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灶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合并视盘玻璃疣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25岁。因自幼视力不佳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幼时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黄斑病变"。既往史、家庭史无特殊,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眼部检查:双眼最佳矫正视力0.02。外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广角眼底检查,双眼后极部及视盘周围散在类圆形斑状黄白色病灶,视盘边界不规则(图1A)。超广角自身荧光(AF)检查,双眼后极部及下方视网膜散在圆形斑状强AF,部分强AF围绕视盘周围,视盘见多个圆形强AF病灶,双眼对称,病灶数量较眼底像显示更多更清晰,并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伤所致的斑驳强AF(图1B)。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视盘处圆形病灶较光滑透明,似"鱼卵样",后极部黄斑附近黄白色圆形病灶颜色更黄(图1C)。眼底55° AF检查,视盘及后极部圆形病灶均呈强AF(图1D)。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白色病灶处椭圆体带增厚,下方类半圆形强反射物质沉积(图1E);后极部黄斑区视网膜内可见"桥样"连接的暗反射,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浅脱离(图1F);视盘多个空腔样弱反射间隙,边缘呈强反射的"帽状"强反射(cap sign)(图1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双眼视盘盘缘可见与AF检查中视盘圆形强AF病灶对应的圆形强荧光,边界尚清,随造影时间延长无明显荧光素渗漏;后极部散在斑驳状透见荧光,眼底黄白色病灶呈圆斑状弱荧光遮蔽(图2)。临床诊断:(1)双眼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卵黄破裂期);(2)双眼视盘玻璃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SpyGlass在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联合SpyGlass内镜直视系统(简称SpyGlass)诊断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ERCP联合SpyGlass检查的IPMN-B 9例患者资料,分析其ERCP及SpyGlass特征、并发症、病理、预后等资料。9例IPMN-B最终诊断5例良性,4例恶性;成功实施ERCP 9例,SpyGlass技术成功8例。内镜见乳头开口黏液流出5例,ERCP球囊取出黏液8例。所有患者ERCP见胆管广泛扩张伴充盈缺损,SpyGlass见胆管内黏液。SpyGlass显示病变黏膜呈"鱼卵状无血管像"(Ⅱ型)3例,"鱼卵状伴血管像"(Ⅲ型)1例,"绒毛状"(Ⅳ型)4例,8例明确病变范围。1例SpyGlass发现病变累及肝内外广泛胆管,因此建议肝移植,避免外科手术探查。1例Ⅲ型病灶SpyGlass检查进行直视下活检,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与术后病理吻合。9例均无并发症发生。ERCP联合SpyGlass可明确IPMN-B病变范围,为后续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其诊断IPMN-B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河川沙塘鳢仿生态繁育技术探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文章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繁殖过程中鱼巢选择、鱼卵孵化、产后亲本和苗种生长情况及同类残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亲本对鱼巢的选择为池塘四周中层水体的鱼巢;苗种最佳孵化方式为孵化缸带雄鱼孵化,该种方式水霉发生率最低(29.13%).通过对亲本池与苗种池河川沙塘鳢生长和繁殖力的周年监测,发现鱼苗9月特定生长率最大,10月明显下降,冬季接近于0,至次年繁殖期降为负值,繁殖过后迅速回升;亲本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与苗种相似,不同的是亲本在10月特定生长率最大.鱼苗生长至次年能完成性腺发育并参与繁殖,绝对繁殖力为(1157±666)粒,显著低于亲本池(2570±943)粒,但相对繁殖力[(112.78±19.97)粒/g]显著高于亲本池[(89.05±26.25)粒/g].此外,文章基于养殖过程中出现同类残食现象,构建了预测模型TLprey=0.701TLcannibal-8.043,提出苗种培育的分级培育技术,建议在集约化养殖中将全长比值相差1.55倍的个体分开培育.文章丰富了河川沙塘鳢人工繁育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亲代斑马鱼暴露于BPA及其类似物对子代胚胎发育毒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亲代斑马鱼持续暴露于双酚 A(bisphenol A,BPA)及其类似物,对子代斑马鱼发育情况、行为学特征和生物钟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70 条 4 月龄雌性斑马鱼随机分为 7 组(对照组、BPA、BPS 和 BPF 浓度分别设定为0.1 以及 10.0 μg/L暴露组),连续染毒 28d后,收集鱼卵,分析计算其子代幼鱼的死亡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变化;利用体视显微镜拍摄并测量受精后 72 小时(hour post fertilization,hpf)幼鱼的眼睛尺寸、眼间距、体长、心率和相对血流量以及 96 hpf活性氧水平;利用 Zebrabox斑马鱼行为追踪分析仪记录斑马鱼幼鱼行为学活动;qPCR 分析钟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BPA、BPS和 BPF暴露 28d后,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的死亡率上升(P<0.05),孵化率、心率、相对血流量均降低(P<0.05),自发运动的振幅下降(P<0.05),活性氧含量及钟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有所扰动.