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例钩端螺旋体病原体分离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贵州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钩体分离鉴定和分子分型,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对分离的钩体疑似菌株通过致病性钩体G1/G2-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钩体血清群特异PCR进行分群鉴定,然后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常见血清群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35例发热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3株钩体疑似菌株,分离率为8.6%,分别命名为17BX002、17BX003和17AJX008;3株菌株经钩体特异性G1/G2-PCR鉴定为致病性钩体;钩体血清群PCR鉴定显示,17BX002株为流感伤寒群钩体,其余2株菌为阴性(排除其为黄疸出血群、赛罗群、犬型、秋季群、流感伤寒群和七日热群);进一步的MLST显示,17BX002株为ST106型,与流感伤寒群聚类最近,而其余2株为ST96型,与巴达维亚群菌株一致。结论:高发季节贵州省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存在钩体感染病例,流感伤寒群和巴达维亚群为贵州省新发现钩体菌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海省2016—2018年婴幼儿星状病毒流行情况和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6—2018年星状病毒基因型流行情况,为防治星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星状病毒实时荧光PCR试剂盒进行星状病毒阳性核酸的筛查。用星状病毒特异性引物Mn289/270进行RT-PCR扩增,阳性产物回收纯化并直接测序,用Clustal和MEGA3.0生物软件对星状病毒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496例儿童腹泻中病毒性腹泻136例,占17.4%,其中17例检测到星状病毒,占3.4%;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均是5岁以下儿童,而且小于1岁的儿童12例,占70.58%(12/17);在地区分布上,西宁市占64.70%(11/17)、湟中县占29.41%(5/17)、黄南州占5.88%(1/17)。从标本收集的时间分布来看,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份,到10~12月又有一个小高峰。7个核酸片段经过测序,6个为基因型1型、1个为基因型2型,在基因1型中4个核酸片段间的同源性为99.0%~100%,与同一型别的其他2个核酸片段的同源性为在88.4-95.7%之间。结论:青海省2016—2018年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星状病毒以HAstV-1型为主,同时还存在HAstV-2基因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关节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病原学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本研究调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与原发性关节感染的微生物谱差异,并根据病原体分布差异指导制定更准确治疗原则.方法 评估2017年1月-2022年1月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骨科接受关节治疗患者,共纳入167例关节患者培养阳性滑液样本,对病原体分布进行分析,针对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组合检查抗菌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 研究共纳入106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61例原发性关节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34.4%),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两组病原体分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庆大霉素+万古霉素(86.3%)、克拉维酸+糖肽(90.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糖肽(88.5%)联合用药对经验治疗有效,与原发性关节感染相似(分别为82.3%、86.7%及88.6%).结论 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和原发性关节感染中,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占感染大多数;经验性抗菌治疗应重点关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和原发性关节感染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的覆盖范围,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克拉维酸+糖肽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糖肽等经验性联合治疗是原发性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有效抗菌药物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青海省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青海省人群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防治知识掌握状况,分析人群掌握包虫病防治知识的影响因素,为采取高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4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青海省以农、牧区为主的市(州)抽取全部区(县),每个区(县)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100名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青海省各市(州)的每个区(县),各选取1所学校,抽取4年级及以上学生,进行包虫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包虫病防治知识合格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地区.结果 共调查居民11 959人、学生23 600人,其中居民包虫病防治知识合格率为62.4%(7 464例),学生为66.0%(15 566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95,P<0.01).除“你吃东西前洗手吗”外,居民与学生对“人是怎样得包虫病的”、“你与狗玩耍吗”、“牛、羊屠宰后有病肝肺的处理方式”、“如果免费狗驱虫,你愿意吗”4道题目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3.680、60.712、1 204.943、273.296,P均<0.01).I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青海省农牧民居民包虫病防治知识合格率的因素主要为年龄(OR=0.989,95%CI:0.986~0.991)和地区(以黄南州为对照,海东市OR=3.478,95%CI:2.978~4.063;海西州OR=10.284,95%CI:8.578~12.330;海南州OR=7.750,95%CI:6.468 ~ 9.286;海北州OR=11.056,95%CI:9.089~13.448;果洛州OR=7.309,95%CI:6.132~8.713;玉树州OR=0.319,95%CI:0.258~0.393);影响学生包虫病防治知识合格率的因素主要为年龄(OR=0.981,95%CI:0.964~0.998)、性别(OR=1.103,95%CI:1.040~1.170)和地区(以黄南州为对照,西宁市OR=5.428,95%CI:4.823~6.109;海东市OR=3.860,95%CI:3.437 ~ 4.334;海西州OR=6.557,95%CI:5.750 ~ 7.477;海南州OR=2.757,95%CI:2.444~3.112;海北州OR=9.968,95%CI:8.498~11.692;果洛州OR=4.306,95%CI:3.653~5.075;玉树州OR=0.616,95%CI:0.545~ 0.695).结论 青海省人群包虫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总体不高,影响居民包虫病防治知识合格率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地区,学生为年龄、性别和地区.