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臂Gustilo ⅢB和ⅢC型骨折伴有复杂组织缺损急诊修复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修复前臂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复杂组织缺损治疗结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4年1月-2022年2月肘关节至腕关节间的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或伴有血管、骨、肌腱、肌肉等复合缺损的病例98例,急诊进行清创、骨固定、游离皮瓣覆盖、骨移植(或骨水泥占位)或肌肉动力重建,通过影像资料、问卷、电话、微信、来院复诊对患者最新信息进行功能评定。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考察一般情况、病情、修复方法(嵌合组织移植组和单纯皮瓣移植组)等自变量与保肢、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功能评分、并发症等因变量间的关系。将 P<0.05的差异进一步纳入回归方程,判断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71.1个月。嵌合组保肢率为95.1%、感染率8.50%、平均手术次数为(2.13±0.89)次;单纯皮瓣移植对照组保肢率为87.5%、感染率15.38%、手术次数为(2.62±0.64)次。Anderson评分优良率65.3%、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ASH)平均32.9(0~60)分。嵌合组和皮瓣组在保肢、感染因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缺血时间、骨固定方式在手术次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嵌合组和单纯皮瓣移植组在骨固定方式、创面愈合情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基础病、是否骨缺损、Gustilo分型、骨固定方式在功能评分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急诊修复前臂严重损伤,具有较高保肢率和功能效果。保肢率与损伤程度、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ESS)、缺血时间等自变量无关,而单纯皮瓣和嵌合移植与保肢率、感染、创面愈合有显著相关性;损伤程度、缺血时间、骨缺损与功能评定、手术次数、骨愈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形式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应用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28例口腔肿瘤根治术同期口腔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男性患者22例,女性6例,年龄35~62岁。其中舌癌共24例,包括舌缘癌11例,舌腹癌9例,口底癌累及舌4例;另外4例为口颊癌。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具体切取形式包括4种类型,①单穿支皮瓣6例,②双穿支皮瓣7例,③不显露穿支的皮瓣10例,④嵌合穿支肌皮瓣5例。受区血管选择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上静脉,第二支伴行静脉与颈内静脉端侧吻合。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8例皮瓣长(9.7±0.4)cm、宽(4.4±0.3)mm、厚(1.1±0.4)cm。血管蒂长度为(7.1±0.6)cm,范围为6.0~8.0 cm;桡侧副动脉管径为(1.1±0.3)cm,范围为0.8~1.3 mm。伴行静脉一支型有11例(39.3%),两支型有17例(60.7%),管径大小为(1.1±0.3)mm,范围为0.8~1.3 mm。28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外观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臂功能未见明显影响。随访12~4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部分黏膜化,再造舌及重建口颊形态良好,吞咽、语言功能满意,在3例接近全舌切除的病例中吞咽、语言功能得以最大程度保留,但仍有较大影响。随访肿瘤局部未见复发,有1例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进一步进行淋巴清扫术和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可以制备不同形式的皮瓣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做到供区损伤尽量减小,是口腔肿瘤术后中小面积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2~65岁,2型糖尿病病史5~19年。患者创面均合并局部骨骼、肌肉或肌腱缺损或外露,创面均于Ⅰ期清创后行抗生素骨水泥覆盖+Ⅱ期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穿支皮瓣+肌瓣)或单纯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拆除骨水泥并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9.0 cm×5.0 cm~20.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5.0 cm~22.0 cm×7.0 cm,肌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8.0 cm×4.0 cm。组织瓣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时观察供区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织瓣质地、外形,双侧肢体有无新发溃疡,患者行走能力。结果:Ⅱ期术后随访8~21个月,供区均愈合良好,仅残留线性瘢痕;14例患者组织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在Ⅱ期术后3周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扩创+植皮后愈合。末次随访时,组织瓣质地良好、外形佳,患肢及对侧肢体无新发溃疡,患者日常行走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修复DFU创面,可快速控制感染,术后皮瓣成活率较高,患者日常行走功能无明显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160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根管填充术治疗,根据采用的不同术后修复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给予金属预成冠修复术,对照组(80例)给予树脂填充修复。比较两组牙龈健康情况(牙龈指数)及修复效果,包括有无继发龋、牙龈情况(有无充血)、有无食物嵌塞;随访1年,比较两组牙体情况(边缘密合性、邻接关系)以及修复安全性(修复体情况、磨耗情况)。结果:修复前,两组牙龈指数[(0.76±0.41)比(0.7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后,观察组的牙龈指数为(0.86±0.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0.62)( t=5.288, P<0.001);观察组无继发龋、食物嵌塞等,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出现继发龋8例、食物嵌塞4例、牙龈出血9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 2=6.826, 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黏合合格者79例(98.75%),咬合合格者78例(97.50%);对照组黏合合格者70例(87.50%),咬合合格者69例(86.2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07、6.781,均 P<0.05);观察组边缘密合性成功率、邻接关系成功率以及修复体情况、磨耗情况等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75% 比86.25%、100.00%比87.50%、100.00%比85.00%、98.75%比8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009、10.666、12.973、11.272,均 P<0.05)。 