细胞的侵袭(61.44±6.78)( t=4.99, P=0.008)、促进凋亡(15.19±1.06)( t=12.06, P<0.001)。转录组测序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D-2主要通过对EGFR信号通路进行调控进而影响TNBC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结论:MD-2可促进TNBC细胞侵袭及紫杉醇耐药,该作用可能通过影响EGFR信号通路实现,MD-2有望成为TNBC治疗中的有效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VPS26基因通过Wnt/β-联蛋白通路促进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VPS26在高脂环境中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成骨、成脂分化作用的机制,探讨VPS26对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和裸鼠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普通成骨诱导液(成骨组)和高脂成骨诱导液(高脂组)培养BMSC,高脂组促进或抑制VPS26的表达,检测成骨和成脂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诱导第7、14天后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油红O染色;成骨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VPS26与β-联蛋白(β-catenin)的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萤火虫荧光值/海肾荧光值(以下简称TOP/FOP)比值。取18只雄性12周龄高脂血症Wista大鼠(体质量为160~200 g),于其双侧股骨干骺端植入种植体,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注射VPS26过表达慢病毒(LV-VPS26组)、阴性对照慢病毒(LV-nc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行显微CT分析和HE、油红O染色评估种植体骨结合和股骨脂滴形成。20只雌性6周龄裸鼠(体质量为30~40 g)均分为5组,每组4只,于背部皮下分别植入不转染和转染了LV-VPS26、LV-nc、shVPS26、shscr慢病毒的成骨组BMSC,取样观察异位成骨。结果:过表达VPS26后高脂组BMSC中ALP的mRNA表达水平(1.56±0.09)显著高于阴性对照(1.01±0.03)( t=10.09, P<0.00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4,FABP4)的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阴性对照( t=6.44, P<0.001; t=10.01, 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过表达VPS26后高脂组BMSC中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的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增强,PPAR-γ、FABP4则减弱,高脂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P活性在过表达VPS26后更强,脂滴的形成较阴性对照更弱,数量更少。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VPS26与β-catenin存在共定位和相互作用,且TOP/FOP比值显著上升43.10%( t=-3.17, P=0.034)。VPS26过表达后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增强而脂滴数量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VPS26过表达后裸鼠皮下支架周围组织骨量增多。 结论:VPS26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激活BMSC成骨分化且抑制成脂分化,具有促进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和裸鼠异位成骨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223-3p靶向RIPK3调控胶质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iRNAs介导的胶质瘤肿瘤微环境(TME)中巨噬细胞(Mφ)的恶性转化及其机制。方法:应用集落刺激因子诱导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小鼠骨髓来源细胞(BMDCs)分化,获得Mφ-GFP。将胶质瘤干细胞(GSCs)与Mφ-GFP体外共培养,筛选具备无限增殖潜能的Mφ-GFP,即恶变巨噬细胞(t-Mφ)。通过miRNAs芯片分析获取t-Mφ与正常Mφ的miRNAs差异表达谱。分别比较目标miRNA在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胶质瘤组织、来源于手术切除的10例胶质瘤组织与瘤旁组织、t-Mφ与正常Mφ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目标mi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及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探讨目标miRNA调控TME中Mφ恶变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建立双色荧光示踪共培养体系,成功获得具备无限增殖潜能的单克隆GFP +细胞,并表达Mφ标志物F4/80和CD11b。miRNAs芯片差异表达谱和qRT-PCR结果证实,与正常Mφ相比,miR-223-3p在t-Mφ中的表达显著升高。临床分析中,胶质瘤组织样本中miR-223-3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配对的瘤旁组织( P<0.01)。对CGGA的分析结果发现,胶质母细胞瘤中的miR-223-3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WHO 2/3级)( P<0.001)。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低表达miR-223-3p胶质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显著优于高表达组( P<0.01)。