建议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人群包虫病防治知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海省黄南州鼠疫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鼠疫菌株生物学特点及流行病学意义,为该地区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54-1991年青海省黄南州分离的26株鼠疫菌株进行生化试验、毒力测定、毒力因子鉴定、质粒分析、鼠疫菌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DFR)分型等研究.结果 26株鼠疫菌生物型均为古典型,20株(76.92%)生态型为青藏高原型,6株(23.07%)生态型为祁连山型;22株(84.61%)鼠疫菌具备全部4个毒力因子;23株(95.83%)鼠疫菌为鼠疫强毒株.18株(69.23%)鼠疫菌携带6×106、45×106、65×106 3种质粒,8株(30.76%)鼠疫菌携带6×106、45×106、52×106 3种质粒.结论 青海省黄南州分离的鼠疫菌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鼠疫菌的毒力强,因此要加大鼠疫防控宣传力度和对非法猎捕旱獭行为的打击力度,严防人间鼠疫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6-201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06-201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鼠疫监测结果,为制订鼠疫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6-2015年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和义龙试验区3个监测点的鼠疫疫情报告、疫源地调查和动物鼠疫监测数据,分析黔西南州鼠疫疫源活动情况.结果 2006-2015年,黔西南州未发生鼠间和人间鼠疫,未检出鼠疫菌;2006年在兴义市检出鼠疫F1抗体阳性鼠1只.黔西南州的室内鼠密度为2.28%(3 580/157 192),室内黄胸鼠密度为1.31%(2 052/157 192),范围在0.90%~ 1.82%,不同年份室内黄胸鼠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110,P< 0.05);室外鼠密度为1.52%(2 358/154 732),室外黄胸鼠密度为0.58%(905/154 732),范围在0.39%~ 0.90%,不同年份室外黄胸鼠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428,P<0.05).在鼠种构成中,黄胸鼠为优势种,褐家鼠和小家鼠为常见种;鼠体蚤指数为1.19,蚤种构成中,印鼠客蚤为优势种,指数为0.64,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为常见种.结论 黄胸鼠和印鼠客蚤为黔西南州优势鼠种、蚤种,室内黄胸鼠密度和鼠体印鼠客蚤指数高于国家鼠疫控制标准(1.0%、0.5).今后应密切监测黄胸鼠密度的变化,及时开展疫源地灭鼠灭蚤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海省泽库县藏系绵羊鼠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黄南州泽库县藏系绵羊鼠疫血清FI抗体进行检测, 了解当地藏系绵羊鼠疫流行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应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IHA) 和鼠疫胶体金纸上色谱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GICA) 两种方法检测藏系绵羊血清和旱獭血清.结果 应用IHA和GICA方法分别对所采集的305份藏系绵羊血清及200份旱獭血清进行检测, 其中藏系绵羊血清检出鼠疫FI抗体阳性血清14份, 旱獭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泽库县存在藏系绵羊鼠疫的流行, 应加强藏系绵羊鼠疫的监测, 尤其旱獭鼠疫流行地区, 更应该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了解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流行情况.方法 2013-2016年在青海省8个州(市)采集藏羊颈静脉全血12710份,分离血清后采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胶体金纸上色谱(GICA)两种方法进行鼠疫F1抗体血清学检测,分析鼠疫在青海省各地的流行态势.结果 两种方法均检出鼠疫F1抗体阳性血清86份,阳性检出率为0.68%(86/12710),其中海南州兴海县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20%(27/519).海西州、玉树州为藏系绵羊鼠疫历史疫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65%(15/2313)、0.26%(6/2293);海南州、果洛州、黄南州为藏系绵羊鼠疫流行新疫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1%(28/1741)、1.01%(15/1481)、1.44%(19/1316).鼠疫血清抗体滴度介于1:20~1:5120,其中果洛州玛沁县抗体滴度最高,为1:5120.结论 藏系绵羊鼠疫在青海省流行形式为散发,局部地区存在爆发流行.应加强藏系绵羊鼠疫的监测工作,尤其是在旱獭鼠疫流行区,更不能忽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2-2016年青海省黄南州肺结核发病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来黄南州肺结核疫情的变化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肺结核发病疫情,为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控制结核病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结核病信息网络专报系统收集2012-2016年黄南州报告的肺结核病例2 109例,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州不同职业、年龄、发病时间、地区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至2016年黄南州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8.7/10万(2 109/1 328 925)年均增长率为21.02/10万,各县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同仁县为180.75/10万(868/481098),最低的是河南县为113.3/10万(231/204123);男性肺结核发病率为184.31/10万(1 242/672 858);女性发病率为132.35/10万(867/655 067),男女比为1.43∶1;居前三位的人群是农民(52.60% 727/1 382)、牧民(48.52% 689/1 420)和学生(21.07% 367/1 742);不同月份发病数居首位的是4月.结论 近年来黄南州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在实施转型后发病率增加较明显,农民和学生发病率升高明显,而且发病人群青年占多数,今后要将这些人群做为结核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以降低结核病疫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海省2011-2017年梅毒疫情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青海省梅毒疫情状况, 为梅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青海省2011-2017年报告的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青海省2011-2017年共报告梅毒病例19 813例, 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11. 79%.隐性梅毒在所有梅毒报告病例数的构成比从2011年的45. 10%提高到2017年的73. 09%, 一期、二期、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 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低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年均增长16. 42%.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市, 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海南州、果洛州、黄南州.20~49岁组报告病例数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1. 09%, 女性病例多于男性, 农、牧民是发病的主要人群.结论 青海省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应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的落实, 控制梅毒的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