结论:采用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黏合合格及咬合合格成功率高,不良缺陷少,可减少食物嵌塞以及牙龈出血的发生,降低继发龋病风险,能较好的保护剩余牙体组织,维护正常咀嚼功能,有利于恒牙的萌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胫骨骨髓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胫骨骨髓炎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宝鸡第三医院手显微外科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或加髂骨混合植骨)治疗胫骨骨髓炎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5~64岁,平均41岁。对5例急性感染期创面或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先给予局部换药引流或扩创后VSD处理,全身抗感染或预防感染治疗,待急性感染期过后再彻底扩创、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填塞空腔、覆盖创面,予以修复重建;对11例慢性低毒性骨髓炎患者,给予彻底扩创后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一期填塞空腔、覆盖创面,予以修复重建。对7例扩创后骨缺损较多或空腔较大者,给予硫酸钙人工骨和自体髂骨混合植骨,采用肌瓣或肌皮瓣嵌合修复。组织瓣切取大小为2.0 cm×3.5 cm~12.0 cm×23.0 cm。通过门诊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参照McKee等骨感染治疗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除1例组织瓣远端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组织瓣均顺利成活。随访12~40个月,平均18个月。1例骨髓炎术后1年复发,给予再次彻底扩创后,应用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联合自体髂骨混合植骨后痊愈。其余骨髓炎均顺利治愈,组织瓣外形、质地均良好,半年后不同程度地恢复保护性感觉,1年后肢体恢复负重及行走功能。按照McKee等骨感染治疗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治愈11例,好转4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93.8%。结论:应用小腿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胫骨骨髓炎,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手术次数,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牙种植单冠修复中数字化和硅橡胶印模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采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和硅橡胶印模技术对牙列缺损患者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满意度,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64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49.3±13.3)岁;植入113枚种植体,根据取模方式不同分为数字化印模组(70枚)和硅橡胶印模组(43枚),上部修复体均为螺丝固位的氧化锆全瓷单冠;修复完成后随访观察3~36个月,分析种植体存留率、上部修复体、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边缘骨吸收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评价两种印模技术用于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64例患者中数字化印模和硅橡胶印模占比分别为62%(40/64)和38%(24/64),113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113/113);种植单冠邻接丧失率为22.7%(41/181),食物嵌塞发生率为8.0%(9/113),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13),均为基台螺丝松动;患者均可保持较好的口腔卫生,植体周炎发生率为0.9%(1/113),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4.4%(5/113);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为(0.24±0.11)mm;患者各项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中位数为9~10分;以上各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两种印模技术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均较好,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较高,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用纳米胶束聚乙二醇-嵌段-聚丙烯硫醚(PEG-b-PPS)包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1/2抑制剂(NOD-IN-1),将所得产物称为PEPS@NOD-IN-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别观测PEG-b-PPS与PEPS@NOD-IN-1的形貌和水合粒径,用酶标仪测量并计算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PEPS@NOD-IN-1在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40 h内对NOD-IN-1的累积释放率,样本数均为3。取24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PBS组、NOD-IN-1组、PEG-b-PPS组、PEPS@NOD-IN-1组,每组6只。伤后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伤后7 d,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创面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前述指标均各取各组不同鼠的共6个创面检测。另取PBS组和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 d创面组织(各3个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制作焦亡相关通路NOD样受体通路DEG热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热图中的DE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PEG-b-PPS与PEPS@NOD-IN-1均为大小较为均一的球形结构,水合粒径分别为(134.2±3.3)、(143.1±2.3)nm。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为(60±5)%、载药率为(15±3)%。PEPS@NOD-IN-1在单纯PBS中对NOD-IN-1的释放较缓慢,40 h累积释放率仅为(12.4±2.3)%;PEPS@NOD-IN-1在含过氧化氢的PBS中10 h内对NOD-IN-1的释放十分迅速,10 h累积释放率已达(90.1±3.6)%。伤后3、7 d,4组大鼠创面均逐渐愈合,PEPS@NOD-IN-1组愈合情况优于其余3组;伤后12 d,PBS组创面结痂面积较大,NOD-IN-1组、PEG-b-PPS组创面上皮化明显,PEPS@NOD-IN-1组创面接近完全上皮化。与PBS组、NOD-IN-1组及PEG-b-PPS组比较,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 P<0.05),伤后3 d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 P<0.05),伤后7 d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显著增厚( P<0.05),伤后7 d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以及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P<0.05)。