下调miR-223-3p可促进t-Mφ的凋亡( 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3)基因3′-UTR区存在miR-223-3p潜在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共转染miR-223-3p模拟物对照和RIPK3-WT的细胞相比,共转染miR-223-3p模拟物和RIPK3-WT的t-Mφ细胞荧光强度显著降低( P<0.01)。qRT-PCR和WB实验结果证实,miR-223-3p下调的t-Mφ中RIPK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而miR-223-3p过表达的t-Mφ中RIPK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此外,miR-223-3p抑制剂/RIPK3抑制剂组t-Mφ的凋亡细胞比例显著低于miR-223-3p抑制剂组( P<0.01)。 结论:GSCs可诱导TME中Mφ的恶性转化,而miR-223-3p可靶向抑制t-Mφ中RIPK3的表达,进而抑制t-Mφ的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趋化因子CXC受体6的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可促进小鼠糖尿病创面的皮肤再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用于创面治疗时,常因移植细胞的募集数量不足以及进行皮肤再生的细胞系分化受损而导致创面愈合延迟。该研究观察到,在小鼠创面中移植骨髓源性MSC,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及趋化因子CXC受体6(CXCR6)的表达均增加,提示外源性MSC移植治疗具有潜在价值。CXCL16/CXCR6轴的激活调控了局部黏着斑激酶、Src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启动子的表达,以及MSC 中的迁移信号通路。CXCL16的激活也促进了MSC 向内皮样细胞和KC 的分化。在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切开并用夹板固定的创面中,通过移植异体来源的MSC 及CXCR6增加了创面的血管新生和再上皮化,最终促进了皮肤组织再生。这项研究表明,在CXCR6 过度表达的生物工程MSC 中,激活CXCL16/CXCR6轴为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理筋正骨手法联合热补针对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炎软骨损伤、免疫平衡及肝X受体NF-κB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热补针对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炎软骨损伤、免疫平衡及肝X受体α(LXRα)/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理筋正骨组、热补针组、联合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膝关节炎模型,理筋正骨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干预,热补针组采用热补针干预,联合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热补针干预。采用测痛仪检测各组大白兔痛阈值;HE染色观察软骨损伤形态;ELISA法检测关节面软骨组织中前列腺素E 2(PGE 2)、IL-1β、β-内啡肽(β-EP)水平;PCR检测滑膜组织LXRα、NF-κB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NF-κB P65蛋白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热补针组、理筋正骨组、联合组大白兔痛阈值升高( P<0.05);关节面软骨组织PGE 2、IL-1β水平降低( P<0.05),β-EP水平升高( P<0.05);滑膜组织LXRα mRNA水平升高( P<0.05),NF-κB mRNA水平降低( P<0.05);滑膜组织TLR4、MyD88、IRF-7、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 P<0.05)。 结论:理筋正骨手法联合热补针可降低膝关节炎模型大白兔PGE 2、IL-1β水平,提高β-EP水平,改善疼痛及软骨组织形态,其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NF-κB通路,减少炎症反应,维持免疫平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DAC6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与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及其与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6~8周龄,体重20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NP+HDAC6抑制剂ACY-1215组(NP+ACY组)。采用结扎L 5脊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L 5脊神经,不结扎;NP+ACY组于模型制备结束后,每日腹腔注射ACY-1215 25 mg/kg,至21 d;S组和NP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剂,C组正常饲养。于模型制备前3 d(T 0)、模型制备前当日(T 1)、制备后1、3、7、10、14和21 d(T 2~7)时测定大鼠后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结扎脊神经后第21天测定MWT后处死大鼠取L 4~6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yD88、NF-κB和p-NF-κB表达,RT-PCR法检测脊髓背角IL-1β和TNF-α mRNA表达。 结果:与C组和S组比较,NP组和NP+ACY组T 2~7时MWT降低,脊髓背角MyD88、NF-κB、p-NF-κB、TNF-α mRNA和IL-1β mRNA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NP+ACY组T 5~7时MWT升高,脊髓背角MyD88、NF-κB、p-NF-κB、TNF-α mRNA和IL-1β mRNA表达下调( P<0.05)。 结论:HDAC6激活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与激活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