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网络资源的PBL联合CBL对儿科麻醉专科医师教学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儿科麻醉专科医师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在某儿童医院进行儿科麻醉专科医师培训的学员共30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人.试验组采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采用测验成绩及调查问卷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总成绩(90.7±4.8 vs 77.1±8.1)分、理论知识成绩(46.7±4.9 vs 40.7±7.0)及病例分析成绩(44.1±3.6 vs 37.0±6.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学员调查问卷中试验组比对照组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临床思维,且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上级医师评价调查问卷中试验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理论测验成绩,而且能够提升其临床实践中的综合管理能力,改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麻醉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麻醉护理即麻醉诊疗相关护理服务,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1989年原国家卫生部12号文件明确了麻醉科的一级临床科室地位 [ 2] ,但麻醉医师依然承担着"亦医亦护亦技亦工"的角色 [ 1] ,麻醉科无护理单元。20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舒适化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 3] ,舒适化医疗服务主体的麻醉科发展迅猛,就加强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国家层面颁布了系列文件,而颇受争议的麻醉科护士岗位设置与管理问题也逐步被厘清认可 [ 4] 。尤其是近5年来,我国的麻醉护理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专科特色日趋显现,专业发展成绩斐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0~15岁儿童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2%,术前科学准确的麻醉评估是保障患儿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是以数字量化评价围手术期风险水平,对危险程度进行分层。为进一步规范儿童麻醉评估方法,识别危险因素,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了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的麻醉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统计学专家共同撰写了《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其中麻醉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全身状况分级、困难气道评估、危重症患儿识别与评估等,围手术期风险预测包括术前焦虑、围手术期呼吸不良事件、反流误吸、苏醒期谵妄、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术后急性肾损伤、围手术期死亡、非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本共识共形成16条推荐意见,旨在推动麻醉医师熟悉儿童麻醉评估的内容,识别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翻转课堂联合3D Body解剖软件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在麻醉镇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操作不易掌握。本文探讨了翻转课堂联合3D Body解剖软件在麻醉专科住院医师学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时的应用价值。该创新教育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部分。课前由带教教师研究教学大纲后制作教学微视频,加入3D Body解剖软件中的横断面解剖有助于住院医师理解;课中,将住院医师分组,汇报交流学习心得,并组织讨论,最后由带教教师点评;课后由带教教师布置作业,对住院医师进行考核,并进行满意度评价。本教学模式有助于住院医师对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的掌握,并获得了学员满意的评价,有助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80岁及以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80岁及以上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择期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的、≥80岁结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纳入269例患者,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09例;平均年龄83(80~94)岁。肿瘤位于升结肠76例,降结肠13例,乙状结肠64例,直肠116例。病理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76例,Ⅲ期167例,Ⅳ期10例。本研究按照Clavien-Dindo外科手术并发症对患者所出现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将出现Ⅲ级及以上的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术者经验(是否完成500例以上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术中情况等临床资料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应用χ 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269例患者中,共有34例(12.6%)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者分别为肺部感染(8/269,3.0%)、肠梗阻(8/269,3.0%)和吻合口漏(7/269,2.6%)。术后1例患者因肺栓塞死亡,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7%(2/26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 2=8.181, P=0.00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χ 2=7.945, P=0.005)、术前白蛋白(χ 2=9.088, P=0.003)和术者经验(χ 2=9.395, P=0.002)是影响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35 g/L(OR=2.544,95% CI:1.083~5.974, P=0.032)和经验≤500例的术者(OR=2.475,95% CI:1.082~5.661, P=0.032)是影响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与开腹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相近[10.1%(17/169)比17.0%(17/100),χ 2=2.741, P=0.098]。 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适当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科术者是保障80岁及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的关键因素。