结论 亲代斑马鱼暴露于 BPA 及其类似物可能通过钟基因的改变导致子代斑马鱼的发育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瓯江口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为掌握瓯江口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基于2021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瓯江口海域内25个站位的表层水平拖网数据和温度、盐度及pH等基础水文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物种优势度、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优势种侧带小公鱼属鱼类(Stolephorus spp.)资源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航次调查共采集鱼卵8427粒,仔稚鱼40365尾,共鉴定49种,隶属于12目23科39属,以鲈形目(Perciformes)为主要类群,在发育阶段上以前弯曲期仔鱼居多,按照生态类型划分主要以海洋性与河口性鱼类为主.调查海域内不同季节采获鱼卵、仔稚鱼的种类、数量和密度有所差异,平均密度在0.07-4.72粒(尾)/m3,春季最高分别为34种、38083粒(尾)和4.72粒(尾)/m3.在空间分布上,鱼卵沿着瓯江口由内向外呈递增趋势,而仔稚鱼则呈递减趋势.同时各季节鱼卵、仔稚鱼生物多样性的差异性较为显著,春季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为最高,丰富度指数(D)最高值出现在夏季.调查海域内各季节鱼卵、仔稚鱼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除共有优势种侧带小公鱼属鱼类外,春季、夏季和秋季航次的主要优势种分别为虾虎鱼科鱼类(Gobiidae spp.)、凤鲚(Coilia mystus Linnaeus)和舌鳎属鱼类(Cynoglossus sp.1).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物种优势度,结果显示侧带小公鱼属鱼类的优势度在所有航次中均为最高,通过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与盐度的相关性最高(P<0.01),与温度相关性最低(P<0.05).经与历史资料对比,推测春季北龙岛附近海域是鱼类重要的产卵场,高温高盐弱碱的水文环境更有利于侧带小公鱼属鱼类的生长和繁育,这为瓯江口海域鱼类资源养护管理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为了解调水调沙(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WSRS)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非调水调沙年)和2018年(调水调沙年)的6-7月在黄河口海域利用水平拖网开展了6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海域非调水调沙年和调水调沙年的鱼卵、仔稚鱼丰度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子状况等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个航次调查共采获鱼卵6212粒,仔稚鱼431尾,隶属于8目12科14属,其中,河口定居性鱼类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为控制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夏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演替格局的主要种类;鱼卵受环流和调水调沙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分布在各调查阶段有所不同,仔稚鱼则趋向于在河口近岸海域分布;河口东北部及东南部靠近莱州湾区域是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主要聚集区;调水调沙年鱼卵、仔稚鱼的采获总量以及底层鱼类鱼卵的采获数量均明显高于非调水调沙年,调水调沙带来的丰富径流和泥沙有利于黄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补充;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洋鱼类的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研究区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与盐度、水温、水深及浮游生物密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环境条件影响着鱼类对栖息地的选择.黄河调水调沙输送的丰富入海淡水和泥沙与其邻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生物资源构成了密切的响应关系,随着我们对调水调沙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建议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调水调沙的目标、时间和频次优化等问题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鳞头犬牙南极鱼卵壳蛋白的功能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已有研究表明卵壳蛋白ZPC5(Dissostichus mawsoni zona pellucida c5,DmZPC5)在南极鱼卵巢中大量表达,但是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为了明确ZPC5是否参与鱼类抗寒过程,研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中过表达南极鱼ZPC5,随之给予CHO细胞一定程度的低温处理,通过统计CHO细胞的存活率,来探讨zpc5在鱼类抗寒过程中的作用.