KEGG通路分析显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DEG在NOD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方面显著富集。在NOD样受体通路的DEG热图中,可见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主要涉及 NOD1、NOD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Jun、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 STAT1)、TNF-α诱导蛋白3。PPI结果显示, NOD1、NOD2、STAT1为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 结论:PEPS@NOD-IN-1能下调创面局部活性氧水平及细胞焦亡关键调节因子NOD1、NOD2、GSDMD-N端的表达,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PEPS@NOD-IN-1还可显著下调创面的焦亡、炎症及缺氧相关通路,通过下调关键基因 NOD1、NOD2、STAT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5月—2022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足踝外科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56岁。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6 cm~32 cm×10 cm,无效腔或深部组织裸露面积为7 cm×4 cm~10 cm×7 cm。3例患者桡动脉缺损,长度为4~7 cm;2例患者尺动脉缺损,长度为5~8 cm;4例患者尺、桡动脉均缺损,长度为3~7 cm;2例患者尺、桡动脉及肱动脉均缺损,长度为4~8 cm。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切取皮瓣面积为22 cm×7 cm~32 cm×11 cm、嵌合肌瓣面积为7 cm×4 cm~10 cm×7 cm,“T”形血管蒂中桥接血管的长度为4~8 cm。移植皮瓣时,将血管蒂近端同受区血管近端吻合、血管蒂远端同前臂远端较正常的血管吻合,利用肌瓣填塞无效腔。对组织瓣供区创面采用直接闭合或移植皮片处理。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成活情况、远端肢体成活情况、移植皮片成活情况。术后2~4周,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吻合动脉近远端的通畅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质地、供区创面愈合情况。结果:1例患者(前臂完全离断)于术后第5天出现肢体远端血运障碍,CTA检查提示桥接的动脉和皮瓣远端吻合口动脉均栓塞,急诊探查显示远端肢体肌肉及皮肤软组织坏死较多,遂行截肢术;其余10例患者皮瓣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且全部成活,远端肢体全部成活,供区移植皮片成活良好。术后2~4周,吻合的动脉近远端通畅情况良好。随访11~3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所有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结论:运用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可提高保肢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嵌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10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2022年1月,宝鸡高新医院骨三科应用嵌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6~65岁,平均42岁。空腔创面位于前足7例,位于中足2例,位于后足1例。切取皮瓣面积15.0 cm×8.0 cm~10.0 cm×6.0 cm;携带肌瓣体积6.0 cm×4.0 cm×2.0 cm~2.5 cm×2.0 cm×1.0 cm。使用肌瓣填塞空腔后应用股前外侧皮瓣(ALTF)覆盖创面。供区7例一期直接缝合,3例拉拢后植皮。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0例肌皮瓣均Ⅰ期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并调整肌腱与血管蒂位置后皮瓣成活,所有受区均未出现感染及血肿。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无溃疡形成。供区仅遗留线形或植皮瘢痕,股四头肌肌力无影响。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优8例,良2例。结论:使用嵌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术后皮瓣外形、功能良好,供区隐蔽,是一种良好的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23年5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20~69岁四肢电烧伤男性患者。共27个肢体受累,其中上肢18个、下肢9个。清创后,肢体拟用腹股沟皮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5.0 cm×1.5 cm~20.0 cm×9.0 cm。对24例患者共行26次手术,切取27个面积为5.0 cm×3.5 cm~22.0 cm×12.0 cm游离腹股沟皮瓣,其中6个行分叶移植,2个与髂骨瓣嵌合移植,3个与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体移植,1个与游离脐旁穿支皮瓣联体移植。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评估腹股沟皮瓣血运,指导移植时动脉增压。移植的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与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血管蒂,13个以单纯旋髂浅动脉为血管蒂,6个以单纯腹壁浅动脉为血管蒂,其余3个同时吻合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行动脉增压。另对1例患者用旋髂浅动脉的深支作为桥接血管再通示指远节固有动脉。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腹股沟皮瓣切取完毕切断血管前与移植并吻合血管后即刻的血运状态,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移植髂骨固定情况、供区继发缺损愈合情况,随访观察腹股沟皮瓣外观、受区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臂、肩、手残障(DASH)评分表对受累上肢功能进行评分,参考利克特量表5级评分法调查患者对每次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27个腹股沟皮瓣切取完毕切断血管前与移植并吻合血管后即刻动脉血流灌注与静脉回流均良好。除1个腹股沟皮瓣术后12 d出现坏死,经头部刃厚皮移植修复外,其余26个腹股沟皮瓣及联体移植组织瓣术后完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移植髂骨术后固定牢靠;供区继发缺损术后均愈合良好。随访6~36个月,腹股沟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受区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腹股沟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18个受累上肢功能的DASH评分表评分为0~100分(平均27分),患者对17次手术治疗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对9次手术治疗效果表示比较满意。结论:腹股沟皮瓣供区位置隐蔽,于该处切取皮瓣造成的损伤小,该皮瓣血供丰富,将其分叶移植、嵌合移植、与其他皮瓣联体移植等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后,受区外形与功能恢复较佳,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