针对年龄≥85岁的高龄患者应给予更多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助产机构椎管内分娩镇痛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北京市助产机构近三年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开展情况。方法:采用"问卷星"网络平台于2020年11至12月对北京地区94家助产机构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调查共收集到调查问卷94份,北京市各助产机构分娩镇痛率极不均衡,其中81家(86.17%)常规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13家(13.83%)未常规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麻醉科医师不足是医院未常规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最突出原因。2018年、2019年、2020年1月至10月未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医院分别为27家、18家、13家。2018年、2019年、2020年1月至10月,整体椎管内分娩镇痛率分别为28.59%、35.17%、39.96%,综合医院分娩镇痛率分别为12.66%、23.24%、29.79%,妇产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专科医院)分别为51.01%、58.81%、69.27%。29家有麻醉护士参与辅助实施分娩镇痛工作,69家开展24 h分娩镇痛工作。18家以腰硬联合麻醉为主,63家医院以连续硬膜外阻滞为主。实施硬膜外阻滞时52家给予1.0%~1.5%利多卡因试验量,11家医院未给予试验量或直接予泵液。结论:北京市各助产机构分娩镇痛率极不均衡,非公立医院分娩镇痛工作开展比例高于公立医院,专科医院开展比例高于综合医院,试点医院开展比例高于非试点医院,综合医院及个别专科医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麻醉科医师不足制约分娩镇痛工作开展,分娩镇痛管理仍欠规范,专职麻醉护士参与有助于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麻醉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培)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的进阶部分,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专培基地为例,阐述其设计和实施过程,并通过过程性考核(完成病例数)和终结性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评价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参与培训的学员每人完成病例数为(1 265±137)例,19名(100.0%)学员均达到合格标准;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临床思维站评分为(78.39±3.53)分、高级生命支持站评分为(82.91±5.59)分、纤维支气管镜站评分为(93.17±3.68)分、亚专业技能站评分为(92.73±5.05)分,均超过70分,19名学员(100.0%)均达到通过标准。可见,麻醉科专培有利于学员掌握麻醉科的培训内容,提高麻醉科专培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NBASS-APS模式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以护士为基础、以麻醉医师和专科医师为指导的急性疼痛服务(NBASS-APS)模式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在全麻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肿瘤科2020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的52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260例食管癌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4—9月收治的260例食管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NBASS-APS模式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的最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平均VAS得分、最高VAS水平持续时间、VAS>3分持续时间分别为(4.59±1.54)分、(1.72±1.34)分、(2.56±1.62)h、(3.64±2.41)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8.33±12.31)h、(8.16±2.53)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过度镇静、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8%、3.85%、4.2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应用NBASS-APS模式疼痛管理能有效缓解全身麻醉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疼痛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麻醉科医师对疼痛诊疗相关继续教育的需求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某三甲医院接受麻醉科轮转培训的非麻醉科住院医师工作中疼痛诊疗现状及继续教育需求.方法 自行设计"轮转医师疼痛诊疗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向第一天进入麻醉科轮转的各专科住院医师发放,自愿填写,并分析结果.结果 研究共回收 108 份问卷,回收率 87.1%,填写对象包括外科医师45 人,内科医师 42 人和急重症科医师 21 人.外科医师面临手术相关急性创伤性疼痛概率显著高于内科(P<0.001)与急重症科医师(P<0.001).内科医师面临急慢性炎性疼痛概率显著高于外科医师(P<0.05)与急重症科医师(P<0.01).所有专科医师均对疼痛诊疗继续教育有需求.培训形式方面,外科医师选择专科讲课(86.7%)比例最高;内科医师选择疼痛门诊见习(88.1%)比例最高;急重症医师选择疼痛治疗见习(90.5%)及专科讲课(81.0%)比例居前两位.结论 疼痛诊疗培训存在广泛需求,培训方式可根据不同专科医师的临床特点按需施教,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可及性,促进疼痛综合管理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数据平台的全麻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分析全麻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基于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专科数据平台,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5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全麻Ⅲ-Ⅳ级非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的AKI诊断标准,筛选出数据相对完整的205例术后发生AKI(设为术后AKI组)和251例术后无AKI患者(设为术后无AKI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术后无AKI组比较,术后AKI组术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初始平均动脉压较低(P<0.05);术前肌酐、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水平,术中总出量,以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初始平均动脉压及术前肌酐水平是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58、0.976、1.021,P<0.05).结论 全麻非心脏Ⅲ-Ⅳ级手术患者术后AKI的发生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肌酐水平及初始平均动脉压有关,值得进一步大数据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