存活率检测结果发现,过表达ZPC5的CHO细胞在0℃处理16 h后,其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01),证明zpc5在低温下可以促进细胞的存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zpc5能在CHO细胞中高效表达,0℃处理后,CHO细胞内的ZPC5表达量显著上调,证明了低温可以诱导ZPC5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ZPC5有可能参与南极鱼鱼卵抗寒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星康吉鳗摄食生态及食物网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地笼网和延绳钓捕获的279尾星康吉鳗样本,从胃含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等级、营养生态位和营养级等方面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海区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斑头鱼、褐菖鲉、花鲈等9种鱼类的胃含物分析结果,构建人工鱼礁区鱼类关键种的简化食物网模型.食性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共摄食7类30余种饵料,虾类是其最主要的饵料类群,其次为鱼类和头足类,大泷六线鱼、方氏云鳚、鹰爪虾、玉筋鱼和日本鼓虾等是其优势饵料.星康吉鳗的饵料生物组成随肛长和季节发生显著变化.四季均以鱼类和虾类为主,春季胃含物中包括头足类,秋季包括头足类和蟹类,冬季亦有蟹类出现.肛长≤12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鱼卵和鹰爪虾,120~130 mm肛长组主要摄食玉筋鱼和日本鼓虾,肛长>13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大泷六线鱼和方氏云鳚.其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肛长而变化,空胃率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平均胃饱满系数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不同肛长组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鱼礁区简化食物网结构显示:鱼类关键种的营养级均在3级以上,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636,处于海区食物网的最顶端.虾类、蟹类、端足类和软体动物等是鱼类关键种的主要饵料,甲壳类、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玉筋鱼是高营养级鱼类花鲈和星康吉鳗的主要饵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颡鱼Wnt家族4个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及对铜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究Wnt家族成员在黄颡鱼卵巢发育中的作用,研究首先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取了黄颡鱼Wnt5a、Wnt5b、Wnt7a和Wnt9b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即1984、2905、2158和1622 bp,其中ORF长度分别为1124、1124、1049和1073 bp, 编码375、375、350和35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树分析显示, 这些基因十分保守, 黄颡鱼WNT与墨西哥丽脂鲤和斑马鱼比较接近.组织表达分析表明, 这些基因的mRNA在脑、脾脏、肾脏、鳃、心脏、肌肉、脂肪、肝脏及卵巢等组织中都有表达, 但表达水平不尽相同.Wnt家族基因对铜的响应研究表明:在暴露28d时,Wnt7a mRNA水平随着铜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但是Wnt5a、Wnt5b和Wnt9b基因表达各个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在56d,Wnt5b在60 μg Cu/L组最低,其他2个组差异不显著,Wnt9b mRNA水平随着铜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但是Wnt5a和Wnt7a基因表达各个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Wnt家族这些基因的功能发生了分化, 部分成员介导了铜影响黄颡鱼卵巢发育的调控.研究首次揭示了黄颡鱼Wnt家族部分成员的基因结构和功能, 为深入探讨他们在卵巢发育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38MAPK mRNA在斑马鱼卵母细胞发育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研究p38MAPKmRNA在斑马鱼卵母细胞发育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38MAPK的两个亚型p38α和p38β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母细胞及卵母细胞体内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研究显示,p38α和p38βmRNA在初级生长期(PG期)卵母细胞中表达量最低,p38αmRNA在卵黄发生早期(EV期)表达量最高,p38βmRNA在充分生长未成熟期(FG期)卵母细胞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在排卵前卵细胞体内成熟过程中,p38α和p38βmRNA在FG期未成熟卵母细胞中高水平表达,随后p38α和p38β均先下降,但在卵母细胞成熟后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提示,斑马鱼卵母细胞发育与p38MAPK的表达变化有关,p38MAPK信号通路在鱼类卵母细胞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